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青年文学家” 关注我们
终审:北方
排版:北方
审校:邢旭婷 冯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余可
火盆上吊着的腊鱼腊肉正吱吱冒油,一股咸香味弥漫在巷道,飘到麻将馆里让附近邻居搓麻将更来劲了。随着市区禁燃禁放以后,见不到巷道里烧腊鱼腊肉了,与此同时,也再见不到当初烧腊鱼腊肉的人了,唯独半夜麻将碰撞的声音还在此起彼伏。
当时冬天家里只有暖脚凳和热水袋,由于见过许多起电热毯引发的事故,家里是坚决不让用电热毯的。热水袋也就睡觉的时候用,至于暖脚凳,写作业的时候捂久了就和烤猪蹄一样。街坊邻居中有人就会利用每栋一层的炭火屋烧个火盆,热情地喊大家过来烤烤火一起打个麻将聊聊天儿。我妈那个时候是常客,我经常叼着根棒棒糖跟在那边烤火,像极了另一处烤火点的邻家大叔正叼着烟指点江山。冬天那个狂风呼呼叫,把木门板揍得哐哐响,大家觉得烦了,索性将门一关,本来人就多还烧着炭,渐渐就开始呼吸不畅,现在回想起来仍是一阵后怕。
我父母最初是跟奶奶学会炒菜的,平日上班也没什么时间做饭,所以从前经常在爷爷奶奶家吃饭,都是住在府前路,近得很。爷爷奶奶住在十三栋,我则住在三栋,看似隔了十栋之远,实则也就换了一条巷子。奶奶每次都会做一桌子我爱吃的菜,我们每次吃完饭都会陪爷爷奶奶一起沿着萍水河散步,走过老萍城的东门桥、南门桥后绕着萍水河走到北桥最后回家。唯独差个西门,因为萍水河不往那边流,我家也不兴往那边走。那个时候西门经济繁华人山人海,被誉为“小香港”,除非有买衣服、看电影、逛美食等需求,否则懒得去人挤人,象征老时代青春回忆的西门电影院也在如今时代落下帷幕了,基本上没人光顾。那时的爷爷散步散着散着就变成健走,一不留神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我们管这叫“打飞脚”,是连呼带喊都叫不住,等我们一行人回家以后,爷爷都在房间里坐好一会儿了。
如果说三栋这边的回忆是腊肉与烤火,那十三栋这边就是年味与伙伴。每逢过年,我都会在爷爷奶奶家吃年夜饭,十三栋楼下有一个大水泥坪,从爷爷奶奶家的窗户往外看可一览无余。住在附近的小孩儿也经常来这个水泥坪玩,大家在这里放鞭炮,平时就组织老鹰抓小鸡、跳房子之类的游戏,彼此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戒备心,总会因为童真和并不认识的小朋友玩在一起。我们读书那时用的还是接线座机,根本不知道电话号码,要么是在学校提前约好时间,要么直接跑人家那里去喊,老房子间距窄隔音差,楼底下嗷一嗓子便能呼朋引伴。那时附近小卖部还卖摔炮,不懂事的小朋友埋伏在路边,甩出摔炮将路过的行人吓一跳,紧接着伴随噼里啪啦就是对家里人好一阵问候。调皮的孩子们逃命似的到西门附近的新华书店,那时候书店还是分好几层楼,每一层的书归类都不一样,但是每一层都能碰见熟人在那看书。如今,书店整合成了一个大平层,精美的装潢也极大提高了舒适度,只是不见当初一道看书的人了。
小时候总想着长大脱离长辈的控制,想要逃避唐僧念紧箍咒般念叨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长大后却又在羡慕以前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儿,不用考虑生活中诸多的烦恼。
这些年来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府前路这边也有好多邻居陆陆续续搬走了,我也不再常住府前路,只是偶尔回去看看,休息个几晚,约上几个朋友在老城区散散步。与府前路相邻的是南正街,出门走几步路就到了。老南正街长什么样子我也遗忘了,如今南正街已经改造成了一条商业街,但特意设置了一个小回忆馆,馆内还保有当年的一些老旧照片,可后来就封锁起来了。
我打开现代智能手机的相机功能,换上类似老式胶卷的滤镜,拍下这座老城区的老街区,仿佛一切都回到二十年前那样,学校正放学,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驻足在这条早已走过无数遍的回家路上,我打开书包一看,里面却空空如也,书本不知飞向何处去了,余下的全是时间的重量……
●“我与青年文学家的故事”征文启事
《青年文学家》杂志简介
《青年文学家》杂志1957年创刊,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094/I
近年来,创建了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作为杂志社团结和联系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理事加入只须订阅杂志,不收其他任何费用。杂志社严把质量关,为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打造文学净土。
杂志宗旨是繁荣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
《青年文学家》顾问:王蒙、王佐泓、叶延滨、冯骥才、孙莉、李曙光、李琦、张抗抗、阿成、常新港、梁晓声、韩英。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周贵玉先生愿与各位文友携手并肩,共创文学的辉煌!
公众号投稿邮箱:qnwxjgzh@163.com(必须原创首发)
编辑部主任:亚南(北方)
QQ号:1327257870
中下旬刊负责人:刘狄
QQ号:1392306870
图书出版负责人:李晓玲
联系电话:13935769128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