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对昭通党史工作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翟昭明。
翟昭明曾任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对昭通地方党史十分熟悉,特别是对红军长征过昭通的史实,掌握全面,研究深入,是昭通市乃至云南省知名的党史、社科专家。长期的调查研究,使翟昭明对党史上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更为客观,令同行十分敬佩。省、市、县举办学习教育、党性教育和政策宣讲,纷纷邀请他作专题辅导,宣讲授课100余场次。昭通市对红色文化的提炼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的规划建设、昭通古城改造,作为专家的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建设性意见。白天处理公务,晚上还要伏案撰稿,只为让更多的人知晓昭通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牵头或参与编著《中国共产党昭通历史》(第一卷)、《昭通脱贫攻坚大决战实录》等丛书40余部,参与重点课题项目10余个,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翟昭明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就像一台一直停不下来的钟表,在昭通大地上摆动,嘀嗒有声。
再一次见到翟昭明,他已从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二级调研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并没有闲着,仍然是个“大忙人”。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他每天不需要再到单位打卡上班,或者奔走在下基层调研、外出开会的路上,但市内外的一些培训、调研、约稿、学术研讨,仍应接不暇。不是翟昭明不想闲,而是他一生对党史事业的热爱、执着与研究成果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可,让他想闲也闲不下来。更何况,昭通是革命老区,正在开展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等工作,需要翟昭明这样的银发干部、党史专家发挥余热。
翟昭明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昭通人,他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耳濡目染了父母讲的革命故事,让翟昭明选择了走上党史研究这条道路,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这一干就是一辈子,翟昭明也从一个远在他乡的异乡人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昭通人。
正是有像翟昭明这样的若干党史专家不遗余力地共同努力,才让地方党史这本教材更加生动而精彩。
红色故事一直伴随我成长,从孩提时候起,父母经常给我讲红色故事,记忆最深的是他们亲历的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昭通解放后的接管、征粮、剿匪、建政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也让我毅然选择了党史事业,一直在党史研究的路上前行,终身不渝。
梦想,从这里出发
记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处,你如何看待昭通党史研究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是怎样走上党史研究这条道路的?
翟昭明:说来话长。1985年,我从巧家县司法局调到当时的昭通地委党史办公室工作。那时,党史办才成立两年多,没有内设科室,人员不到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为主,“60后”的我是单位里最年轻的同志之一。党史部门的职责是存史、资政、育人,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编纂党史资料。因党史办成立不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为研究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平反昭雪冤假错案提供历史资料。面对全新的工作,我从整理档案资料入手,参与编撰《昭通党史通讯》,并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党史办成立以来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算是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顾走过的党史工作之路,我觉得以下这些点点滴滴如一盏明灯,一直照亮我前行的路,至今难忘。从事党史工作的30多年里,我牵头或主要参与编著《中国共产党昭通历史》(第一卷)、《昭通脱贫攻坚大决战实录》等丛书40余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云南省昭通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等重点课题项目10余个,在《中国改革》《云南日报》《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为专题片《扎西春晖》《红星闪耀乌蒙红》《昭通党史》撰写脚本,参与昭通的红色纪念馆、陈列馆的展陈布展,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媒体的专访,为省、市、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宣讲政策、党课100余场次。
自1985年参与党史工作到热爱党史事业,再到把一生奉献给党史事业,我为自己成为一名党史工作者而自豪。红色故事一直伴随我成长,从孩提时候起,父母经常给我讲红色故事,记忆最深的是他们亲历的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昭通解放后的接管、征粮、剿匪、建政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也让我毅然选择了党史事业,一直在党史研究的路上前行,终身不渝。
昭通党史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
记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昭通党史研究的基本历程?
翟昭明:昭通市级党史部门成立于1982年,至今已走过42年的光辉历程。先后建立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昭通党史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党史体系,开始了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完成《红军长征过昭通》《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滇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史资料》《光辉的扎西会议》《昭通解放纪实》等19部党史丛书的征编出版工作。
进入新时代,昭通党史工作进入新阶段,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编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昭通历史(第一卷)》《扎西会议永放光芒》《昭通市委执政纪要》等党史书籍20部,出版《昭通党史党建》刊物121期,全面启动《中国共产党昭通历史》(第二卷)编纂工作,全力参与纪念扎西会议、昭通解放、刘平楷、李国柱、罗炳辉、罗占云等活动,深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昭通大地的影响
记者:昭通地方党组织自1928年成立以来,开展了2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建党初期尤其是大革命时期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影响着像昭通这样偏远的地方?
