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强: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广西实践

文摘   2024-12-12 15:57   广西  

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广西实践

广西日报 2024-12-10 010版    李富强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群众表演铜鼓舞。黄平强/摄

“中国—东南亚铜鼓”丛书。

铜鼓舞。高东风/摄

广西出土最早的铜鼓——田东南哈坡铜鼓。

广西最美之称的铜鼓——贵港罗泊湾铜鼓。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岑溪五铢钱纹铜鼓。

东兰县长江镇的铜鼓会。周恩革/摄

广西学者在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调研铜鼓文化。(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李富强

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区域广阔,至今延绵不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特质,承载着中国和东南亚多民族两千多年来积淀的智慧。鉴往知来,铜鼓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真谛,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昭示;其大象无形的文化价值,可在当今人类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铜鼓文化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后逐渐蔓延至东南亚,形成一个庞大的铜鼓文化圈。但与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一样,进入近现代之后,铜鼓文化逐渐式微,仅存活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些少数民族当中。随着民族文化自觉的兴起,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行动,其中,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广西实践如火如荼,为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中国故事”增添了亮丽篇章。

1 文化之脉 源远流长

广西号称“铜鼓之乡”,铜鼓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这里发现铜鼓的类型有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遵义型、麻江型8个类型,铜鼓种类之多,为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广西也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广西各级文物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几千面,占我国乃至东南亚诸地铜鼓总收藏量的50%以上。民间收藏铜鼓更多,仅河池有上千面铜鼓传世。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古老的铜鼓文化不仅在八桂大地上因多民族的交流互鉴而生生不息,而且历经多次浪潮,向东南亚传播,在传播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涵盖区域广阔、民族众多的铜鼓文化圈。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深入,广西铜鼓文化与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一样,也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一是铜鼓的铸造在清代以后就已经停止,传统的铸造技术随之失传。二是随着一些传统祭祀活动或节日的简化或消失,以之为载体的铜鼓文化枯萎、消亡。清末至民国时期,广西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并未开展,因为铜鼓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以开展。

保护、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在广西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民族团结政策,以各种有效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保障了各族人民平等、自主地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的权利。在此背景下,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成为自觉的社会实践,广西亦开启了保护、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对包括铜鼓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被提到了一个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的位置。

自21世纪我国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掀起高潮,广西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亦随之开创了新的局面。2003年,“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2008年,河池市东兰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随着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的建立,大批的铜鼓文化项目被列入县、市、自治区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如火如荼开展。

2 传承之道 亮点纷呈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广西传承发展铜鼓文化成绩卓著,亮点突出。

其一,铜鼓的收藏保管和展示。长期以来,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铜鼓的收藏保管和展示。诸如,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属于自治区层面负责铜鼓收藏保管和展览的业务机构,其中设有固定的铜鼓文化专题展览。另外,在一些民间铜鼓较多的地区建立了博物馆,如2011年在东兰县建立了民间铜鼓收藏馆等。

其二,铜鼓的复制和仿制。古代铜鼓的铸造技术到清代已经失传,而民间传世铜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经过数百年、上千年地不断使用,破损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不利于铜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机构、学者和工匠开始了铜鼓的复制和仿制探索。历经多次失败和挫折,终于在21世纪初取得突破。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出生于铸造世家的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村民韦启初、韦启参兄弟在历经无数次失败之后,于2003年铸造出外观逼真的麻江型铜鼓。2004年,河池市文物管理部门开始与韦氏兄弟合作,在一年多时间里,铸造出一百多面麻江型铜鼓。这些铜鼓经南丹、东兰等地壮族、瑶族群众一年多的使用,证实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

