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化,大量间歇性、波动性分布式电源接入使得配电网面临新能源高效消纳、负荷高可靠供电、潮流灵活控制等诸多挑战。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改变,传统配电网网架结构单一,采用“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方式,面临规模化分布式电源接入引发台区电压越限、潮流阻塞、谐波超标;配电网潮流潮汐性双向波动,新能源无法就地消纳;原有控制体系无法满足海量可调资源接入与配电网全局优化运行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为满足配电网对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消纳与负荷可靠供应的需求,传统配电网正向着交直流柔性互联配电系统高级网络形态演进。
基于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柔性互联装置具有功率调节、电压支撑、故障隔离等多种功能,已成为支撑配电网新能源高效消纳、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现有柔性互联装备存在子模块数量多、需要工频变压器隔离、占地体积大、功率密度和转换效率较低等问题,此外还面临标准控制架构缺乏、多场景适应性弱、多装备协同配合不足等挑战,因此大规模应用推广困难。近年来,基于柔性互联的智能配电网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在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突破。
综合考虑“源-网-荷-储”间的协调互动,柔性互联的价值还可以通过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耦合进一步显现,当前已有工作关注配电网柔性互联与互联网数据中心、5G基站、电动汽车(车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结合,以便向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电力能源服务。未来,基于柔性互联的智能配电网装备与技术,在政策与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可能发生进一步的深刻变化,并与综合能源、气象、交通等诸多领域深度耦合。为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共享学术和技术成果,《电力系统自动化》编辑部组织“基于柔性互联的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专栏,长期征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工程示范等方面的核心成果,力图涵盖我国学界、业界在该领域的最新学术观点、科学设想及在理论、技术、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1
专栏征稿范围(包括但不仅限于)
1. 基于柔性互联的配电网新形态
2. 高功率密度柔性互联新型电力电子拓扑结构
3. 柔性配电装备控制与保护技术
4. 配电网柔性互联运行控制技术
5. 考虑柔性互联的配电网协调规划技术
6. 基于柔性互联的配电侧电能交易
7. 配电网柔性互联工程经验与示范
8. 能源柔性互联新场景应用技术
9. 柔性互联配电网安全性、柔韧性评估与增强技术
10. 基于数据驱动的柔性互联配电网多工况调控技术
2
投稿要求
1. 重点突出、结构合理、言简意赅,字数以8 000字(包括图表)以内为宜。
2. 围绕近两年相关课题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能充分反映上述专业方向上的核心创新成果。
3. 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案叙述清楚,理论联系实际,有独到见解与实用价值,数据合理并被正确地分析解释,论点、论据和结论清晰明确。
4. 所投论文未在公开媒体上发表。
5. 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一致。
3
投稿方式
4
联系方式
联系人:
孔丽蓓
电 话:
025-81093058
邮 箱:
konglibei@sgepri.sgc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