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年一岁一团圆

教育   2025-01-07 07:14   北京  

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年一岁一团圆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已/至 团/圆/伊/始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此外,人们还要逐疫。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在唐代开始崭露头角,宋朝盛行,《东京梦华录》中记有:“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七宝五味粥”,即是最早见诸文献的腊八粥。

过去,“腊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积累福德,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福德粥”。现在一些寺庙仍保留着在“腊八节”这一天施粥的做法。

到了明清,腊八粥真正达到鼎盛。腊八节这天,腊八粥成为家家必备的节庆食品,用料更讲究,制作也更精细复杂。从腊月初七这天,人们就要开始剥果子、洗盆器,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煮粥,到天明时正好煮熟,用来祀先礼佛,分送亲友。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提到了煮腊八粥的方法: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熬煮。煮熟后,再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点染粥面,使之看起来赏心悦目。

语文课本中的腊八节

语文课本中,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记录了从腊八这天到元宵的北京;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描写了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眼巴巴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故事。

《北京的春节》(节选)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腊八粥》(节选)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


各地腊八习俗还有这些

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腌腊八蒜之外,我国各地还有许多习俗。

晒腊八豆腐

腊月初八这天,在安徽黟县地区有晒制" 腊八豆腐 " 的习俗。

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在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即成腊八豆腐。

吃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鲜香四溢,暖胃又暖心。


来源 | 育见新闻综合自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光明网、北京日报、ZAKER陕西、人民日报等

编辑 | 栾惠

责编 | 元小欣

审核 | 王萌


育见新闻
育新知·见未来。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融媒体官方账号,权威教育媒体,以观点创造价值,以思考引领变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