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小碧乡二堡村村史村事

文摘   2024-11-19 20:26   贵州  

自然地理

二堡位于原龙洞堡至龙里县的321国道两侧,东面与龙里县接壤,北面连接贵阳机场。321国道横跨境内。其地东面、北面多为山地,西面和南面较低,是山间槽谷和平坦的田坝。辖二堡、竹子凹2个自然村寨,沿路有三个堡,此为第二个,因此得名“二堡村”;竹子凹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2千米两山关口处,东北于龙里县交界,西面是龙洞堡机场,其地历史上盛产竹子,因此得名。全村土地面积9492.3亩,耕地面积2699.3亩,林地面积638亩。

人口

二堡村辖3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寨,有村民1295 人,平均年龄34.5岁,0-15岁345人,16-40岁420人,41-55岁270人,56-64岁150人,65岁以上110人。三个村民组,第一组有90户320人,第二组有162户585人,第三组有110户390人。

历史沿革

二堡村原名“二铺”,“铺”古之驿站。据《贵阳府志》记载,贵阳东道清平驿路为八省孔道,二铺即为贵阳往东行的第二外驿站。清末隶属于县南下里,民国二十年后(1931年)隶贵阳县第一区黄泥乡;民国三十年后(1941年)隶属贵筑县文萃乡;解放后,1953年隶属小碧人民公社,置二堡生产大队;1984年设行政村为二堡村。

二堡村整村拆迁前

1

历史事件

二堡村的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流淌着岁月的记忆。清末时期,它隶属于贵筑县南下里,那时的它,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聚落,遵循着古老的农耕生活节奏,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民国二十年后(1931年),二堡村隶属于贵阳县第一区黄泥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硝烟未波及这个小村,村民们坚守着自己的家园,传承祖辈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民国三十年后(1941年)隶属于贵筑县文萃乡。民国时期,二堡村沿路两侧有3家个体经商户,这也显示出当时它在区域商业中的一定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二堡村隶属于小碧人民公社,被设置为二堡生产大队。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村民们在公社的组织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年1月,二堡大队隶属猫硐合作社管辖,集体化的生产模式让村民们更加团结协作。1969年6月,小碧供销社在二堡设立分销点,这也是当时二堡村商业发展的一个体现。

1984年,这是二堡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生产大队改名为村民委员会。至此,二堡村开始了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村民们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向着更好的生活迈进。

从曾经的驿站到如今的乡村,二堡村见证了无数的过客和变迁。

二堡村整村拆迁前

2

发展大事

交通建设

二堡村的交通建设,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部分。321国道,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贯穿二堡村的历史。它始辟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当时由贵阳城区经龙洞堡再到龙里县,不过那时它仅仅是用石块铺成的宽二米的马车道。在那个年代,这条道路虽然简陋,但也为二堡村与外界的联系提供了方便,马车在上面缓缓驶过,载着货物或人,见证着二堡村的岁月变迁。

解放后,这条道路迎来了新的生机。经过拓宽、牵直,公路变得平坦、宽阔,大大方便了二堡村村民的出行。村民们可以更便捷地前往城市,把自己种植的瓜果、粮食等农作物运出去,也能把外面的生活用品和新的技术带回来。

1996年,随着贵阳机场的修建,321国道二堡地段发生了改变,从小碧乡甘庄、下坝通过。这一改变,虽然让原本经过二堡村的国道改道,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二堡村周边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机场的修建,让二堡村周围的交通格局更加多元化,也为二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多的人因为机场的存在而知晓了二堡村。

得益于二堡村交通的不断发展,辖区邮政度假村开始出现,游客们通过便捷的交通来到这个美丽的村庄,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拆迁前邮政度假村

3

农事活动

二堡村的经济发展,最初是以农业为根基。民国时期,村民们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虽然当时的生产方式较为原始,但村民们通过勤劳耕耘,勉强维持着生活。

1980年初,按照党中央部署,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月8日,区委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草案)》,提出了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小包工和定产到组责任制。各生产大队着手划分作业组,实行定产到组、联产计报酬的生产责任制。1980年10月,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中发(1980)7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放宽农业政策,二堡村率先实行了包干到户,这一政策犹如春风吹进了二堡,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村民们开始更加精心地耕种自己的土地,粮食产量逐渐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堡村在农业生产上不断探索创新。1999年,二堡村成立瓜类协会,这是他们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步。村民们开始规模化种植瓜类作物,通过协会的组织,在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瓜类种植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二堡村农产品的知名度。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除了农业,二堡村在其他产业方面也有所发展,砂厂、建筑、运输等乡镇企业相继建立。在90年代,村里的企业开始逐渐兴起。例如鸿渝化工厂的存在,虽然在后来发生了一些意外事件,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村里工业发展的尝试。同时,二堡村在服务业方面也有涉足。1995年10月1日开通程控电话,2002年5月安装有线电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村里的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二堡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7年1月18日,经区委、区人民政府检查验收,二堡村被授予“文明村”光荣称号。1994年12月,二堡村达国家级小康村。1998年更是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国标小康村。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村民们辛勤努力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

