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诗意北疆 梦在飞翔

时事   2024-12-19 12:23   内蒙古  

《内蒙古日报》(2024年12月19日10版)。





诗意北疆 梦在飞翔

□阿古拉泰

  

  一朵雪花,在思念中慢慢生长。诗的雁阵,在祖国北疆湛蓝的天空上展开了翅膀。


  内蒙古,祖国北疆的门户,首都北京的护城河,一道绿色生态安全与稳定安全的屏障。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辛勤耕耘,守望相助,心手相连,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进、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壮丽诗篇。他们劳作,奋进,同心,忘我,创造着诗意美好的生活,用行动呵护着模范自治区的荣光!


  兴安,这颗镶嵌在祖国北疆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丰饶的阔野上,绿草如茵,森林茂盛,骏马驰骋,稻谷飘香。牛羊珍珠玛瑙般滚动,河流诗意地蜿蜒流淌,纷飞的大雁不时在天空排出一首首令人心动的诗行……


  “借助风,小心翼翼深入一场雪/深入北疆雪盖之下,去探望一片草原……/一碗烈酒,银色雕饰/会打开所有的炊烟和道路/会收起千山万壑的雪/会让洋洋洒洒的白沉醉不醒……”小心翼翼,对雪的珍惜与怜爱,是为了探望一片草原,而对银碗烈酒的状写,让人感到庄严、豪迈又沉潜。


  “雪是另一个故乡/是故乡的全新定义/是定义中古老的代名词/风把雪吹得满村子乱跑/雪因此有了/可以叫上一辈子的小名”。在这里,雪被赋予了另一个概念:故乡。如此素朴本真的表达,新颖,亲切,洞彻心扉。接着,诗人把风的状态又写成一个顽童,让人对雪形象的认知又有了新的感悟。


  “……下雪的时候,需要/收起内心的酸涩,锋芒,骚动和挑剔/变硬的大地/也选择顺从,它相信燃烧后的铁/会成为刀,成为刃/会像脱衣服一样,脱下锈斑,历史和风雨……”如此质感而又灵性的抒发,让人感到了诗的魅力与重量。


  “众多的谷物里,当属玉米/最亲近,最熟悉/它伴随了整个北疆的记忆/吃它、种它、因它辛苦/铅笔是它,学费也是它/多年之后,玉米终于酿成/一杯酒……”诗,只有这样写生活才叫诗,这样写玉米的诗还不多见。


  “雪那么大,白茫茫的……/我的故乡/小得像一片雪花,白茫茫的/在我的眼角融化”。诗的镜像中,雪的大和故乡的小,是那样的恰如其分,令人身在其中。雪,最后落在眼角,诗一样悄悄融化了……


  “兴安诗群”就像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绿草和起飞的雁阵,默默地生长,翩然起飞。没有喧哗,没有躁动,甚至让人没有任何的准备。这真的更加符合这片土地上质朴善良勇敢人们的性格与秉性。


  他们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创造,诗意地共享,诗意地绽放。


  打造北疆文化,诗歌是一支飞身上马的劲旅。内蒙古,有着优良的诗歌传统,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扛鼎之作。在新时代,在着力打造北疆文化的行动中,需要众多“兴安诗群”这样的异军突起的阵容,这样紧贴大地的起飞,这样相互取暖的簇拥,这样跨越千山万水不惧风雨的翅膀!


  初冬之韵 张成林 摄

  

