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位于元宝山脚的整朵苗寨细雨绵绵断断续续地飘落,寒意阵阵,然而,广州市番禺区(融水)同乡会芦笙队进村打同年,却让全村男女老少和前来观看的客人,心里暖融融。
融水的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盛装出行打“同年”(老庚)、赶坡会。
中午1点多钟,当广州番禺区(融水)同乡会的芦笙队来到整朵苗寨的寨门,依照惯例对歌、喝拦门酒、祭祀后,就围着整朵村的芦笙柱吹奏传统的芦笙曲,作为主队的整朵芦笙队也在一旁吹奏传统的芦笙曲。俗话说,“芦笙一响脚板就痒”, 身着苗族服装的客队和主队的“达配”“婆老”(苗族女子)先后随着芦笙曲翩翩起舞,身穿百鸟衣的客队自然也更得到围观人员的关注,手机相机“咔嚓咔嚓”。
融水县文联主席潘土保告诉记者:苗族的踩堂舞就是苗族迁徙过程的缩影……
在整个仪式上,一位“全副武装”的直播达人也成了许多人的关注点,傍晚,在百家宴现场,记者有幸采访了他,得知这位今年83岁的老人叫贾少华,虽然瘦小,身体却棒得很,当天的打“同年”活动,他是全程直播,目前的粉丝已过千……
广州番禺区(融水)同乡会的梁海宁告诉记者,他在番禺区的工厂打工,融水在番禺区打工的同乡很多,从苗山走出来的大多数喜欢吹芦笙,连芦笙都是从融水运下广州,因为不是用来比响,所以全是小号和中号的。
他们这堂芦笙队是去年10月成立有180多人,去年11月接到整朵的“打同年邀请”后,大家就精心准备……
“今天上午,尽管飘着细雨,我们仍然按照打同年的‘流程’围着整朵村的芦笙柱吹奏传统的三步曲、踩堂曲,刚才我一个人单独用小号芦笙吹奏、大家围着芦笙柱参拜的曲子,那是‘拜年曲’, 是我在安陲乡大坡岭老家从父亲那学来的……”
当主客双方的领队(代表)走上芦笙广场的其中一个制高点,向下抛撒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的人民币,引来了众多的男女老少各显神通“接币”, 广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一次“撒币”特别是看到二十元、五十元、百元面额的人民币从空中飘下,纳喊声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也把“打同年”活动推向高潮……
此时此刻,前来看热闹的观众自然也买卷鞭炮,提上一些礼品,进苗寨走亲戚,因此,鞭炮声在整朵苗寨真是此起彼伏,主家听到门外鞭炮声,自然出门迎客,那待客的流水席也是你方喝罢我上桌,酒桌上自然也是推杯换盏,“呀呜”声和欢笑声也从一户又一户的苗家中传来。
在整朵苗寨有好几家亲戚的融水县文联主席潘土保自然也成了我们的“领路人”……
晚餐的60多桌百家宴安排在整朵苗寨的灯光球场,元宝村委副书记贾明文告诉记者,这个“打同年”活动全村都动员起来,后勤工作、晚会的舞台布置等等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村干部、芦笙队员等村里的骨干功不可没……
话没聊完,“呀呜”(苗语:高兴)的喊酒声就此起彼伏,一波接一波,不一会儿,“小小的一杯酒敬给阿哥(妹)”“我今没有好茶饭哎,只有米酒敬亲人”的歌声也四处唱起来,主客两队的敬酒开始了,随着歌声、欢笑声,扯耳朵端酒杯一系列动作让人应接不暇……
如果不是潘土保主席等人的“保驾护航”,记者等几个开车的人必定是“耳朵扯红,肚子变胀”。
此情此景,专程从外地赶过来参加“打同年”活动的《写生中国》岭南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书画艺术家邹慎赋诗一首:
返回苗岭乐融融,
通幽曲径总是情;
好友亲朋欣握手,
左邻右舍笑相迎。
土货入口流香韵,
牛肉穿肠暖意浓;
姐妹兄弟同举杯,
广西米漏谱天红。
更让人惊奇的是整朵苗寨的“高山流水”敬酒,大壶大碗直接上,让人抱肚大笑,不喝不行。一时间,喊酒声、敬酒声、歌声、欢笑声在整朵苗寨久久回响,令人难忘……
(记者:老付)
(转自:环球周报 中文版 文化旅游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