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辨识度城市客厅,博物馆需要“七个化”

文化   2025-01-04 09:04   北京  

上海博物馆东馆


关于把博物馆打造成

具有辨识度城市客厅的思考

雷学刚


内容提要: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载着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已经变成创造传播新知、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藏品丰富、社会影响大的博物馆更要注重外形凸显特色化、研究彰显地域化、展览力求精品化、教育打造品牌化、文创聚焦时代化、管理运行人性化,才能系统完整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成果,进而把博物馆打造成为辨识度强的城市文化客厅。

关键字:博物馆  城市客厅 辨识度 创新


一、博物馆外形要凸显特色化

博物馆的外形既是它的颜值,也是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美》中提出“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博物馆的状貌之美,是增强其辨识度的基础,而馆藏文物阐释、展览展示的文化就是其行为之美,是深入解读后才能领略的内在之美。只有通过匠心独运、与众不同的建筑造型,博物馆才能有望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进而提高游客和市民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产生了解其内在之美的兴趣。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世界上大部分著名的博物馆,均成为该城市的地标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馆联盟委托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劳埃德·赖特在1956-1959年设计建造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外形酷似大蘑菇,内里由连续相通的螺旋形坡道作为展示长廊,长廊环绕着下小上大的圆筒形空间大厅盘旋上升,观众可以通过大厅电梯直登美术馆顶层,然而顺着螺旋坡道自上而下进行参观,完全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受楼层、分隔空间的局限,令观众有着不同高度、不同视角的观展体验。2019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公认外形前卫、极具标志性的博物馆建筑。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由著名的土木专家、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主要功能被置于地下,地上由一座巨大的玻璃金字塔和周围3个玻璃小金字塔组成,一正一反的金字塔令观众在意识上自动进行拼接组合,地面上的正金字塔通过水面倒影相互融合、形成视觉上的正八面体,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相得益彰、熠熠生辉,被赞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博物馆建筑外形设计,若能结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与城市环境有机协调,将更加独具地域特色形象。北京故宫博物院环以高墙和护城河,城墙耸立角楼,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城内由外朝、内廷、外东路、外西路等错落有致的建筑构成,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布局,青砖、红墙、黄色琉璃瓦,明清皇家宫殿建筑无一不透着威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秉持“馆园结合”的理念,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进行延续,延展成为堆体外形和空间的控制曲线,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建筑消隐地融入场地,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时空对话。作为扬州“城市文化客厅”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其公共空间、展厅空间的文化景观设计都充分融入了运河元素,呼应运河文化的主题,整体造型平行于南北流淌的古运河,其中阅江厅、四角亭、大运塔融合扬州水边亭塔之秀,今月桥形似河上桥、状如琴,一景一色充分展现了新唐风建筑之美,营造出博物馆的艺术氛围和运河文化的美学属性。


二、博物馆研究要彰显地域化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研究、传承地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所反映出来的、蕴含着独特文化意义的个性特质,是某一地区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与高度概括。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来源于当地,沉淀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承载者、见证者。“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博物馆要提高地域文化研究力,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并识别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展示地域独特的文化魅力。四川省巴中市著名的红色专题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立足川陕苏区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出版《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川陕革命根据地审计史》《川陕苏区群众工作陈列馆策划方案》等,并积极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

考古圣地·华章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

博物馆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地的地理区位、区域文化优势,实现自身建设与文化研究双提升。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单位通过复原研究遗址,突出地域文化文物研究阐释和真实复原,让文物真正彰显地方文化,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都镌刻着巴蜀文化的印记。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注重打造当地通史类展厅,“考古圣地·华章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纯粹江南 技忆苏州——苏州博物馆西馆基本陈列”荣获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西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西藏历史与文化、民俗展”荣获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纯粹江南 技忆苏州——苏州博物馆西馆基本陈列

博物馆研究在彰显地域化中扎根成长,在陈列展览、展示传播中不断升华,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多地博物馆在对外刊物中开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当地史地研究成果等栏目。福建省考古博物馆、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博物馆主办的《福建文博杂志》期刊开辟了闽台文化专栏,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文博》设有史迹考述栏目;河北博物院推出至今314期的《文博讲坛》已有多期讲座介绍河北历史文化,杭州“文博讲堂”聚焦杭州市宋代文物遗存、传承宋韵文化,等等。这些学术期刊、文化论坛为文博机构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了开放的窗口,强化了观众、读者对博物馆在地域文化研究阐释方面的直接连接与对话,真正拉近了社会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三、博物馆展览要力求精品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大的文创,也是一个博物馆业务建设的龙头。只要这个“龙头”昂起来了,博物馆的业务建设就会呈现出活力迸发的创新局面。博物馆的展览是直接连接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是传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向公众传递艺术美感的重要方式。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博物馆要满足群众文化消费升级需求,打造成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客厅,需要与时俱进紧随新风尚,在内容、设计、配套服务等方面力求创新化精品化。