银碗盛雪

□樵夫

借助风,小心翼翼深入一场雪

深入北疆雪盖之下,去探望一片草原

草原的风,挤不进城市

街,太窄

楼群上的天空,太蓝


商店里出售的银碗

孤独而精致

很像一个离乡的孩子

将长调和呼麦,丢在草原深处


浓烈的酒总是先于马蹄

抵达落日,抵达越来越空寂的冬天


一些歌谣,变成哈达,变成彩幡

从冬云里掏出世事轮回

掏出六瓣飞雪

掏出一尘不染的旷世洁白


一碗烈酒,银色雕饰

会打开所有的炊烟和道路

会收起千山万壑的雪

会为洋洋洒洒的白沉醉不醒


银碗的高贵,犹如雪后的世界

一碗盛满雪的银白,圣洁如初

代表北疆的好客和勇敢不羁


陶鲁沟冬日奏鸣曲
□刀客

羊群是弦乐师反复调试的

某个声部,雪

则是风在冥想时,云中

跑出的一头豹子


灰鹤不肯说破的故事,天亮前

已被星辰从乌兰河里收回

火狐一步三叹,它在地滚草收拾

残局时,顿悟了大鸨

与故乡有关的忧伤


白古拉宿醉初醒,他推开房门

冲着旷野上的牧羊犬

喊了一声

羊群动了一下,草地

仿佛也跟着动了一下


风的手指

在槭树的枝头轻轻一弹

白音希勒山吐了口气,将

指尖上剩余的雪

向沟里吹了过来


雪是另一个故乡
□刘琳

雪是另一个故乡

是故乡的全新定义

是定义中古老的代名词


风把雪花吹得满村子乱跑

雪,因此有了

可以叫上一辈子的小名


鸡犬相闻的雪

炊烟上升的雪

都飘落着

白茫茫的声音


而月光里的雪,则弥漫着人间

铺天盖地的思念


其实

世上从未增减什么

只是变幻着形式


乳白色的乡村夜晚
□阿·赛音朝克图 著
苏布道 译

乳白色的圆月之夜

畜圈里静悄悄的

家院里的狗支起两只耳朵

聆听远处的声响

远处也是静悄悄的


庄稼人酣睡着

原野之夜宁静而安谧

乳香飘散在夜空里

富饶的乡村芬芳诱人


从远处的一户人家

飘来乌力格尔美妙的旋律

还有好来宝舒畅的韵味


泉水中倒映着

相约而来热恋中的一对青年

倾听着他们的耳鬓厮磨

月亮也静悄悄的


唯有母亲的乳汁

才能描绘出这乡村的夜晚

唯有太平盛世的祥和才能让

这乡村的夜晚幸福洋溢


尾音
□王淑芬

老中医开了一剂良方

下雪的时候,需要

收起内心的酸涩,锋芒,骚动和挑剔


变硬的大地

也选择顺从,它相信燃烧后的铁

会成为刀,成为刃

会像脱衣服一样,脱下锈斑,历史和风雨


舌尖上,滴上烈酒

一些名词就可以蛰伏,可以

细微地蠕动

可以扶起尘埃里的深蓝


而我,只要

准备黄芪和党参,一起熬

熬成流水,执念和营养

等春天来了

埋在深雪里的最后一行诗句,就可以

慢慢地生长


雄鹰赐予长调一双翅膀
□朱连升

马群在每一声鞭响中绝尘而去

每一曲长调,都有雄鹰

赐予的一双翅膀


一个悠扬,一个辽阔

随着杭盖起伏跌宕

一会俯冲,一会升腾


长调陪着蒙古马

一往无前,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


在夜晚,长调飞到敖包旁

为相会热场


玉米
□徐艳君

放眼望去,玉米

占领了北疆大片土地

总是和小草一起出发

势如破竹


它们队列整齐,一身戎装

在月黑风高的时候

总能听到它们沙场练兵

七八月,它们举着红缨

向丰收进军


而它们是内敛的

最懂得珍爱胜利的果实

一粒粒珠玉被紧紧包裹起来

献给勤劳和善念


众多谷物里,当属玉米

最亲近,最熟悉

它伴随了整个北疆的记忆

吃它、种它、因它辛苦

铅笔是它,学费也是它


多年以后,玉米终于酿成

一杯酒


风筝
□陈贺文

阳光捡起一地童音

掷向一树桃花


青草地,母亲和一群孩子

放飞一只只色彩斑斓的风筝

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抓紧一根根线


有的,飘向高空,拥抱白云

有的半空中沉浮不定

还有的歪歪斜斜,落入大地的怀抱


远处,传来机器的轰鸣

总有一天,这些孩子将成为自己放飞的风筝


故乡的雪
□谢晓华

以雪为墨

北风挥毫

北疆辽阔,全在一场大雪

什么都是白的

包括道路,包括天空


下雪的日子

亲人们围在炉边喝酒

外出访友,或踩雪


多少年了

回望故乡,一片苍茫

思乡

是一场比一场更大的雪

是一阵比一阵更大的北风


雪那么大,白茫茫的

风那么大,白茫茫的

我的故乡

小得像一片雪花,白茫茫的

在我眼角融化


一片阳光轻挽的草原
□潘欣

零下三十度的阳光唤醒生命的季风

明媚柔暖的阵风把无际雪莽推进冰河

稚气的绿意蹒跚而来

踩在被大雪呵护滋养了一个冬天

比它更软嫩的土地上