二堡村整村拆迁前

4

村民小组概况

二堡村辖3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寨——二堡、竹子凹。

二堡这个村民委员会驻地,村民居住在原龙洞堡至龙里县的321国道两侧。居住有汉族162户760人,刘、杨、李分置2个村民组,耕地面积380亩。

竹子凹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2千米两山关口处。东北与龙里县交界,西面是龙洞堡机场。其地历史上盛产竹子,因此而得名。居住有汉族、苗族共90户304人,周姓居多,置1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60亩,草坡5000余亩,坡度平缓,利于种植果树和发展畜牧业。它像是处在两个不同世界的连接处,一边是乡村的宁静,一边是现代航空交通的喧嚣。

5

建筑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二堡村,石板房是最为常见的居住建筑。这些石板房,透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它们的结构并不复杂,却十分实用。一般来说,石板房是由木板或石头石块、木梁柱和石板顶构成。

石材是房屋的坚实守护者。村民们从附近的山上采来大小适中的石块,经过简单的修整,一块一块地堆砌起来。这些石块没有经过精细的打磨,保留着自然的形状和纹理,它们相互嵌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房屋基础。石块作为墙壁,其厚度足以抵挡风雨的侵袭,也给居住在里面的人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木梁则是石板房的骨架。粗壮的木头横跨在木柱或石墙之上,它们大多取自村子里的树木。这些木梁经过村民们的精心挑选,笔直而结实。木工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将木梁稳稳地架设在木柱或石墙上,形成了房屋的框架结构。木梁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淡淡的木质香气,那是一种属于大自然的气息。

而石板顶则是石板房最具特色的部分。一片片薄薄的石板,像是大自然馈赠的瓦片,整齐地排列在木梁之上。这些石板是从山上开采而来,它们的形状大致不同,但每一片又有着独特的纹路。石板的颜色深浅不一,在阳光的照耀下,屋顶就像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

二堡村的房屋座向因地制宜,有着独特的布局。在二堡自然寨,大部分人家的住房基本面向公路。这一布局有着很实际的意义,公路是当时村庄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面向公路,方便村民们观察来往的行人与车辆,也便于他们与外界进行交流和贸易。

而竹子凹自然寨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住房靠山而向,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仿佛是房屋坚实的依靠。房屋面向着开阔的田野或者山谷,视野极为开阔。这种靠山而向的房屋布局,让村民们既能享受到山林带来的丰富资源,又能拥有开阔的视野,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院坝也是二堡村房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院坝大多是用石板铺设而成。村民们从山上搬运来平整的石板,一块一块地铺在房屋前的空地上。这些石板大小不一,但经过村民们的巧妙拼接,形成了一个平整而实用的院坝。

这些石板房见证了二堡村村民们的辛勤劳作和喜怒哀乐。它们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十年,见证了村庄的变迁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九十年代末,越来越多的砖混结构的平房开始出现在二堡村,这些石板房永远留在了村民们的记忆深处。它们是二堡村的历史见证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堡村整村拆迁前

6

民俗趣事

在民宿文化方面,二堡村也有着独特的传承。一些古老的习俗,如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春节时,大人或孩子们会挨家挨户地拜年祈福;端午时节,包粽子、挂菖蒲。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凝聚村民情感的纽带。村民们在这些传统习俗的熏陶下,对自己的村寨充满了热爱和归属感。

7

文物古迹

古树

位于二堡村2组,生长着2株桂花古树,树高 9.0m,胸径 55.4cm,冠幅(平均 11.4m、东西 10.0m、南北12.7m),树龄 100 年,古树等级三级。两古树同根同土,犹如一对同胞兄弟。岁月流逝,两兄弟相互搀扶,同甘共苦,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古树生长在一户农家的门园前,古树前和右各是一栋新式的农村平房和老式的土瓦房,三栋居民房将古树围绕在中央,形成以古树为中心的分布格局。经询问得知,这三护农家都是这两株古树的看护人。古树是他们祖辈栽种的,到他们这一代,因人丁兴旺,家族已一分为三,但他们三户人家并没有因为争夺这株古树的拥有权而相互仇视,反而自觉地将住房修筑在古树周围,把古树保护起来。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株古树已不仅仅是树,他们保护的也并不是树,而是他们一家人对祖辈的缅怀和念想。

二堡村古树

千佛寺

原名古佛观音堂,坐落于小碧乡二堡村,始建于宋朝1573年,占地面积2000㎡,建筑面积1000㎡,能容纳100余人。该寺庙没有登记开放,但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菩萨会期都会有人前来烧香拜佛,现存东西两箱及天王殿院坝和残墙古迹,另遗存僧坟9座,寺庙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2017年搬迁到金翠湖旁。

二堡村千佛寺拆迁前

千佛寺拆迁后还建照片

来源:经济区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汪志华

爽爽贵阳 开放双龙
今日双龙,贵州双龙新闻整合平台。关注今日双龙,每天向您传递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最权威、最新鲜的新闻,最实用、最好玩的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