2024年,中东土豪,能救中国光伏吗?

文摘   时事   2024-04-26 18:15   江苏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黑金"王国们正面临一个新的变局:能源转型。在这场变革中,石油贵族不得不放下高傲,脱下石油外衣,披上光伏战袍,准备迎接绿色能源的新纪元。
昔日,中东国家凭借黑金霸主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经济的顶端,而今他们正利用积聚的财富优势,探索从石油主导向多元能源共融的转型之路。而对于久经沙场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继东南亚市场之后,中东,这个全球能源板块上新兴的关键角色,无疑是下一场商战的热土。
01
三面楚歌:中国光伏企业出海遭围剿

在全球能源版图中,中国光伏产业以其雄厚的出货量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制霸全球。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伏产品三大主材——硅片、电池、组件的出口量分别达70.3GW、39.3GW211.7GW,同比分别增长93.6%、65.5%和37.9%。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抢滩国际光伏市场,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部分国家试图构筑新型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南亚篇中(2024年6月之后 东南亚光伏路在何方?),我们就曾分析过,美国以反复无常的关税手段,精准针对中国电池片、组件产品,试图遏制中国光伏的发展,但又因其产业链能力不足,不得不暂时对东南亚开放两年关税豁免时间。6月临近,近期美国似又开始“作妖”:
2024年4月17日消息称,预计拜登政府将批准恢复美国对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的双面光伏组件征收的关税;

(双面组件关税豁免时间线)
自2019年初次豁免之后,美国政府已撤销再豁免过一次,此次再次撤销的消息放出,虽然还未确定时间,但反复无常的政策却让中国企业压力倍增,不得不考虑将国内产能进行产能外移
4月2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和商务部收到了一份新的反倾销/反补贴税(AD/CVD)申请,再次要求针对的是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生产的光伏电池和组件。该申请由美国太阳能制造联盟贸易委员会提交,其成员包括多家美国太阳能制造商,如Convalt Energy、First Solar等。美国商务部有20天时间决定是否启动调查,如果调查确认存在问题,预计在2025年春季会有最终裁定。
中美贸易战,波及的不仅是双方市场,东南亚国家、印度等重要的制造业和劳动力市场,或许也被迫站队。
4月1日,印度重启“ALMM”清单政策,明令禁止印度政府资助的光伏项目使用中国组件。
这项政策势必会降低中国组件对印度的出口量,同时帮助印度本土的组件产能扩张,因此,印度本土产业链上游产能缺口较大,中国硅片、电池片的出口情况乐观。
2023年我国对印度出口电池片为9.7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54%,占出口份额的24.6%;出口量约9.6GW,同比上涨147.4%;