2006年7月开始,韦氏壮族兄弟铸造和销售铜鼓的数量明显增加,到11、12月,每月生产约40面铜鼓,最高峰时每天生产4面麻江型铜鼓。在成功铸造麻江型铜鼓的基础上,韦启初兄弟又开始进行大型铜鼓的铸造试验。2006年,他们铸造了一面面径为110厘米、高60厘米的大铜鼓,成为2006年“广西文化舟”赠送给北京市的礼物。韦氏兄弟成功地复制出古代铜鼓,使得已经消失了的铜鼓铸造技术得到恢复,铜鼓文化千百年来又得到延续和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2018年,韦氏兄弟又设计和成功铸造了一个面径6.68米、厚度为2.8米、净重近50吨的巨型铜鼓,该铜鼓由黄铜一次浇铸成型,现安放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的花竹帽广场,创造了“世界最大铜鼓”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三,铜鼓文化的展演和传习。针对铜鼓文化萎缩、失传的危机,地方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壮族蚂拐节等,引导恢复原生态民俗活动,加强壮族铜鼓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同时,建立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铜鼓习俗传习基地,如2012年,我区获批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其中组织民间铜鼓表演队对外开展民间铜鼓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在东兰县建立了壮族铜鼓习俗传习基地;在东兰县、南丹县的一些村屯建立了铜鼓艺术生态保护村和铜鼓艺术传习班,推动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23年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其四,铜鼓文化的再生产。一是铜鼓工艺品的生产。这方面我区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浙江、江西和广西等一些乐器厂、工艺品制造厂做过铜鼓工艺品的生产工作。东兰县的民间工艺师通过多年坚持不懈探索,研制出的音乐铜鼓,既保留了传统铜鼓的古雅神韵,又融进了现代的铸造工艺,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现在,东兰县成立了东兰音乐铜鼓文化传播企业,专门从事东兰音乐铜鼓研发和生产。现在不少的工艺品商场都有铜鼓工艺品销售。在浙江省义乌市举行的“2010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河池市选送的“壮乡铜鼓系列产品”还荣获铜奖。二是在各种形象设计中,融入铜鼓的元素。如广西民族文物苑铜鼓建筑设计、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设计、广西图书馆的设计等,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三是在绘画、音乐、歌舞、戏剧等创作中,融入铜鼓文化的元素。这方面亦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很多知名作品都采用铜鼓文化的元素,以突出民族特色。广西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探索,是中国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实践探索的一个缩影,是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生动的中国故事。

3 发展之势 前景广阔

放眼中国和东南亚,近现代以来,各国的铜鼓文化经历了一样的命运:逐渐式微。但面对相同的命运,各国有不同的应对态度与行动,自然也有不同的效果。从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广西实践这个中国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中国经验的核心:创造与创新。

铜鼓在广西乃至中国南方古代文明中既是一种法器、乐器,又是一种礼器。铜鼓文化不仅包括铜鼓的铸造,而且包括铜鼓的使用技艺、礼俗及借助铜鼓的使用所表达的观念、价值和信仰等。因此,广西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且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方面,要借助博物馆,对铜鼓这种宝贵的民族文物做收藏和保管;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深化已失传的铜鼓铸造技术的研究,恢复和发展铜鼓的铸造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融入生活,成为一种活的文化,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否则只能待在博物馆中,成为逝去的历史文化,因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铜鼓文化的传承、开发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一点,在铜鼓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有所体现。河池的铜鼓节庆文化、非遗旅游线路,以及东兰的铜鼓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等均有一定成效。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韦氏兄弟在复制铜鼓方面的突破,对于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这一突破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创新。他们把传统工艺与现代铸造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不断取得成功。其实,不仅物质层面的铜鼓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需要创新,非物质层面的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由于时过境迁,现代境遇已与传统铜鼓文化所孕生的境遇大不相同,因而铜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必定是对传统铜鼓文化进行改造、创新的过程。广西铜鼓文化展示、传习和铜鼓文化再生产的实践即代表了这方面的探索。而经过这些探索,铜鼓文化得到了大大的彰显与弘扬,成了广西的文化符号。

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广西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中国经验越来越重要。

如今,铜鼓文化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因为中国南方铜鼓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例证。解读中国南方铜鼓文化的历史,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交融,而汇入中华文化的泱泱大海之中,中国南方铜鼓文化的发展史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文化逻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积极利用铜鼓文化资源,在推动铜鼓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历史上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典范。中国和东盟各国可通过在铜鼓文化研究、保护、开发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共同的古老铜鼓文化的力量,传承共同的历史记忆,激发心灵共鸣,增进民心相通,助力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从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的广西实践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中国经验,不仅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国际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不仅可资东南亚国家在保护传承发展铜鼓文化时借鉴,亦可资其他国家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中加以借鉴。

(作者系八桂学者、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END


(转自:广西日报  2024-12-10 010版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广西民协)的微平台。发布通知公告,行业动态,广西民间文艺展演及调研成果,推荐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作品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