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供养遇到“电子二维码”
供养原本是信众表达慈悲、供养三宝的方式,而扫码支付却让这一行为渐渐演变为一场“交易”。功德成为了“产品”,而供养的心意被消解为一次简单的支付行为。
对于小型寺院而言,这样的变化更具挑战。随着信众年龄结构的变化,寺院的传统收入来源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寺院依靠售卖佛教周边产品来维持运营。
然而,这些文创产品往往无法满足当代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甚至让信众产生距离感。佛教文化的庄严、智慧与慈悲在这种物质化和商业化的操作中逐渐远离世间,信众与寺院之间的心灵联系被削弱。
“功德”不是“买”来的
寺院本应超越世俗的商业逻辑,以弘扬佛法、传播智慧为使命。然而,功德、福物等精神象征物被商品化,令信众的心灵体验失去了应有的纯净感。
同时,许多寺院的文创产品未能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语境相适应,这不仅导致产品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人,反而让佛教在他们眼中逐渐固化和失去活力。
作梦中佛事,化幻有世间
当寺院的经营方式无法与佛教的精神实质相融合,佛教的庄严与慈悲渐行渐远。佛教文创的“因”在于,寺院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然而,商业化的道路却带来了精神与形式的双重冲突。正是这样的现状,为“果”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背景下,“梦化宣”应运而生,以文创为载体,试图从佛教智慧中汲取力量,探索出一条佛教与现代社会双向满足的道路。
“梦化宣”的使命
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梦化宣希望用创新的方式,将佛教的深邃哲理融入到当代社会中去。
正如“作梦中佛事,化幻有世间”所言,梦化宣以“不以佛形肆作为、不以无据传法理、不以暴利构心行”的三不为的原则为指导,进行不断深入的创新创作。梦化宣试图用当代社会普遍接受的形式与语言,将佛法智慧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梦化宣的文创产品不仅在外形设计上融入了佛教元素,更多的是通过产品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传递佛教的核心理念。
“梦化宣 · 蓄势”储蓄罐
文创产品的双向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寺院能够从过度依赖功德收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转而通过符合佛教精神的文创产品,既满足寺院的运营需求,又让信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佛法的智慧。
这种双向价值的体现,不仅让佛教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帮助寺院回归其精神中心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信众可以在购买这些文创产品时,感受到佛教的关怀与智慧,而非单纯的商业行为。梦化宣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连接了寺院与信众之间的精神纽带。
结 语
来源 | 梦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