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有读者问:头部主播的全网Z低价特供版货品,和品牌旗舰店有没有质量差异?
这是个好问题。
理论上来说,只要化妆品品名一样,质量不该有差异,不然品牌还要额外开做一批产品,本身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
理论是理论,现实还是有很多骚操作
所以本篇我来设想一下,有哪些可能的不一样
或者说,要实现产品质量差异,降低成本,有哪些途径,要付出什么代价
注:以下纯属分析,并没有证据和实例,但大家如果发现了不合规的例子,我的读者中有很多大V朋友,可以去揭露这些事情,以帮助净化行业风气。
01
方法一
大大方方换原料
用成分表组成一致的低价原料换掉高价原料,达到降成本的目的
原料不同,价格不同,进而影响料体成本
国产原料,进口原料的价格差异很大
成分表上面,同样写着“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产物”
某些国产小品牌用的,与CLR大厂的原料,差异巨大
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成分表一样,原料可能是不一样的
代价:这个方法算是合规的,产品备案的时候多写一个原料供应商即可。
02
方法二
偷偷摸摸换配方
方法一中的换原料,其实也算是换配方的一种
但这里说的换配方,是指完全把配方改掉
这是不合法的!!
比如把活性成分减掉,原来的多肽,2%的添加量,降到了0.2%的添加量,甚至完全不添加。
可以号称“升级版”
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了
代价:不合规,代价非常大。在目前的环境下,只有少数厂家敢这样铤而走险。但前不久爆出的防晒剂检测不达标,就是用了这个方法。
03
方法三
偷梁换柱:更换产品名
这种方法,很隐蔽,不容易发现
比如某家公司的M品牌的一个乳液比较出名,但产品名很长(吐槽一句,现在的产品名有的长的跟清朝皇帝的谥号有一拼),而且品牌的乳液品名众多,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楚。
明星产品一般都会有产品小名,这个就叫“奶黄瓶吧~实际上这个产品的真实名字,叫“M牌舒缓臻致焕敏亮白修护乳”。
那么,为了满足某个大主播的要求给低价,
可以备案一个类似的名字的乳液,比如叫“M 牌舒缓致臻焕敏亮白修护乳”
然后,配方就可以随意发挥,大降成本了
你看出差别了吗?
听说以前备案系统还有个大BUG(现在应该是没有了)
那就是使用空格来达到区分不同产品名的目的
比如出了一外叫"M 牌舒缓臻致焕敏亮白修护乳“的产品
以区别于原来的产品名:”M牌舒缓臻致焕敏亮白修护乳“
你分得清,“M"和“牌”字之间原来还有个空格?
这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产品!
用以上这类方法三造成的差别
你真的能够看得出来,原来是是不一样的产品?
特别是当主播说卖的是“奶黄瓶”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
TA说的其实不是你所想的那个“奶黄瓶”!
代价:看上去是合规的。虽然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但罚的力度小得多。
以上是三种可能的操作方式,甚至完全可以联用起来,不过这些方法是否真实可行,是否真有品牌敢这么干,不得而知。因为我们也没有具体的例子。
我们不是教品牌学坏(实际上当利润巨大的时候,有些人的脑子就会无比灵光,根本不用教)
只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真实购买护肤品时,存在这种可能性。觉得不合理时,就要格外睁大眼睛看清楚。如果你已发现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请说说你的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