(数据来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为了堵上这个上游产业链缺口,印度当局似乎在酝酿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来阻止中国电池片大量出口至印度。
4月18日,据公众号“国际投融资与贸易团队”报道,印度本土光伏产业正对中国光伏产品重新提起反倾销调查,预计于5月初正式提交申请。印度商工部预计最快于5月底或6月初立案。
据此前印度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细节显示,涉案产品是光伏电池(含组装而成的组件);
也就是说,今年6月初,中国光伏企业出海路上,东南亚关税豁免到期,出口美国之路迷雾重重;而这电池片出口大国印度这里,也政策不明,波诡云谲。
祸不单行,中国光伏企业出海被围剿的路上,欧盟也在蠢蠢欲动。
据路透社消息,4月10日,欧盟发布了一份长达712页的报告,指责中国经济存在“严重扭曲”,剑指中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电动车、芯片、电信设备等多个行业,为欧洲向中国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提供借口和依据。
-报告认为全球80%的光伏产品和60%的风机产自中国,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相关产业的干预政策,导致中国企业主导了这些行业。
-如果欧洲企业发现中国光伏产品存在价格和成本“扭曲”,则可以以另一个国家的“正常”价格为基准,计算并征收反倾销税。
-近两个月,欧盟已经对中国企业发起了四起调查,包括对中车青岛四方、隆基绿能、上海电气的子公司以及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的调查。
4月23日晚间,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禁止强迫劳动法案,法案规定禁止在欧盟销售、进口和出口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商品。该项法案涵盖所有产品,但不针对特定公司或行业,媒体指出,欧美颁布的类似法案,实际上是借着“强迫劳动”为由,意在脱离中国产业链,发力本土制造业,对中国光伏企业的针对性可见一斑。
2023年,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海成了众多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但内有内卷,外有制裁;中国光伏企业面临全球三大光伏市场的围困,出海之路注定是风浪重重。
面对美国关税壁垒的崛起、印度本土贸易的保护、欧盟虎视眈眈的野心,东南亚市场已非昔日安泊,中国光伏企业必须航向新的港湾,中东,这个敞开怀抱的关税豁免的新绿色海洋成为了他们的新航标。
这个黑金王国能否成为中国光伏下一个应许之地?
02
沙海变局,黑金之地的变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变化无常的战场上,适应与变通为先。昔日中东,以其丰饶的石油资源被誉为“黑金”的故土,曾经支撑起国家的荣光与财富的山河。今朝,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剧烈变动,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能源浪潮中亦开启了转型之路,其间蕴藏的深远机遇,引起全球瞩目。
中东作为黑金之地,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继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此刻也进入了经济版图被新能源战略重绘的时代。
在2023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首次跌破80%,跌至79.7%,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如今不仅中国,连日本、印度和美国这些石油消费大户也在悄无声息中放慢了节奏,石油需求减少、库存攀升。展望中东能源市场的走向,全球石油价格的起落,将对那些石油依赖度极高的经济体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了中东能源行业战略决策的风向标。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就像是一张宣告新秩序的旗帜——2023年,清洁能源投资的数字轻轻松松超过了化石能源,在这场新能源的推力下,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份额正在缩水。
国际能源署(IEA)表示,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超过1.7万亿美元(2022年为1.1万亿美元),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网、储能、低碳燃料等领域,大幅超出投向化石能源的1万亿美元(2022年为1.1万亿美元),优势呈现持续扩大势头。特别是太阳能投资(3800亿美元)首次超过石油投资(3700亿美元),投资清洁化趋势显著。在可再生能源的带动下,非化石能源消费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9%,较2022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

(年石油需求增长走势。来源/国际能源署4月12日报告)
面对逐步下降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中东各国正在寻求能源转型,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能源转型,包括Pan-Arab Clean Energy Initiative (PACE)等,以推动能源转型。
COP28大会上,承诺在2030年至2050年间将全球变暖的影响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更是将中东地区的形象从油田老大哥变为了新能源的先行者;阿联酋政府更是豪气干云地宣布,300亿美元的捐款将用于打造新气候基金,这是中东对全球工业脱碳、气候变化、技术革新的一次大手笔贡献。
中东地区财富的流向,正从传统的化石能源悄然转移到新能源,这是黑金时代的转轮,也是那些中国光伏企业把握机遇的时刻。
03
织网于变:从东南亚之困到中东之机

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临全球关税的重围和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国光伏企业如同古板中探出新意的棋手,巧妙布局,于中东这片沙漠之花中寻找到了创新的生路: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精诚合作,铸就了卓越成绩。
早在2009年,迈入中东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就已开启这片新的疆域的探索,到了2011年,天合光能在中东正式扎根,建立起了天合光能中东有限公司。
2023年,天合光能宣布与ADPorts、江苏海投签署了《关于天合光能阿联酋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拟在哈利法经济区内投资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规划产能包括约5万吨高纯硅料,30GW的晶体硅片和5GW的电池组件,分三期建设。
同样,TCL中环与Vision Industries的联手,在沙特打造了晶体晶片工厂,初期产能高达20GW。
▲2023年的9月,协鑫集团宣布将在沙特建设一年产12万吨的工厂的宏图,预计最早在2025年投入运作。