翟昭明: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全国、全省革命形势来看,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和中共云南省临委(以下简称“省临委”)结合云南实际开展的工作对昭通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及时召开“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农民暴动,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出路。远离中央的省临委,果断放手发动群众,联合社会各界,组织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群众运动,不失时机地在全省各地发展党员、创建党组织。
另一方面,从昭通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昭通人民骨子里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五四运动的风暴传到昭通后,昭通中学(省立第二中学)的学生组成了学生爱国会,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举行游行示威和街头讲演,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呼唤呐喊。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批优秀的昭通儿女,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走出大山,追求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发动武装起义、开展革命斗争,刘平楷、李国柱、梁元斌、罗炳辉、罗占云等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昭通地方党组织正是在这个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壮大。1927年春,在昆明读大学的昭通籍中共党员王启瑞、浦光宗发起组织“昭通旅省学会”,张希鲁、姜穆清、邓象富等一大批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纷纷加入,不久改名为“新昭通努力团”。同年4月,马冰清在盐津组织成立20多人的“云南妇女解放协会盐津分会”。昭通境内的革命氛围浓厚,被省临委确定为建立基层党组织首选地区之一。1928年1月,受省临委派遣,“新昭通努力团”的中共党员、昆明双塔中学学生胡光和回到家乡,建立了昭通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昭通支部,有党员4人。1928年6月,党领导的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在中共党员王泽嘉的率领下,在川滇黔边的四川南部和滇东北威信县、镇雄县、彝良县的广大地区活动,成为昭通最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10月,昭通历史上第一个团组织——共青团盐津县支部成立。中共昭通支部成立后,切实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建立农村工作据点,成立300余人的“农民联合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农民运动,让在黑暗中挣扎的昭通人民看到了希望。1935年2月至1936年3月,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昭通,加速了昭通的革命进程。1950年3月,昭通终于迎来了解放。
让地方党史这本教材生动起来
记者:在昭通党史研究的路上,有没有让你感触最深、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
翟昭明:党史是一本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通过对昭通党的历史的研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刘平楷、李国柱、吴澄面对刽子手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罗炳辉、罗占云指挥千军万马为革命积劳成疾牺牲在前线,苟悦彬面对渣滓洞特务监警的折磨恐吓留下“要儿子继承革命意志”的遗言,费炳为恢复重建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的云南、昭通党组织从容应对局势,他们让我感动,从中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革命先烈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斗争意志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内涵,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按照今年2月党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昭通市脱贫攻坚大决战实录》的编纂。2015年至2020年,全国开展脱贫攻坚大决战,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和云南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昭通各族人民发扬“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啃下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把参与脱贫攻坚大决战的亲历亲见亲闻者的事迹记录下来,是存史、资政、育人的具体举措。按照市委部署,由市政协组织编纂,我很荣幸地参与了该丛书的调研、走访、编纂工作,时时被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以王秋婷、陈铖、吴长碧为代表的先进人物事迹所感动,为昭通人民实现了千年夙愿所震撼。书稿的按时出版,也标志着我打赢了人生中的这场攻坚战。
记者:昭通的革命遗址众多,在你看来应如何保护利用,助推昭通红色旅游的发展?
翟昭明:红色文化是昭通最为珍贵的旅游资源。昭通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经过昭通,昭通地方组织的革命斗争和昭通解放后的剿匪斗争均留下了很多革命遗址。据普查,全市有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508个、其他遗址44个,解放初期剿匪斗争革命遗址252个,数量居全省16个州(市)第一。这些革命遗址是昭通抓好红色旅游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保护包装、打造利用好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昭通党史工作者今后应该重点落实的任务。
一是要围绕“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为统领,有效保护并重点打造扎西会议会址、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乌蒙回旋战旧址等17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推出一批红色旅游品牌、红色小镇景区景点。
二是要在红色文化旅游智力支持上着力。要在编辑出版《民主革命时期昭通市革命遗址通览》《昭通市解放初期剿匪斗争革命遗址通览》《红军长征过昭通画册》《罗炳辉将军画册》《昭通地方党史巡展画册》《党的故事光耀千秋》《昭通“故事党课”宣讲材料》《昭通红色故事会》《图说昭通“故事党课”》、制作《昭通市红色体验路线分布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出版群众喜闻乐见、直观生动的昭通红色作品,不断丰富昭通红色文化内涵。
三是要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打造以“红色扎西”为题材的情景舞蹈史诗剧《赓续扎西魂》、音乐剧《那年红军过扎西》、话剧《扎西》三部剧目,拍摄扎西会议短视频。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开设“长征路上学党史”“走进文物”等专栏,大力宣传“红色扎西”,助推红色资源“动”起来、“亮”起来,全景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昭通人民的光辉革命斗争历史,实现从“激动一阵子”到“铭记一辈子”的升华。
2025年是“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昭通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定位,把扎西会议放到中国革命史中来研究,深入挖掘扎西会议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进一步推进昭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丨@昭通发布 微信(ID:ztfbwx)丨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谭光吉 汪舒
值班领导丨马燕
编审丨张永刚
编辑丨尹婕
校对丨龙萍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广告咨询丨0870-3193705
昭通发布 微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