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星期六,是我们法国辛老师中文课堂的开学日!在这个开学季,让我们回顾一下去年同期中国新闻社对我校辛丽燕校长的采访,其中的观点集萃后发表在2021年8月21日的中国新闻网上,此后被多家权威媒体转载。辛丽燕校长一直在践行家校合作,倡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与进步。新学年,新起点,愿孩子们在新的学年里健康成长、学业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愿我们与孩子们共同进步!
记者问:据您了解,当地的华文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如今的华文教育对哪些方面较为偏重?
我于2012年来到法国,在此之前,前几代的老华人一直都在坚持进行华文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经过了从广东话等方言到普通话教学的发展过程,在普通话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中,有从听说能力较强而读写能力较弱的状态、向听说较强但也更加注重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增强以及高学历留学生在所在国定居人数的增加,这些新移民希望下一代的中文能够达到母语程度,对于中文的读写能力更加重视。我们现在的华文教学在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下走到现在,可以说对华文教育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了。
记者问:近年来,海内外涌现出“虎妈”等多种教育模式。能结合您的教学经验,谈谈您眼中优秀的教育模式吗? 您认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老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作为教育者和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不认为会有一种教育模式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采用何种教育模式,是“虎妈”还是“放养”,或者“宽严相济”,是和每一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孩子的性格和天赋等因素紧密相关的,但最根本的是家长对家庭教育教育的理解以及在正视孩子自身条件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规划。因此,一味地承认“虎妈”教育的价值,可能会戕害许多孩子的童年;但是,不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直接去批判“虎妈”教育,则有可能无视了每个家庭和孩子的差异性或影响天才孩子的发展之路。优秀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理性思考之后的“因材施教”,这个“因材”,应当既包括孩子自身的天赋、能力,也包括家长自身的条件和学习力与思考力、父母角色的内部分工等等。但是任何时候,培养一个人格完善、体魄强健、能感受到快乐与幸福的孩子,包括社会适应力较好、具有逆商不怕挫折的能力等,这些基础性能力,远比学习成绩或技艺特长更加重要。任何教育模式,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否则只在具体知识与技能上投入,都是舍本逐末。
就学校教育而言,我认为帮助孩子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教育的意义。但在孩子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学生的低幼和儿童期,老师更多地是孩子的引领者、陪伴者、鼓励者、欣赏者,有时也是扮演倾听者和公正的裁判等多种角色。在少年期,则更要突出理想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引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视野、思维的拓展,平等交流、深入探讨,不宜过多强调权威从而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同时,老师最好成为教育专家去引导孩子的家长,尤其是对孩子教育比较模糊或盲目的家长。我校特别强调家校合作,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始终强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老师有时还伴随着做家长的帮手和引导者的角色。
父母不应当天然地认为孩子降生自己就具有做父母的能力,尤其是新手父母,面对新生命的诞生,经常是手忙脚乱的,如果不在孩子出生前后思考和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父母,孩子的教育往往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与其关注孩子的教育,不如首先关注父母教育,孩子入学后,好的老师在父母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思考、共同探寻和前进的作用。
记者问:近年来,海外华校与中国进行了丰富的华文教育交流活动中,如汉语桥、寻根之旅,包括正在进行的水立方杯中文歌赛。您认为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哪些作用?
近年来,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家对华文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国内各机关、团体和总领馆一直在关心和帮助华校和学生们。各种活动精彩纷呈,我们参加的主要有亲情中华网上夏令营、亲子试点营地、大运河文化之旅等等,这些活动对孩子们的成长和中文的学习意义重大:一是大大充实和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外延,使我们限于课时没有展开的内容有了丰富有趣的展示空间和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也有了去动手实践、动口表达的场景和动力;二是不同类型的华文交流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不同或更多的中文表达力,如朗诵、戏剧、歌唱、绘画等能力,而不再仅仅限于中文的听说与读写能力;三是能够从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润在亲身可感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亲近中华文化和文化背后的历史和过程,中华文化从书本和抽象走向体验和具象;四是与祖国、文化、人群建立了深度的情感链接,孩子们更加认同自己的中华血统与身份,因为亲近更加热爱,这种身份认同和民族确信对他们未来内心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感是至关重要的。华文教学与多样性交流活动相得益彰,根的教育,莫过于此:文化的种子已经通过这些举措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葱郁成长,未来可期!
随后,多家权威媒体也相继转载了该篇采访文章,如人民网、当代教育科研网、社会与法律、福建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