在这片热情与财富交织的土地上,中国企业不仅承接了众多项目,更是开拓了新的合作空间:阿联酋的Al Dhafra太阳能项目,便是阿联酋当地企业携手中国的晶科电力、法国电力新能源公司共同开发的典范。
这些项目印证中国企业在中东光伏市场的影响力、专业度,覆盖了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到设备供应等多个环节。通过这些深度合作,中国光伏加深与中东国家在能源领域的联盟,中东,这个被沙金与历史璀璨所笼罩的地区,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了一处绝佳的避风港。
光伏企业在中东建立生产基地,确实是一个明智的战略决策,其优势不仅限于单一维度,而是多方位的:
首先,中东作为政策绿洲,是外资青睐之地。中国与中东良好的外交关系,手握钞票亟需转型的中东国家,和苦盼融资的中国企业,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不断深化,这为光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机遇。例如,中国与土耳其签署了对接"一带一路"与"中间走廊"计划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中土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和专门的对接工作组。

中东各国政府正携手推进一系列改革的浪潮,向世界敞开怀抱,邀请全球企业共同参与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沙特、阿联酋为首的国家,对外资企业抱有开放态度:
中沙两国在2023年12月签署了60个备忘录和协议,总计价值达到240亿美元,涵盖能源、农业、电子竞技、金融和矿业等多个领域。
沙特推出“区域总部”计划,鼓励企业在沙特设立区域总部,吸引了多家跨国企业。
同时中东地区光伏产业链布局少,发展空间巨大。中东地区在光伏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上存在不平衡性,尤其是在硅片和电池产能方面相对落后。这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土耳其:
•土耳其拥有光伏组件制造产能,2023年组件产能预计将达到20+GW/年,超其每年的新增装机需求。
土耳其唯一的垂直一体化工厂是Kalyon,一体化组件部分产能为1GW,但实际开工率低于此。
沙特阿拉伯:
沙特Bin Omaira Holding在塔布克工业区拥有1.2GW光伏组件工厂,于2021年建成投产。

  •2023年沙特阿拉伯进口组件6GW,同比+467%

协鑫科技计划在沙特建造年产能为12万吨的颗粒硅工厂,预计最早在2025年投运。
TCL中环与Vision Industries签署协议,推动在沙特共同建设光伏硅片项目,一期目标产能预计20GW。
阿曼:
在阿曼索哈港自贸区,United Solar Polysilicon的硅料工厂正式破土动工,设计年产能达到10万吨。
其中,土耳其是中国光伏电池片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原因在于为了当地的光伏组件产业发展,土耳其政府对从亚洲进口的组件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并对原产于中国,经由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克罗地亚及约旦五国出口至土耳其的光伏组件征收25美元/平方米的反倾销税。
土耳其的政策调整为中国电池片制造商揭开了新的商机篇章。针对本土光伏组件市场的保护行动不仅强化了国内产能的自主性,更在无形中为那些技术先进、运营高效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在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的战略机遇。
中国制造商在整个产业链的搭建、成本控制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显著优势。此外,中东地区作为一片生产成本远低于西方经济体的热土,以其显著较低的电力支出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成本动力,相较之下,欧美地区的生产成本压力显得更为沉重。根据行业分析师的测算,光伏制造在中东的成本约为中国的1.5倍,而在成本架构更为复杂的欧美,则可能攀升至中国的7倍。
同时,中东地区因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
根据BNEF的数据,中东六国在2022年的累计装机达到了24.2GW,其中土耳其装机最多达到11.5GW,占比48%。土耳其能源与自然资源部于2023年1月发布《2020-2035国家能源计划》发布可再生能源目标:计划在2035年实现光伏装机52.9GW。2023年土耳其光伏新增装机在2.5GW左右,即总增长空间38GW,即年均新增3.1GWac,光伏装机情况乐观。

