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昆明改革”,关注我们!
创新和开放犹如强劲的双翼,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也成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在云南省拥有较高的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集聚度、社会聚焦度。
近年来,昆明市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重点围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花卉、高端装备及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链建链、补链、壮链、稳链、护链,重点打造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8条重点产业链共有81771家企业,“8+N”产业链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为产业大突破带动昆明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基础。
推进产业智能化,建设新兴的现代化炼油厂(中国石油云南石化安宁炼油厂)。
云南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昆明市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以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昆明空港、中国·昆明国际陆港、东川港为开放通道,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经开区为跨境跨区域产业聚集区,联动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打造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多条主轴的开放合作发展廊带,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协同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合作新格局,以“硬联通”促进“软联通”,立足区位优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昆明市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RCEP生效实施、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为契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推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渝昆高铁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昆明国际陆港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依托南博会、旅交会、云台会等平台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成功举办“外国领团看昆明”等活动,连续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潜力的中国城市”,荣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称号。
以“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引领,提升对外开放的能级、空间和水平。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及“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建设,昆明市建立完善自贸试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应高水平开放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培育发展多种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引入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全方位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开放型经济新动能、合作交流新平台、协同发展新机制,切实推动高水平开放,以贸易畅通促进民心相通。
昆明市致力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施“强省会”战略,打造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以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推动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助推沿边开放等为契机,充分发挥滇中地区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以昆明为中心的1小时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轨道上的滇中城市群”,加快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产业大发展带动人口大流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协调共进,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空间协调和产业融合发展。昆明市加快提升东川、禄劝、寻甸、石林等县(区)的城镇化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有序推进核心区“东进、西拓、南联、北延、中优”,推进重点区域连片开发。紧扣县(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加快推动城市功能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拓展区先进制造业、健康产业、特色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示范”产业发展工程,石林彝族自治县人参果产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入列2022年度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肉牛产业顺利取得2022—2023年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创建资格。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昆明市加大对民族地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力度,3个自治县在平均转移支付系数基础上统一增加5个百分点。争取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健康运行,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2年的2.19倍、3.13倍、2.39倍,年均分别增长4.9%、7.1%、6.6%,石林县荣获“全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昆明市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实施“十百千”名师培育工程和“银龄讲学”计划,深化内培外引和集团化办学,新增优质学位40余万个。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的民生项目,提高了各族群众在昆明就业安家、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昆明市还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谋划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协调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与配合,在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上作出“昆明示范”。
昆明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滇池保护治理为突破口,组织环滇池的官渡、西山等6个区(市)缔结联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建设,按“一村一策”打造46个重点村,“一村一特色”推动137个绿美乡村建设。充分发动各族群众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巾帼打捞队”30年如一日守护滇池,“市民河长”让广大市民成为“滇池卫士”,“保护滇池·我在参与”等公益活动持续开展,各族群众齐心共建魅力四射的高原明珠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春城,滇池湖滨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昆明市扎实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提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巩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成果,建设“无废城市”“低碳之城”,催生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建成区绿地率从2013年的36.2%提高到2023年的40.6%,绿化覆盖率从39.4%提高到45.27%。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第十八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等称号,在“2018世界春城”评选中排名全球第一。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强化污水、垃圾综合治理,各族群众共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蔚然成风,“春城绿”“昆明蓝”成为城市亮丽名片,民族地区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高原明珠、绿美春城。
在“有形”中凝聚共识、在“有感”中引领思想、在“有效”中见真知。昆明市基础设施正不断完善、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各族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一幅产业兴旺,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画卷正在春城大地徐徐铺展开。如今,昆明市正以“六个春城”建设为牵引,持续在做强产业的道路上奔跑,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省会城市新篇章。
二审:杨荣、徐广伟
一审:徐剑、吕文康
编辑:陈可欣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