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推动国企改革“突围”

时事   2024-12-17 20:26   内蒙古  


今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攻坚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内蒙古全力推动国资国企“突围”。

从包钢集团挺膺担当“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主力军,到内蒙古电力集团争当国家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排头兵;从内蒙古能源集团力争年内开工和并网26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到内蒙古水投集团引绰济辽二期打造261公里“地下巨龙”……一批重点企业“突围”“打样”背后,是自治区国资委统筹推动“突围”和深化提升行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经济效益是检验改革成效最有力的证据。今年1—11月,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盈利126.4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7.4亿元,同比增长73.6%;监管企业研发经费强度4.1%,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主要指标增速首次进入全国中游,表明国资国企运行稳中向好、质效向优、结构向新,为自治区完成好两件大事和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优化布局 

打造“蒙字号”新国企方阵

今年初,全力打赢“突围攻坚战”在内蒙古吹响“冲锋号”。自治区国资系统工作会议要求,把开展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

改革攻坚之年,改什么?怎么突围?

3月5日,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是自治区国资委深入实施“四个一批”、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最新举措,也是加快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一招。

新地矿集团将原地矿、煤勘、有色三家地勘单位整合重组,承担着落实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任。受益于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地矿集团构建探、采、选、冶、加全产业链,迈出了打造一流矿产资源产业龙头企业坚定步伐。

所谓“四个一批”,是指自治区国资委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国企系统突围”的工作部署,制定实施整合重组一批、投资新设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推动上市一批国有企业的建设工程。

今年下半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十一届党委八次全会精神,自治区国资委进一步增强市场化意识精算意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出台市场化薪酬改革制度、加大减亏治亏力度、推动降本增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监管等十项举措助力突围。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自治区国资委以推动国资国企突围为总目标,强化市场化意识、精算意识,持续在改布局、改机制、改作风和改错止损上发力,扎实推动自治区国资国企突围发展。”自治区国资委党委书记张晓兵告诉笔者,我们在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上下功夫。

另据笔者了解,高质量研究编制《内蒙古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报告》,为“十五五”期间优化布局打好基础。同时,自治区国资委指导监管企业聚焦“五大任务”,围绕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明年及“十五五”期间国资国企领域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

此外,自治区推动监管企业对所属各级子企业全面摸底,突出主业实业,对同质化企业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打造核心竞争力。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发展与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的契合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改布局,“改”出新活力、新局面。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促进各类资源向重点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内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推动“蒙字号”新国企做大做强,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能源行业的感受尤为深刻。

推动国资国企“突围”,建设“蒙字号”国企方阵,以能源、电力、稀土等行业为代表的“排头兵”正在北疆崛起……

完善机制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改革就是突围,突破体制机制藩篱。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努力走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前列。”包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认为,包钢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创新包括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近年来,包钢集团推动机制创新,落实科技创新薪酬分配、股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把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新型经营责任制,在符合条件的子企业普遍推行中长期激励。

今年3月,包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晓与7家单位签订责任状。推进市场化用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如果说改布局是“形式”,那么改机制就是“内容”。内蒙古给出了特别清晰路径: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改,围绕健全制度保障改,归根结底是把国企建成现代化的市场主体,加快打造现代新国企。

落实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自治区国资委抓住企业治理机制、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监管体制等关键环节,系统梳理国资国企改革有关制度建设情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推进“破、立、促”工作。其中,重点推动监管企业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督促指导区属企业动态优化党委前置研讨事项清单,充分发挥好企业党委领导作用。

制定印发《监管企业外部董事管理规定》,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在更深层次落地实施。改革薪酬管理制度,持续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把“多赚多得、少赚少得”导向在国企立起来。

笔者留意到,自治区国资委认真落实孙绍骋书记关于薪酬管理改革要求,扭住“完善薪酬管理”这个推动国企突围的“牛鼻子”。实施《关于强化监管企业经营效益与考核分配挂钩的工作方案》,理顺和健全企业负责人薪酬与效益刚性挂钩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薪酬管理办法及其操作指引》,提出盈利企业负责人薪酬随业绩升降增减,增亏企业负责人只发基本工资,减亏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根据减亏情况确定,带来了“鲶鱼效应”。

从这一年国资国企的变化来看,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中国式监管机制成效明显,助推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改错止损  

国企要“闯市场、赚大钱

坚持改错就是改革,已经成为共识。

“我们在监管企业开展巡察、综合监督检查、违规责任追究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改错止损。”张晓兵说。截至目前,监管企业涉及的199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870个,完成率为93.6%。全面梳理总结问题背后反映出来的管理、制度、机制漏洞,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章立制。按照部署,在全区国资国企系统开展了“十一个问题”专项整改行动。

10月12日,自治区国资委2024年四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再次强调,各监管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意识、精算意识,把“降本就是增效”贯穿到经营管理全过程,全力跑市场、稳生产、降成本,加强精益管理,推动减亏治亏取得更大成效,压实经营责任,严格奖优罚劣……

笔者发现,“改错止损”“市场化意识、精算意识”“闯市场,赚大钱”已成为内蒙古国资系统发展的年度关键词。

增强市场化意识、精算意识,被提到当前国资国企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高度,从“提能力”“改机制”两个方面开展专项提升行动,旨在解决国企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等问题。

为此,自治区国资委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北大、国资委的专家教授围绕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公司治理与市场化经营等内容授课,系统内1900余人参训。制定印发《全面增强市场化意识、精算意识的十项措施》,从强化降本增效、深化亏损治理、整治国企“机关化”、改革分配机制、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和调整退出等10个方面,进行整体部署,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各项措施有序推进、有效落地。

11月5日,自治区国资委副主任吴大鹏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我们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持续加大减亏治亏的工作力度,力争到2025年底,监管独立核算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实现大幅下降。”

据悉,自治区国资委组织实施亏损企业大起底工作,全面摸清掌握监管的各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等,逐户剖析亏损企业亏损原因,研判提出处置措施和治理目标,在综合考虑市场业务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短期内无法实现扭亏的企业,予以清理或重组整合。

切实盯住“两头”,推动实现“双降”。采取抓好“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模式,一方面重点推动亿元以上亏损子企业落实主要领导包联责任,采取穿透式包联、薪酬挂钩、管控成本等有力措施,推动大幅度降低亏损额;另一方面盯住亏损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子企业,一企一策落实治亏举措,对纳入退出范围的坚决处置出清,推动大幅度降低亏损面。

截至11月末,自治区国资委监管的独立核算子企业亏损面16.4%,较去年同期下降10.7个百分点;11户亿元以上亏损子企业3户实现盈利,5户实现减亏、合计减亏4.1亿元。


新媒体呈现:张雨婷


编辑:杨文娟

校对:李彦萱

内蒙古日报
静水流深,感谢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