2024年1-3月,由于中国组件价格下跌,中东地区的组件进口量就达到5.51GW。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可见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中东当地自建光伏电站项目,也是一大市场。
建厂政策好、生产成本低,那么销售渠道呢?
位于亚欧非三大洲交汇处的中东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是世界贸易的核心节点。这一区域为光伏产品进入欧洲、中亚、北非等更广泛市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战略通道。如此地缘优势,不仅扩大了市场辐射范围,也为光伏企业的全球布局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资本。
更为重要的是,中东地区至今尚未实施针对光伏产品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这一点与东南亚市场初期的情形颇为相似,为光伏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同时,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税协议,尤其是沙特与邻国间的优惠关税协定,进一步降低了光伏产品再出口的成本,提升了区域内贸易的竞争力。
综合考虑,中东地区不仅自身急需发展新能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由于本地技术水平的限制,急需引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先进光伏技术与设备。因此,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继东南亚市场后,中东无疑成为了企业全球扩张的又一重要机遇。在这里投资建厂,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当地的地缘和贸易优势,同时也能够为中东地区的新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04
应许之地?依旧荆棘密布

探索潜在的商业天堂,中东地区无疑提供了光伏产业的宏大舞台。然而,这片热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如同寻找应许之地的旅途中,荆棘与机遇并存。企业在这一地区扩张,不仅面临产业转移的机遇,更是一场考验智慧和胆识的博弈。

1. 中东本地制造业引进的复杂机制
中东地区虽然积极引进外部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但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采取了复杂的机制,其中包括担保人制度。例如,在卡塔尔,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几乎每个步骤都需要通过担保人来进行;而沙特本土公司注册必须有沙特本地的代理来实施,且沙特100%控股公司注册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和备案。
2. 宗教、战争
中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异常浓厚,宗教法律和习俗对社会生活乃至商业活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此外,一些地区的政治动荡和战争冲突也给企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对物流、供应链乃至员工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图源为AI生成)

3. 劳动力问题,成本问题
在中东地区展开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须面对一系列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挑战。
强制性的本地化政策,要求沙化率或阿化率,企业在员工构成上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本地公民。政策对光伏企业而言成本较高。
中东本地劳动力往往倾向于选择领导或管理岗位,而对于手工或技术劳动类工作的兴趣不高。本地劳动力普遍期望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对于那些只愿在特定领域,如安保服务工作的本地劳工,类似电池片企业所需的技术职工、专业度较高的操作员等,则不得不聘用非中东籍劳动力。
而外籍劳动力,劳务配额制和与之相关的费用,如人头费和签证费,近年来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严格的劳务配额制度可能导致企业在从签订合同到完成用工手续的过程中耗时过长,动辄半年甚至更久,从而严重拖延生产进度并增加时间成本。

4. 国际贸易,仍旧有可能胁迫到中东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尤其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贸易战,也可能间接影响到中东地区。美国的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重构,中东地区作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节点,其经济和贸易环境可能会受到外部冲击和胁迫。
总体而言,虽然中东地区为光伏产业提供了诱人的机遇,但企业在此发展仍需谨慎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管理,以智慧和胆识跨越前行的荆棘,探寻属于中国企业的应许之地。
尾声:
中国光伏企业正带着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经验及无畏的探索精神,目光炯炯地瞄准这片新的疆场。他们不仅要在中东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耀眼的项目,更要穿越重洋,冲破保护主义的壁垒,将光伏产品推向美国、欧盟这些历来设防森严的市场。
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舞台上,中国企业能否再次利用好关税豁免的利剑,创造出一番新的传奇?黑金的盛宴或许已然落幕,但光伏的序章正奏响辉煌。

闲话新能源
闲话新能源,低碳绿色生活类的各种宏观政策,行业动态,企业研究和技术走势;偶尔深度八卦下相关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