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如人名
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禹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每个村
镇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
然而你知道自己村子名字的由来吗?
今天小编就带你看看
禹城千户屯的传说
禹城电视塔往东不远,有一个叫“千户屯”的村庄。相传该村的住户曾达近千户,人口达数千,故人们都称该村为“千户屯”。该村旁曾建有一座木桥,叫千户屯桥。后来此处发生了一个真实故事,人们又一度把它称作“抬官桥”。
田野成汪洋贪官却隐瞒
清光绪年间,时任禹城的县长叫李惟诚,是清朝的监生,安徽省颍上县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到禹城任知县。此人秉性贪婪残酷,到任后就开始贿赂公行,贪得无厌。每受理民事案件,不论是非曲直,概以钱财多少而论。人们都对他恨之入骨,送给他绰号“李可包”。
清光绪九年(1883年),禹城境内暴雨连连,黄河决堤,齐禹大地汪洋一片,庄稼全被洪水淹没。受灾最严重的是禹城城东的大部分村庄。因地势低洼,庄稼淹的只露着个头头,村村户户房倒屋塌,鸡飞狗叫,遍地无炊烟,到处见不到人影。
如此大的灾害,作为一方的父母官应把灾情如实上报官府,为臣民免租减息,放粮赈灾。可县官李惟诚面对滔滔白浪,却视而不见,一点都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心里光想着清政府的官场升迁规则:“任官三年当地无灾害者官升一级。”因此,为保升官晋级,他不但不报灾情,还上报官府说当地没有发生重大灾害,并逼迫百姓要照常完粮纳税。
重大涝灾发生之后,受灾最严重的城东村民眼见李可包一点也不体恤民情,还要硬收皇粮国税,把百姓往死里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从各村推举出了李华金、高殿池、赵亮、霍覃、何老四等十余人,代表城东各村父老乡亲进见李可包。当面陈述百姓当前所遭受的重大灾情:乡民们连吃的都没有了,能不能活着还不知道,真是实在无力来纳税完粮了,恳求“县大老爷”到乡下实地查验灾情,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指条生路。
李可包听后自知理屈词穷,没有办法,为了应付公事只好硬着头皮,无可奈何地答应到城东验看情况。
乡民诉苦情抬轿入大洼
第二天,李可包穿戴整齐带领三班六房和衙役们坐上轿子浩浩荡荡出了城东门。一帮人马行走了二三里路后,只见前面大水满地遍野,就连前进的路都很难找到。李可包见此情景便要吩咐衙役打道回府。
岂不知父老乡亲听说县老爷要来,早已汇集于东大洼,等着李可包的到来,看看怎么给老百姓办事。眼见狗官要往回溜,便一拥而上,将他的随从、衙役推到一边,二话不说,抢过官轿,抬着就往灾情最重的千户屯方向急步走去,越往前走水越深,李可包急得掀开轿门就想跳轿开溜,不成想他掀开轿帘一看,只见水天连成一片,已无逃跑之路,吓得又赶紧缩回轿中。
不一会,人们就斜插东大洼,将轿子抬到了千户屯的木桥上。衙役们紧跟上来掀开轿帘一看,“大老爷”正抱着朝靴蜷缩在轿座上,面无血色,哆嗦成一团。
见到手下后,刚想抬腿下轿,人群一阵骚动,赵亮、霍覃等人来到轿前齐声说道:“大老爷,求求你了,眼前水大田淹、房屋倒塌,庄稼已是颗粒无收,大老爷也已亲眼目睹,我们的生活已无着落,城东八乡的百姓恳求老爷如实上报灾情,为百姓解难。”
李可包先是吓了一跳,等稳住神、定住心,一看又是到了旱地的桥上,再也不怕被淹死,就狗胆大了起来,一拍轿楣,变颜变色地说:“你们这些不懂王法的村野刁民,竟敢聚众闹事,戏弄本官,不把本老爷放在眼里,还敢把本老爷的轿子往水里抬,想以此威胁本官,那还了得。衙役们!将带头闹事的给我拿下治罪!”衙役们刚想动手,只见赵亮挺胸而出大喝一声:“慢着,小民还有话要说!”赵亮把头一甩,将辫子绕到脖子上,举手指着眼前的茫茫大水,厉声责问:“大清的土地上遭受到如此罕见的水灾,老百姓连一粒粮食也没有了,都要饿死了!你却对着沧海说不见水,身在泰山说不见山。置百姓痛苦、死活于不顾,你还有何脸面为这一方的父母官?都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不但不为百姓着想,却只顾着自己升官发财!颠倒是非,把大家的死活放在脑后,乡亲们!你们说,这样的昏官我们要他何用?咱们今天不要他了!”顿时,桥面上一片混乱,乡亲们和衙役、随从打成一片,三班六房有的被打到水里,有的抱头鼠窜。
众人抬官轿送到济南府
李华金、高殿池等人瞅准机会快速把李可包又推进轿子内,解下搭包将轿门紧紧地捆住,吆喝着八九个青壮劳力抬起轿子快步走下木桥,向着济南府方向飞一般跑去。
李惟诚的轿子被抄近道抬到了济南府的藩司衙门。山东督抚一见这种场景,又听述了赵亮等人的灾情陈述,也被惊吓得魂飞魄散。害怕事情闹大了,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便准了禹城百姓的请求,立刻派人和百姓一起到禹城勘验。实情上报后,督抚削去了李惟诚的官职,并永不任用,同时向灾区准灾一年。象征性地发放了点救济,来应付公事,以缓解民愤。就此做了了断。
此事后来被民间艺人编写成大鼓书和戏剧《抬官轿》,在当地多次演唱,深受群众欢迎,后来人们就把千户屯桥叫成了抬官桥。
如今,昔日的抬官桥早已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毁塌,现在只剩下一个土堆疙瘩。后来政府为了方便百姓种地,又在它的旁边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千户屯拦河闸,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食连年大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景象一派繁荣。抬官桥的故事已成为历史。
那么,你们的村庄有什么故事呢?
快来给小编留言
▍内容来源:话说禹城
▍图文编辑:燕子(vyc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