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2/22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时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丨蚯蚓蜷曲不伸,抱团取暖,待来年开春回温再勤奋耕耘;
二候·麋角解丨雄麋鹿骨化的老角开始脱落,随之又长出新的犄角年复一年,更迭交替;
三候·水泉动丨纵使天寒依旧,冰霜固结,泉底却暗暗涌动。
冬至·由来
四年级一班高苏艺同学向大家普及了冬至的由来及习俗,呼吁同学们传承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冬至·习俗故事
不同的地域,在过节时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吃汤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冬至已至,来听听北小学子为您讲述冬至的故事。
冬至·习俗
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利用周末在家时间,和家人一起包汤圆、包饺子、做羊肉汤等,感受冬至的传统习俗。
如果说家的味道是爱,那家中美食的味道就是爱的传承。冬至有味儿的烟火气勾起了家人对美食的味蕾节气体验。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北方人习惯吃饺子,月牙状的外皮代表阴,圆滚滚的馅代表阳,十二道褶是一年十二个月。瞧!孩子们包起饺子也是像模像样的呢!小心翼翼地擀皮、拿起饺子皮,轻轻的把饺子馅放上面,对折、捏一捏,一个个胖嘟嘟的小饺子就诞生啦!
冬至·班会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北街小学举行了“冬至如年 温暖团圆“主题班会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冬至的时间、传说、习俗、气候特征、传统饮食、冬至诗词等相关知识,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了冬至的神奇魅力。
冬至·诗词
辛酉冬至
宋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都说冬至大如年,这是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冬至如约而至,
自此昼长夜短。
冬至已至,
心亦向暖。
眉目舒展,
顺祝冬安。
- END -
编辑 | 张娇阳
一审 | 李婧蕾
二审 | 邱洪英
三审 |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