这里每一厘米都辽阔,因为那是生命的间隔

这里每一分钟都漫长,因为生命力太过旺盛

早已按捺不住向上生长的欲望

毡房里,牧人的筋骨铮铮作响

闲适太久,期待新一轮生机流转


牧场
□邵伟

秋水萧瑟,草木生金

夕阳施恩于万物

那些善于咀嚼苦涩而柔软的动物

结队漫过河岸

低着头从不试图仰望

在一步一步行进中

趋于从容


庞大的原野,在季节中渐渐收拢

成长中的事物

将在轮回中找到妥善的答案

古老的秩序,将统领草木和牛羊

在更迭的年岁里

继续远离喧嚣的世界


而我,一个闯入者

仅按动一次快门

就定格了整个秋天




在温暖的马背上

吉安

  
  学习骑马的孩子,风一样来了又去。

  孩子们眷恋温暖的马背,即便只是一圈一圈在烈日下行走,他们也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他们昂起小小的脑袋,目光炯炯,注视着前方,手里的皮鞭,并不舍得打下去。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去掌控一匹马,他们尚未有成人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只是觉得好奇,好奇于一匹马小跑时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散发出荒凉的气息。他们也不明白荒凉意味着什么。一个眼神清澈的孩子,还是一粒刚刚萌芽的种子,如何能理解人类与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共同历经的残酷的物种保卫战,在驯服与被驯服的过程中,又有怎样心理的博弈、抗争和臣服。

  此刻,阿尔姗娜被庞然大物般的“黑玫瑰”彻底征服。小美教练说:阿尔姗娜,你要学会控制“黑玫瑰”,让它听从你的指令。小美教练又说:阿尔姗娜,“黑玫瑰”是一匹温顺的母马,比起你对它的恐慌,它其实更加怕你。小美教练还说:阿尔姗娜,你要记住,你现在是“黑玫瑰”的主人,它需要你的引领,尤其在它想要偷懒的时候。

  阿尔姗娜总是困惑,她并不想当一匹马的主人,她如何能成为一匹马的主人呢?她可以养一只小猫或者小狗,它们依附于她,讨好于她,它们是她掌心里的宠物。可是一匹马,则让阿尔姗娜甘愿放弃所有的玩具,成为一个喂马的人。她很多次恳求我:妈妈,我们养一匹马好不好,就放在我们楼下,我每天骑着它去上学,我给它喂甜甜的胡萝卜,如果它吃腻了,我就给它换成苹果和香蕉。妈妈,如果我们在草原上就好了,就像姐姐查斯娜家那样的草原,一出门就可以看到河流和蒲公英;我会骑着我的小马,去很远很远的天边,我还会带它去火星上旅行,去森林里寻找恐龙,恐龙距离我们那么远,我和我的小马走到那里都老了吧?

  阿尔姗娜还不知道人从出生到老会有多远。她只知道坐上宽阔的马背,她就和心爱的“黑玫瑰”瞬间交融,她小小的生命立刻光芒闪烁。一匹马温暖的脊背,可以触摸的真实,让她意识到生而为人的意义。她尚不能用准确的词语去描绘它们,她只是浑身发烫,血液迅速涌到手脚、脖颈、耳根和脸颊,她的心跳得厉害,扑通扑通的,仿佛要从胸腔里跳出来,去云朵里打个滚儿。她像一个热恋中的女孩,和心爱的马儿不分彼此,这奇妙的生命的连接,让她心甘情愿奉献出人生的所有。

  我俯身靠在栏杆上,陪着阿尔姗娜骑马。来陪骑马的父母,有的坐在水泥地上注视着尘土飞扬的马场发呆,有的无聊地刷着手机,有的一脸焦灼地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滑过,有的闲扯着婆婆妈妈的八卦。这人间细碎的声响,被风吹进我的右耳,又从左耳汇入无尽的空。只有风,北疆呼啸的烈烈大风,卷起大地上的草屑、沙尘,又重重地将它们抛下,碎为齑粉。这沉重的命运的暴击,每天都在人间上演,没有人关心一株草被拔地而起的事儿,也没有人关心一匹马日复一日沿着既定的轨道旋转时,对这乏味人生的厌倦。人们只关心自己所在的一小片天地。陪学骑马的男人,从教练手里接过安全无虞的女儿,便开车载她去排骨焖面馆享用美食。带儿子前来报名的女人,填写完表格,交付了费用,便匆匆奔赴下一个地方,不管儿子怎样哭闹着想去喂一匹马。老人们步履蹒跚,坐在水泥台阶上,注视着夕阳洒落在马场的一角,那里正有一朵花,等待一匹马将它享用。

  天地宏阔而又浩荡,人们在其中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恍若阳光下浮动的尘埃。只有一个孩子,坐在马背上,执着地认定,马儿将带他(她)前往世界的尽头。就在那里,宇宙打开天眼,将全部的秘密,交付给一个天使般的孩子。



