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昌 | 大寨之行(主播:侯玉萍)

文摘   文学   2024-07-24 00:00   陕西  



大寨之行

 作者/韩凤昌(会员)


主播/侯玉萍




伏天将至,天气炎热,孙辈放暑假,老人们有了闲暇时间,我们几位老朋友合计着,到外面领略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一下各地各处的风土人情。我提议去一趟大寨,和君、贵海两对夫妇一拍即合,欣然同意,并邀约了卫生战线的新朋友维民一路同行。为此,我专门做了详细的行程方案。




我们于七月十二日早上六点五十分在指定地点集合,自驾两辆车,经张石高速——张家口西入口直奔绵山景区。


出发的当天,天气特别给力,多云小雨,高温得到缓解。凉爽的气候最宜旅游,空气中既有雨水的味道,又有花草的芳香,在阳原服务区贵海还穿上长裤,但心里没有降低外出游玩的热情和欢乐。




车窗外的树木花草飞快地甩在身后,时而细雨绵绵,时而大雨倾盆,我不停地调整着雨刮器的档位。车厢内家长里短、天南地北、茶余饭后的各种话题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中午,在大盂服务区简单补充能量后,继续向目的地进发。下午到达第一站灵石,给每台车加油之后,更改了旅游计划,临时前往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因绵山景区需要攀登高山,几位老朋友考虑身体状况放弃了这个计划。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驱车直奔向往的也是此次旅游的重要景点——大寨。


在岁月的长河中,大寨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画卷里,熠熠生辉。怀揣着两代人的梦想与憧憬,我们终于要踏上这片梦寐以求、神秘而又神圣的土地。




因为在出发前做了简单攻略,选好了一家窑洞民宿,实地考察后不符合大家的心意,只好重新选择。我与和君对大部分窑洞民宿都进行了考察,认为不太理想,准备放弃住民宿的时候,一位大寨的先生走近了我的车,他问:“需要住宿吗?”我们回答:“是。”他接着说:“网上没有预约,可以到我们家看看。”经过对房间、环境、价格、就餐等询问后,我们确定住他家,出门后才看到是“大寨巧莲农家小院窑洞民宿”。




这家民宿,共四孔窑洞,正是我们的理想之选,内部装饰完全是标间配置,一切设施应有尽有,洁白的墙壁与白色床单给人以卫生、舒适的感觉。整个小院花卉、盆景点缀,葡萄架盖住半个院落,藤条下面两张石桌、八个石凳摆放有序,小院四周到处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有南方植物,有北方花朵,有花架上的,也有挂在墙壁上的,各种花草竞相开放,调节了空气,也净化了心灵。




入住之后,我们与店主简单地进行了沟通,她了解到我们此次的目的后,主动唱起了《我站在虎头山上》、《学大寨赶大寨》等具有年代特色的红歌为我们接风,优美的歌声,熟悉的旋律,轻盈的舞姿,顿时消除了大家一路上的疲劳感和陌生感。她自我介绍是这家的女主人,叫杨巧莲,也是村委会妇女主任,还是大寨展览馆的解说员,这时大家才感觉到,选择她家住宿是明智之举。



杨巧莲介绍说,大寨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




我们此次大寨之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碰碰运气,是否能见到大寨党总支郭凤莲书记,杨巧莲了解到我们的目的后,肯定的说,一定能实现愿望。顿时,大家没有了长途跋涉的疲惫,整理好行李后,直奔郭凤莲书记住处。