南国烽烟举红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历史陈列展

在展览内容上坚持文化精品。一个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的高低不在于馆藏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其馆藏的文化内涵、文化渊源。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文化内涵是展览的核心内容,注入时代文化内涵方能让观众对展厅展览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起心灵和思想的共鸣。博物馆陈列展览应当呼应时代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通过引进展览、联合办展等方式,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馆藏文物展品,以物证史,力求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领略到最具魅力的文化艺术。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全国各地积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展览。2023年世界博物馆日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有4个关于建军强军、民族抗战的陈列展览入选,充分反映时代、观众对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对总结提炼特色强军文化的需求。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展览设计上坚持精雕细琢。借助科技手段、艺术手法等突出陈列展览效果、提升观众观感体验,已经成为博物馆寻求突破发展的趋势。博物馆沉浸式、互动式的展览设计不断精进,有效满足观众在观、触、嗅等观感体验,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采用裸眼3D技术还原考古方舱、展现了沉浸式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现场场景,运用AI算法、3D打印等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修复和展陈,真实拼合修复青铜鸟足神像,推出全新的展陈方式、呈现不一样的展示效果。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以历史、人文、非遗、自然、艺术等多重视角,依托14个独具特色的展示空间,运用运河文化中水、船、人等元素,年轻化艺术化的语言以及绘画、雕塑等当代艺术作品,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呈现了当代雕塑家对运河传统文化的思考,开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传承、传统与当代并存状态的对话,传播展示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精神,勾勒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荣获“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国博”建设

在展览配套服务上坚持精益求精。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题策划精品化是关键,而配套服务精细化则是锦上添花。伴随着“到博物馆去”成为群众新的生活方式,博物馆陈列展览在观众服务、展览导赏、宣传推广等方面应当注重服务多元化、功能复合化、导赏智能化、宣传一体化,兼顾不同观众群体的客观需要。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智慧国博”建设中依托“智能导航”为观众提供个性化、便捷式的导航路线,江西省博物馆在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活动中推出红色故事手语讲解视频,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兰州市9家博物馆“周一不闭馆”,这些细枝末节让观众感受到温情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展览更加入脑、入心、入魂。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要打造品牌化

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更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的增长极。博物馆作为社会公众获取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公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社会教育的关注、重视和投入明显增加,促使博物馆社会教育更加丰富、生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中国国家博物馆《甲骨文探秘之旅》动漫类科普课程

博物馆要在分众服务上开展针对性活动,打造特色的研学教育品牌。面对儿童、青少年、成年、特殊群体等不同受众,博物馆应当提供分众化、定制化、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教育资源均等化。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甲骨文的系列课程取得极大成功,其针对低学龄儿童推出了《甲骨文探秘之旅》动漫类科普课程,针对少儿推出与央视频、央视少儿客户端联合打造的“趣聊甲骨文 爱上中国字”融媒体直播活动,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推出了《探秘甲骨文》专题讲座,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推出“字幕+手语”的《甲骨文中的动植物》云端视频课,有效引导不同年龄、知识背景的学生感受中国甲骨文的魅力所在。

博物馆要在多元服务上守正创新,打造群众口碑好的教育品牌。博物馆要注意规避文化资源堆积、形式千篇一律等通病,加强社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注重“线上+线下”结合,采用专题活动、研学、互动参与等多元方式不断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坚持持续创新突破,探索了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堂的经验范本:一是举办特色展览,推出了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展、川陕苏区美术作品展,联合四川博物院推出“川陕奇迹”文物图片展,通过流动博物馆陈展让红色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二是推出重要节日特色活动,在重大节日节点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新党员入党宣誓等主题活动,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三是注重融合互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开展“纪念日+展览、文创售卖、拓片、打草鞋、纺线、临摹红军石刻标语”等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体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博物馆要在内外联动开展社会教育中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博物馆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力争实现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一方面,应当加强与学校、社区、科协等单位合作,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研讨会、夏令营等系列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的研学、教育中,形成大社教格局。另一方面,应当加大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单位在特色教育方面合作,拓展多样化、分层化、特色化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具有品牌效应的社会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教育服务提档升级。


