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供养遇到“电子二维码”,供养的心意被消解了吗?

文摘   2024-10-29 15:59   北京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佛教寺院的生存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这些转变是否真正符合佛教的核心精神?
当代佛教寺院的经营方式,尤其是寺院逐渐走向商业化的现象,给信众带来了深层次的心理冲突。我们从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出发,探讨这些现象的“因”。


当供养遇到“电子二维码”

走进现代中国的许多寺院,支付二维码摆放在功德箱旁,这样的景象几乎已成常态。信众通过扫码供养,方便快捷,却在潜移默化中失去了现金供养带来的虔诚感。

供养原本是信众表达慈悲、供养三宝的方式,而扫码支付却让这一行为渐渐演变为一场“交易”。功德成为了“产品”,而供养的心意被消解为一次简单的支付行为。

对于小型寺院而言,这样的变化更具挑战。随着信众年龄结构的变化,寺院的传统收入来源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寺院依靠售卖佛教周边产品来维持运营。

然而,这些文创产品往往无法满足当代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甚至让信众产生距离感。佛教文化的庄严、智慧与慈悲在这种物质化和商业化的操作中逐渐远离世间,信众与寺院之间的心灵联系被削弱。

“功德”不是“买”来的

寺院经营的商业化倾向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冲突。一方面,寺院作为佛教修行与弘法的中心,承载着信众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信众在寺院消费中,潜意识里感受到的是一次买卖行为。

寺院本应超越世俗的商业逻辑,以弘扬佛法、传播智慧为使命。然而,功德、福物等精神象征物被商品化,令信众的心灵体验失去了应有的纯净感。

同时,许多寺院的文创产品未能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语境相适应,这不仅导致产品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人,反而让佛教在他们眼中逐渐固化和失去活力。

佛教文创产品如果不能体现佛陀智慧的核心价值,不能与当代精神需求产生共鸣,它们就会沦为普通的商业商品,无法真正承载信众的精神寄托。

作梦中佛事,化幻有世间

当寺院的经营方式无法与佛教的精神实质相融合,佛教的庄严与慈悲渐行渐远。佛教文创的“因”在于,寺院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然而,商业化的道路却带来了精神与形式的双重冲突。正是这样的现状,为“果”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背景下,“梦化宣”应运而生,以文创为载体,试图从佛教智慧中汲取力量,探索出一条佛教与现代社会双向满足的道路。

传统上,寺院的“流通处”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信众通过“请”佛教相关的物品如佛珠、香、经书等,将这些日常用品作为信仰的媒介,寄托自己的信念。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供养,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这些物件的接触,使自己时时处处与佛法相连,体悟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梦化宣”的使命

“梦化宣”的理念源于佛教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不仅仅是制作佛教周边产品的公司,更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传播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梦化宣希望用创新的方式,将佛教的深邃哲理融入到当代社会中去。

正如“作梦中佛事,化幻有世间”所言,梦化宣以“不以佛形肆作为、不以无据传法理、不以暴利构心行”的三不为的原则为指导,进行不断深入的创新创作。梦化宣试图用当代社会普遍接受的形式与语言,将佛法智慧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梦化宣的文创产品不仅在外形设计上融入了佛教元素,更多的是通过产品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传递佛教的核心理念。

“梦化宣 · 蓄势”储蓄罐

例如,梦化宣的“蓄势”储蓄罐,不仅是一个储蓄的容器,更是通过“蓄福池、蓄智慧、蓄平安、蓄善缘”这些佛教寓意,帮助使用者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修行,积累福报和智慧 。“慈心慧语”钥匙扣提醒使用者在日常言行中保持慈悲与智慧,以善意待人、以慧语处世。这种方式,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让佛教智慧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

文创产品的双向价值

梦化宣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而是帮助寺院通过如法的方式,向信众提供“方便法门”。这些文创产品既是佛教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寺院自养的工具。

通过这种方式,寺院能够从过度依赖功德收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转而通过符合佛教精神的文创产品,既满足寺院的运营需求,又让信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佛法的智慧。

这种双向价值的体现,不仅让佛教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帮助寺院回归其精神中心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信众可以在购买这些文创产品时,感受到佛教的关怀与智慧,而非单纯的商业行为。梦化宣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连接了寺院与信众之间的精神纽带。

结 语

梦化宣的诞生正是对当代佛教寺院经营困境的回应。通过以佛教智慧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它为寺院和信众提供了双向的满足。梦化宣不仅让佛法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也让寺院在当代社会的生存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来源 | 梦化宣

作者丨妙杏(林焱)
今日推荐


🔗正慈法师雪窦山随笔:世界佛教论坛见证我们的成长和老去
🔗学界大咖畅谈普陀山丨《普陀山佛教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在浙举行
🔗言禅者不可不知蜀:巴蜀禅宗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唐代巴蜀地区入川高僧|玄奘大师:19岁入川、21岁在成都受具足戒

觉悟号
与智者为伍,携善者同行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12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