乡村小博物馆

浅水

   
  乡村博物馆,一座村庄的表情、神态、韵味。

  寒露过后,和几位友人走访了几座村庄,对其中的乡村小博物馆印象尤深。

  乡村博物馆,自然是坐落于乡村里,没有繁缛的装修、豪华的布置、现代科技手段的声光电,有的只是一两间淡如水墨的青瓦简舍,掩映于芦苇、树丛之中,门窗朴素,陈设简洁。

  一家农耕小博物馆,寻常乡居建筑,“回”字形的小院里,展示着从庄户人家收集而来的碾盘、手扶拖拉机、油布伞、马灯、算盘、水桶、钩秤、鱼篓,以及一件不知谁穿过的蓑衣?老物件似在重温村庄往事;稻禾、香芋……是土地生长出的农产品,叶片摇曳,实物沉甸,世代相传。在这家袖珍博物馆里,泛黄的照片讲述逝去的黑白光影;不同时期的粮票、油票、粮油供应证等,保存着过往的记忆,显示出小博物馆的属性:农庄、农具、农产品。

  乡村小博物馆里,还有一台水龙静静伫立,手摸粗硕的杠杆把手,似有古人手温犹存。水龙,旧时消防器具,想象着从前,几个穿短衣短裤的乡村汉子,手忙脚乱,不停地往木桶中加水,用手使劲压着木杠杆,一条水柱喷涌而出,射程高度达20米。有了这一古拙的消防器具,再加上村民的娴熟使用,无声地庇护着村庄的安宁。

  站在面积不大的乡村小博物馆里,目光越过长廊,可见村后是一片开阔的湖面,湖畔一间间风格各异的民宿小院,掩映在树木之中。看着博物馆里的展品与眼前碧水,让人感受到久远而亲切的农耕。

  乡村小博物馆,枕大河的波韵,有潋滟水光和乡野农作物的气息。

  在乡村小博物馆里,隐有汩汩拍岸水声,听得到桨声欸乃。门外有百年老榆树,清风摇曳。小博物馆讲述传统村落的曼妙风情,仿佛看到一群朴素的农人,风里雨里,摇橹于大湖之上。

  乡村小博物馆里没有讲解员。那次,有几个人来到乡村小博物馆,养螃蟹的秦老三捧个碗在附近吃饭聊天。见有人来,他撂下碗,迎上前去,对来人说:我是村上养螃蟹的,欢迎各位光临!秦老三告诉客人,他们村在水乡深处,民风淳朴,人们临水而居,从前出门依靠船,几乎个个都会撑船。

  这些浓缩乡村特色田园风貌的乡村小博物馆,面积不大,一座院、几间房,本身就是一个普通民居,是一座村庄水岸倒影,折射出它们独一无二的田园特色。

  历史与民俗浓缩于此,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田园,不仅仅是风情风貌、美食美景,还有久远的文化。

  车在柳树丛穿行,一转弯,便看到乡村砖瓦博物馆。小博物馆依偎在老窑旁边,青砖瓦舍与露天老窑连成一片。砖瓦堆放的空隙场地,有粗壮的狼尾草在风中摇曳。小博物馆,释放着古朴的陶土气息。用手触摸,一砖一瓦,似乎还有没有散尽的窑温。

  馆中收藏了出土的砖瓦文物,都是从村庄周边的土层中挖掘的。有一款周代红陶印纹罐吸引了我的目光,谁用这个陶罐烧过水?留下悬念让人猜想。清晰的纹路折射出此地古代砖瓦生产繁忙与先人的生活痕迹。那座依然在烧制青砖的古窑,是小博物馆的一部分,袅袅升腾天空的风烟,诉说着这一古老行当的过往。

  乡村小博物馆折射田园特色,是属于乡村的,有着独特个性,与人文地理、民风民俗、气候物产一道,组成乡村的一部分。

  在古镇,乡人利用天然湖荡资源,建起了露天渔具博物馆,把18种古法捕钓:卡帮、大网帮、簖帮、捣叉帮、撒网帮、摸鱼帮、老鸦帮……用湖荡的天然地形一一还原呈现,观者坐在小舟上,边游湖边欣赏,体验传统渔具文化风情。徜徉湖荡水天之间,驾船的艄公指着水中由木桩、毛竹搭配而成的渔具,对我们说,“这是簖,簖帮捕鱼人会根据河道情况,确定簖的宽度。两侧设‘八卦阵’,鱼进去了就游不出来,‘八卦阵’上设有由毛竹制成的跳鱼箔,防止一些鱼跳出‘八卦阵’……”说话间,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哗然,原来是一副扳罾拉绳露出水,一条大鱼,应声落网。

  在乡村小博物馆里,见识一座村庄的风土和物产,风俗与性格;有一座村庄的农耕基因、前世今生,是最接地气的博物馆。



往期链接

北国风光|牧野长歌

北国风光|义和沙拉底色

北国风光|一草一木是乡愁

北国风光|巴特尔的老白马 (节选)

北国风光|古道迢迢

来源:内蒙古日报
新媒体呈现:李彦萱

编辑:李彦萱

校对:杨文娟

内蒙古日报
静水流深,感谢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