五、博物馆文创要聚焦时代化

对历史最好的改变就是书写新的历史,书写新的历史就要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博物馆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全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要求,让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贯通观众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殿堂,也是博物馆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属于用以流通交换、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商品。如今,博物馆的文化需求全面升级,逐步朝虚拟化、年轻化、时尚化发展。这对于博物馆文创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苏州博物馆毛绒主题文创小铺

博物馆的文创是文化创意产品,其核心要素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化是博物馆文创的创作之源,它的转化形式分成两种。一是具体物质或精神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重现,二是将文化素材以意象的形式呈现于文创产品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运用好这两种转化形式,不断激发当地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高集中度、高辨识度的优质资产,促进文物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文化价值得到创造与提升。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

为促使博物馆具有辨识度,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当与观众的喜好和时代潮流相结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获得公众认可、抢占市场份额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要找准不同生命周期的商品定位,树立“供给”市场已经向“需求”市场转变的观念,才能更好地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文创设计者可以通过结合文物元素,创造独特的设计风格,开发具有时尚感和创意性的文创产品。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结合,设计出具有科技感和艺术美感的文创产品,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创产品中焕发新生,接地气、有人气的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博物馆管理要注重人性化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著名的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提出了“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思想。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地,“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普遍共识。
博物馆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其内部的良好运行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管理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一些管理运行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四点:博物馆文物安全受到威胁、藏品管理存在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不同类型人才缺乏严重等。应对这些问题,博物馆更新管理观念,形成现代化运行管理的意识,通过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智慧办公系统、智慧导赏系统、智慧安保系统等建设,强化软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增强“硬实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建设。理事会制度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属性的具体体现,能够帮助博物馆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我国博物馆经历管理委员会制度、院长制、董事会制度等阶段,治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5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组建理事会,鼓励社会各界代表、专业人士等参与博物馆管理。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当鼓励条件成熟的博物馆建立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的决策执行或监督咨询机制,如2019年广州博物馆成立理事会。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发展第一动力。在巩固强化内部管理上,博物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发展,通过管理教育不断构建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实现“软实力”提升。一是建立分类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不同职能岗位的特点和要求调整优化相应的考核标准,为文博人才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二是要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打通职务职级晋升通道,实现了管理岗位职务与专业技术职称等多种通道相互衍接、相互转换,使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鼓励职工考证考级,实现个人横向纵向发展,在博物馆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实现个人价值,进而促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七、博物馆宣传推广要力争系列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接收分享信息、进行文化交流的途径产生了巨大转变,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也发生深刻变化。及时高效的宣传推广能够在博物馆和社会公众间快速建立和谐、稳定的沟通纽带,大幅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到博物馆开展学术探究、公众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同时为公众向博物馆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博物馆服务、提升博物馆展陈环境提供了有效途径。

宣传推广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当与博物馆公共服务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多层次合作、多角度解读,形成系列化活动,方能达到良好宣传推广成效。博物馆要通过建立多样性的宣传机制,对内的经营管理、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等工作,要形成深度的、系列的、专题的宣传报道,不断总结提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对外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要形成完善配套宣传推广方案,采取媒体专场、专家解读等方式,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进行合作,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确保宣传活动与公共服务形成相互激发、共同发展、互惠共生的良性关系。

宣传推广工作要向博物馆集群靠拢,不断扩大辐射半径。博物馆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依托博物馆之城、博物馆集群建设的政策优势、数量优势、布局优势和密度优势,开展组团式、集群化联合宣传,实现由“点辐射”向“线辐射”、“面辐射”转化,让博物馆建设真正融入群众、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让博物馆无处不在,真正成为“博物馆之城”。

《国家宝藏》文博探索节目

跨界融合构建全传媒传播矩阵,形成强大的宣传连接,是博物馆做好宣传推广的必然选择。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工作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优势,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博物馆的健康持久发展。博物馆要全力打造融媒体传播模式,注重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新媒体的运用,开拓文博序列媒体传播阵地,发布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和参与。博物馆与旅游机构、文化公司、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推广、文化推介,有助于加快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充分利用自然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和跨界合作品牌资源,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黄河文化自然资源传播中心。博物馆依托自身馆藏文物和学术研究优势,搭建专业化的宣传平台,能够真正将文博宣传推广的主动权、话语权掌握在自身手中,间接掌握了文博宣传的传播力、说服力。


结语: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客厅,是城市群众的精神家园。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将博物馆打造成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客厅,可以让博物馆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博物馆的外形特色化、研究地域化、展览精品化、社会教育品牌化、文创时代化、管理人性化和宣传推广系列化,不仅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不竭动力,使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地履行其重要使命,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雷学刚,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

西南博物馆联盟秘书长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