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涨价掀起连锁反应!电池片巨头0.27元低价冲击市场,行业面临生死抉择!

文摘   2024-08-29 18:46   江苏  
摘要:
光伏行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风暴。一边是头部企业以0.27元的低价抢占市场,另一边是硅片巨头突然宣布涨价。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博弈,将光伏产业链推向了十字路口。
近几个月,某电池片龙头企业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仍执行大幅度降价策略,以0.27元的超低价格抢占市场份额。据悉,该企业已积压近3亿片库存,却仍在持续满产。这一举动不仅拉低了市场均价,更将其他电池企业推入是否跟进降价的两难境地。
然而,就在行业纠结之际,8月27日,隆基、中环等硅片巨头突然宣布提价,再次搅动市场风云。各电池企业纷纷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电池、硅片和组件的供需结构已趋于平衡,实际上并无降价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降价无异于亏本销售。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光伏企业该如何在价格战与理性经营之间寻找平衡?


硅片市场"冰火两重天":涨价背后的行业博弈

2024年8月27日,两大硅片巨头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同时宣布涨价!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惊雷,瞬间点燃了整个行业的热情。
隆基绿能将N型G10L硅片报价调整至1.15元/片,N型G12R调至1.3元/片,TCL中环的报价与之如出一辙。这种默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对于扭转颓势的迫切渴望。
这次涨价行动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暗藏玄机。作为行业龙头,隆基绿能和TCL中环此举无疑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光伏行业需要回归理性,重塑健康的竞争环境。

"跳崖式"下跌的冰山一角:行业困境全面解析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价格"跳崖式"下跌后,硅片价格终于迎来了转机。但这仅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上半年,硅片价格下滑超过40%。这种断崖式下跌不仅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大幅缩水,更严重威胁到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以隆基绿能为例,公司预计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高达48亿到55亿元之间。TCL中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净亏损达到30.64亿元。
大多数行业人员认为,从2022年到2023年的疯狂扩产,再到2024年的裁员倒闭潮,光伏行业困境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和恶性价格竞争。现在物极必反,当价格跌破生产现金成本时,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竞争状态。此时,龙头企业的涨价行为,无疑是在给这种非理性竞争踩下刹车。

巨头联手,意欲何为?战略布局深度解读


这次两大巨头的联手涨价,笔者认为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市场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隆基绿能方表示此举旨在推动市场回归理性,改善供需关系。TCL中环则强调要通过适度涨价来降低库存,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揭示了企业对于市场供需平衡的追求。过高的库存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需失衡。
两大巨头的联手,无疑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光伏行业需要理性竞争,需要可持续发展。这种战略性的市场行为,或将成为扭转行业颓势的关键一步。
这次的好消息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隆基绿能和TCL中环的股价双双上涨,分别上涨1.85%和1.72%。这一反应充分说明了市场对于行业转折的渴望和期待。
股价的上涨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投资者信心的体现。长期以来,光伏行业的低价竞争已经让投资者对行业前景产生了怀疑。此次涨价行动,无疑给了市场一针强心剂。
所谓"一燕不成春",单次的价格上调能否真正扭转行业颓势,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电池片的十字路口:低价竞争还是理性回归?

一石激起千层浪,硅片价格的上涨势必会影响到下游电池片市场,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链博弈。
这种涨价行为与电池片市场的低价竞争形成了鲜明对比,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硅片企业试图通过涨价来提振行业信心,而部分电池片企业则选择通过低价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
理论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应该传导至下游,导致电池片价格上涨。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据业内消息,某电池片龙头一直采取低价占领市场的策略,其价格一直维持在业内"地板价"水平。
诚然,巨头凭借着行业积攒了多年的底气,宁可牺牲短期利润,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对于其他电池片企业来说,是选择跟随降价以求出货量,还是跟随硅片涨价保本?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前者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后者虽然可以保护利润,但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风险。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行业的历史教训中找到启示。

在2012年,全球光伏产业经历了一场剧烈的价格战,其根源主要在于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当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的降幅甚至超过50%。单晶硅组件的价格从每瓦2.5美元骤降至1.2美元左右,导致行业普遍陷入亏损困境。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许多企业不惜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甚至出现了恶意倾销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补贴,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为后续的国际贸易纠纷埋下了隐患。


价格的持续下跌给光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最终导致多家企业破产。例如,德国的Solar Millennium和美国的Solyndra等公司因无法承受持续亏损而倒闭。然而,这场价格战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引发了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


这些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中国企业面临出口成本上升和市场准入限制,导致出口量下降和财务压力增大。这不仅损害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以头部企业为首的持续降价策略,不仅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恶性竞争,更有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双反认定。这对中国光伏行业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旦国际市场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企业可能面临更高的关税壁垒和更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这将严重影响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

"双反"通常是指国际贸易中的两种反倾销措施: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进口国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并对进口国生产相似商品的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损害威胁时,进口国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反倾销税是最常见的反倾销措施,通过对倾销商品征收额外关税,以提高其在进口国市场的价格,减少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反补贴(Countervailing):指对外国商品在生产、制造、出口过程中接受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补贴,这种补贴行为可能会对进口国相同产品的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损害威胁时,进口国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反补贴税是通过对受补贴商品征收额外关税,以抵消其因补贴而获得的价格优势。


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低价竞争中。低价竞争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份额增长,反而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这也能从部分光伏主材企业发布的近期财报中看出端倪,财务亏损在持续扩大: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低价竞争看似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份额,但长远来看,它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囚徒困境",让所有参与者都陷入亏损的泥潭。

未来展望:回归理性才是王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光伏企业应该摒弃短视行为,着眼长远发展。只有回归理性竞争,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才能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产品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行业应该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良性竞争,百花齐放",企业之间应该在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


结语


硅片价格的上涨,犹如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为备受煎熬的光伏行业带来了希望。然而,能否真正扭转颓势,还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所有企业都能理性竞争,注重创新,光伏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光明的未来。
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每一个光伏企业都应该深思:是继续沿着低价竞争的老路走下去,还是勇敢地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答案或许并不难找,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付诸行动。
我们希望部分龙头企业承担表率作用,不要将行业带入低价竞争的漩涡中。

闲话新能源
闲话新能源,低碳绿色生活类的各种宏观政策,行业动态,企业研究和技术走势;偶尔深度八卦下相关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