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缅甸采购 免费订阅
点击上方右上角
转发朋友圈
欢迎您收听本文的语音内容
缅甸濒危野生动物捕杀与非法交易激增,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据缅文媒体报道,近年来,缅甸境内濒危野生动物的捕杀、屠宰及买卖活动愈发猖獗。根据缅甸本土物种保护与鉴别组织(Native Species Conservation & Identification)的负责人温班乌(Win Paing Oo)透露,这些非法活动多用于制作传统药材及满足野味市场的需求。
濒危野生动物频遭捕杀与交易
温班乌指出说,在钦邦,狸猫(Civet)不仅被用于售卖,还常被捕杀作为食物;而在克钦邦,这些动物更是被公然出售,声称可以入药。在普塔奥地区的情况更加恶劣,非法狩猎屡禁不止。
其中,受害最严重的动物包括毒蛇类(如眼镜蛇等)和多种猫科动物,如麝猫、云豹、亚洲金猫、孟加拉虎及豹猫等。温班乌进一步解释,这些猫科动物的肉类常被食用,而其皮毛、骨骼等部位则被用于非法交易。
这些非法捕杀行为不仅集中在钦邦与克钦邦,也在克伦邦、掸邦、勃固省、实皆省及伊洛瓦底省等地频繁发生。
野生动物的生态意义不可忽视
温班乌特别强调了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猫(如云豹、豹猫等)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家猫不同,野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家猫虽然也捕食小动物,但属于外来物种(invasive species),对生态链的影响较小;而野猫在森林中的捕食活动直接影响自然食物链的平衡。它们的减少不仅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他说。
非法捕杀的背后与法律监管的难点
根据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及森林局在2018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法》,对濒危野生动物的捕杀行为,最低判刑三年,最高可判十年。同时,捕杀普通保护类野生动物者可被判处最高五年监禁,并罚款三十万至一百万缅元。对于季节性保护的野生动物,罚款金额为七万至二十万缅元。
尽管法律明文规定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但在缅甸边境地区,非法交易现象依然十分猖獗。一名环保人士表示:“法律虽然存在,但边境地区的执法力度非常薄弱,尤其是在中缅边境。一些地方甚至像卖蔬菜一样公然售卖野生动物。这种现象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长期后果
对于濒危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这名环保人士还进一步警告道:“这样的行为不仅是不应该的,而且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生态系统一旦失衡,人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缅甸本应是一个繁荣富饶的国家,但这样的现象只会让我们越走越远。没有生态系统的支撑,任何经济发展都无法长久。”
猎杀与交易背后的利益链
目前,在实皆省霍马林镇地区,一斤狸猫肉的售价已高达三万缅元。根据2020年森林局的报告,缅甸全国共保护577种濒危野生动物、318种普通保护动物及914种季节性保护动物。
但随着缅甸局势的变化,非法交易反而呈现增长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2022年3月3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20年至2021年间,缅甸的野生动物交易数量高达11,046次,同比增加了74%。WWF还发现,共有639个Facebook账户涉嫌参与野生动物交易,其中最大的一个野生动物买卖群组成员超过19,000人,该群每周发布超过30条交易信息。
线上交易与跨境走私问题严重
自缅甸政局动荡以来,野生动物的线上交易量显著增加。据悉,国内的非法交易主要集中在中缅边境地区和印缅边境,许多社交媒体上甚至公开发布销往邻国和印度的交易信息。这些非法交易不仅威胁到濒危动物的生存,也为跨境走私提供了便利。
呼吁加强执法与公众意识
缅甸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形势日益严峻。非法捕杀与交易的激增,不仅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但执法力度薄弱以及边境地区的非法交易,使得这些行为难以有效遏制。
加强执法、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强化边境管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缅甸的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缅甸的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强执法、提高公众意识、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注缅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