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育见新闻”
节目视频
日前
在即将迎来中国空间站
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首次公开发布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
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
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在过去的两年里
“天宫”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又亲眼目睹了哪些
烙上中国印记的太空“传奇”?
一项项科学探索与应用实践
如何重塑我们对自身及宇宙的认知
又将为未来开辟出怎样的机遇与可能?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科学院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应用发展室主任
张伟
育见新闻:中国空间站已运行两周年,成果显著。过去我们的起步相对较晚,那么当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处于什么阶段?
张伟:从个人视角来看,可以说是达到了并跑阶段,部分领域甚至已达到前沿水平。
育见新闻:已公布了一系列相关成果和数据。若需用三个词概括过去两年的成绩,您会选择哪三个?
张伟:我选择这三个——实施顺利、初见成效、未来可期。因为我们的实验失败率很低,进展得非常顺利。此外,我们已取得一些初步的重要进展,但许多样品仍在地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因此部分成果是初步的。我们已预见大量成果将陆续产出,因此说未来可期。
育见新闻:这些成果能带来哪些益处?
张伟:以植物培养为例,我们在天宫二号完成了拟南芥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发育实验,而在空间站则实施了水稻的全周期发育实验,并成功培育出再生稻。我们将这些种子带回地面进行大田种植,发现太空生长的水稻种子营养更佳,口感更甜。我们已连续种植了三代,以观察其遗传特性是否能保持稳定。若保持稳定,未来地面的水稻可能会更甜、营养更丰富。
育见新闻:此外,大家还注意到我们在太空中养殖了斑马鱼,这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伟:养殖斑马鱼本身并无特别,但太空中的斑马鱼和金鱼藻形成了一个二元生态系统。斑马鱼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和粪便为金鱼藻提供养分,而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它们构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无需外部空气供给。这一生态系统能维持一段时间。
实际上,我们的斑马鱼实验也让其他国家感到惊叹。目前我们正在做二元生态系统,未来还将加入微生物形成三元生态系统,再往后将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即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形成一个密闭系统。这将减少对地面物资的依赖。例如,未来在月球或火星建立基地时,不可能所有物资都从地面携带,因此,如果在轨能构建密闭生态系统,植物产生氧气和食物,我们就能减少氧气和食物的携带量,从而尽量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实现人在太空的长期生存。
本次发布的报告中提到
中国空间站的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
500多篇高水平的SCI论文
以及150多项专利
这些数字背后
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
也凝聚着诸多高校学子的青春力量
育见新闻:许多大学也参与了相关研究?
张伟:是的,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宁波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都加入了这项研究。我们的科学家作为项目负责人,通常会带领三到四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参与。因此,真正承担研究工作的主力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不仅在前线进行实验,还负责控制天上的实验,经常需要值夜班。例如,之前提到的斑马鱼实验,就需要在夜间持续观察,确保其正常运行,这些工作大多由学生完成。
育见新闻:现在我们的研究梯队建立的如何了?
张伟:十年前我们在论证时,整个空间研究队伍并不大,只有约200人。但随着空间站的建成和项目的征集,仅我们征集的项目就达到了1200项,这意味着至少有1200个团队在申请项目。即使我们最终只选择了110个项目上天,但每个项目背后都有大量的年轻人参与,包括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和硕士生。因此,整个研究梯队越来越强大。以我们未来将上天的巡天空间望远镜为例,它已经建立了四个研究中心,现在每年开会的规模都有五六百人。可以想象,当它上天后,研究团队的规模一定会达到上千人。
育见新闻:现在我们的研究梯队建立的如何了?
张伟: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得非常快。虽然从研制到实验上天的整个过程非常艰苦,有时甚至会让一些学生感到痛苦和崩溃,但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只要经历过这个过程,他们在未来的航天项目或其他项目中都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天宫”之中
实验探索未曾停歇
如何使科研团队日益壮大?
科学普及无疑成为了航天探索中
一项举足轻重的使命
近年来
中国空间站广开大门
向全社会征集实验项目
其中不乏携手中小学生的科学实践
2021年12月9日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
这种创新式的科普启迪了无数孩子的太空梦
如今
当科研人员走进校园与中小学生展开交流时
他们的奇思妙想总是令人眼前一亮
育见新闻:每当大家观看天宫课堂时,都会感到惊叹。未来是否会有其他形式的科普活动?
张伟:实际上,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时期,我们已经尝试过面向香港中学生征集项目。当时,我们在香港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座,吸引了大量中学生参与,最终征集到了三个上天的项目,包括太空养蚕等。未来,我们计划向全国的大中小学生征集科普项目,希望他们的实验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进入太空,让他们获得一手的成果。这样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育见新闻:在上科普课时,您从孩子们的眼神和提问中看到了什么?
张伟:在讲课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讲完课后,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展现了他们广阔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当我提到黑洞时,他们会问“白洞”是什么。有些小学生的问题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还参与过一些科普项目的征集,其中小学生的一个想法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提出,蚯蚓在切断后能重新生长并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那么在太空中切断蚯蚓后,它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呢?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我们期待未来能在太空中实施这些有趣的想法,看看结果如何。
目前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的征集又开始了
截至2025年1月24日
都可以通过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进行申报
据悉
中国空间站将在今后10—15年的运营中
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
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和国际合作
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育见新闻:在建设之初,我们的目标就是共建共享,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用空间站资源。在这方面,您看到了哪些成果呢?
张伟:实际上,我们空间站的一些成果是通过国际合作产生的。例如,流体项目中的两项就是中欧联合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我们会将相关数据提供给欧洲科学家,他们也会利用这些数据开展深入研究。之前,我们的科学家也利用了国际空间站的哥伦布舱开展了一些研究。这样的合作有助于共同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科学融合。
此外,我们还通过联合国征集了一些项目,并在太空中顺利开展。未来,我们还将继续通过联合国、中欧、中巴等渠道开展项目征集,送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进入太空。
(图:巴基斯坦植物种子从中国空间站成功返回庆祝仪式现场)
育见新闻: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承担哪些任务?
张伟:我们现在正在规划一个多功能舱,作为空间站的扩展部分。一方面,我们可以扩展舱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上新的科学实验设施,如空间动物实验平台。我们计划在太空中进行哺乳动物的培养,已经养了斑马鱼和果蝇,未来还将上小鼠,甚至可能上狨猴,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育见新闻:最后,您期待的中国空间站未来应该是一幅什么模样?
张伟:我期待的未来中国空间站,一方面能够不断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知识宝库做出贡献。例如,我们需要研究人在太空的骨丢失、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并找到对抗这些影响的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不断突破走向深空的关键技术,如太空3D打印和密闭生态系统等。此外,我们还希望空间站的成果能够不断获得地面应用,对我们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播出安排
洞察时代,育见未来。《育见》,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每周一至周五19:45播出。
该栏目以“高远立意、高端布局、高度关注”的理念,关注国计、关注民生,把握时代脉搏,解读政策动态,构筑教育政务服务新通道,搭建教育政策解析新平台。
编辑 | 宋子夜 张澜深
美编 | 佳卉
责编 | 晓平
审核 | 戴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