走到郭书记家门口,院门虚掩,仿佛家中有人,我迫不及待地走在前面,推开大门,院里安静整洁,我站在堂门前文明而礼貌地喊到“郭书记在家吗?”连叫两声无人回答,失落地离开小院,出门正对面是一块照壁,上面的大红“福”字格外醒目。夫人提议给我拍一段进出郭书记家大门的小视频,我又返回了院子,但我还是不死心,又回到堂屋前的台阶下,又一次喊了两声:“郭书记在家吗?”我正要回头往外走的时候,郭凤莲书记从屋里走了出来。她着一身朴实的休闲装,上身是一件圆领粉红色T恤衫,下身是一件浅蓝色长裤,左手臂上裹着纱布,脚踏一双黑色小白花点缀的土布鞋。我特别激动地转过身,迎接上去,其他同行者转身返回小院,郭书记说正在做饭,她把手上的水在上衣擦擦后,伸出了手跟我们每个人握手。我语无伦次地介绍着每个人退休前的职务,以及这次来大寨旅游的目的,有说代表父辈了却心愿的,有说儿时喊着学大寨口号长大的。郭书记耐心地听着我们的介绍和表述,主动要与大家合影留念,没有自拍设备,我急中生智,按男女分批与郭书记拍照。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热情地与我们交谈,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和对大寨发展的坚定信念。站在我们面前的郭书记不像七十九岁(虚岁)的老人,也不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倒像一位慈祥、可亲可爱的母亲。维民大夫一激动,竟然没有按下录视频的开关,边说边拍成了摆设,非常生气懊恼。




在与郭书记话别后,大家脸上挂满了喜悦和兴奋,有人说我们不虚此行,有的说我们的诚意感动了郭书记,还有的说是我执着地喊叫引起了郭书记的注意,总之,七嘴八舌地述说着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此时,我沉浸在对郭凤莲书记的回忆中,小时候到现在,郭书记的宣传画、新闻照及采访镜头在我脑海里刻下深深地印记,从记事起就跟大人喊“农业学大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到处是这五个大字,心里留下了可望不可及的神秘,大寨的人和事都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和追求。郭凤莲书记在六十余年的岁月里,过去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如今带领大寨人驰骋于商海。从某种角度来看,郭凤莲书记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传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




第二天,我们登上虎头山,清风拂面,“周恩来纪念亭”、叶剑英的题字“虎头山”,分别建在青石板路的两侧,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整个大寨村的全貌尽收眼底。只见山林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大寨人民的勤劳智慧。




我们参观了陈永贵墓地,以及陈永贵故居,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这位为大寨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他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着,我们走进了大寨展览馆,浓缩的“七沟八梁一面坡”灯饰悬在头顶。在杨巧莲解说员的深情讲述中,大寨的历史发展变化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从曾经的艰苦岁月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大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走出展览馆,回头望去,门顶上方横幅是“亿万农民的圣地,大寨精神的源头”。




我们驾车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下山,层层梯田十分壮观,战天斗地的雕塑栩栩如生。在大寨村商业一条街的一家商铺,我们还见到了九十五岁高龄的宋立英老英雄。她虽然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脚穿黑色皮鞋,满头白发的她思维敏捷、善于交流。当她紧紧抓住我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她那颗炽热的心和对下一代人的殷切期望。我问:“您老有长寿秘决吗?”她摇摇头,指着货架上的黑小米、黄小米说:“每天吃这个。”我们不便长时间打扰她老人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商铺。




在大寨的广场上,现场激情演出我们这个年龄段耳熟能详的节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等标语口号,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农业学大寨”轰轰烈烈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寨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无数的辉煌。




此次大寨之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大寨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大寨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此次大寨之行,我们两代人的梦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得以实现。大寨,这座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村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此次大寨之行,追寻了红色记忆,领略了时代风采。用和君、秀琴及夫人的话说,“红色之行,受教之程,难忘之旅”;“大寨的红旗迎风摆,大寨的精神传万代”;“大寨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励着又美又飒的新一代大寨人”!


初审:关山

复审:郭栋敏





【作者简介】韩凤昌,部队服役近二十年,在河北张家口市政府机关单位从事扶贫开发工作二十年;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部队和地方工作期间,曾在《解放军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太行日报》《张家口日报》《基地生活》《开发与致富》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刊发文章和图片。已退休,闲暇之余爱好写作、旅游、摄影等。现为炎黄文学社签约作家。



主播简介:侯玉萍,来自河北张家口,爱好朗读,爱说爱笑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传播正能量。

郑重申明: 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如果还想看到这样的好文章,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炎黄文学"。

炎黄文学
炎黄文学社是宝鸡市炎黄文化促进会下属的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受市社科联领导,通过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剧本摄影、书画歌舞、音频视频等文学体裁以原创的形式,用朴实的笔,叙说心中的故事书写心中的梦想宗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做有道德的中国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