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专员公署旧址2021年1月,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2023年3月8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合作共建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西南考古工作站挂牌。经过长达一年的布展,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临沧专员公署旧址正式对游客开放。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专员公署,承载着临沧从缅宁专区到如今的沧桑巨变。走在这座建筑的廊道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步入专员公署旧址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仿苏式古朴的建筑风格,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历史的痕迹。在展厅里,游客们可以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了临沧地区40年来的文物考古成果。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到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皿,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临沧的故事。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临沧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作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 上下千年的沧海桑田, 给人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从古到今,凤庆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美称,红龟山文笔塔便是凤庆极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
文笔塔,位于凤庆县城东南5.5公里凤山镇金平办事处境内,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为凤庆著名景点之一,塔高35 米,层叠17级,登临其境而环顾,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1982 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凤庆县的主要地标性建筑之一。在塔的正面,刻有“高挹奎光”四个横额大字,并镶嵌有石碑志两块,塔尖的三角形架上安放着铜铸宝鼎,宝鼎上插一钢鞭,像极了笔头。远远看去,文笔塔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大地之间,笔尖剑指苍穹,呼光唤影,孤高迷离,婷婷伟岸,彰显着一种笔破长空的非凡气度。“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将挥戈定太平。”文笔塔在凤庆人的心目中,义重于形,它不单是一座真实可触的古塔,更是凤庆人内心深处骄傲与优越感滋生的精神载体。岁月如梭时光荏苒,睿智的先人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文笔塔,历史也为凤庆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宝藏,现代人把文笔塔视为索取智囊聪慧的净土,视为教人育子的精神源泉,文笔塔,已然成为凤庆人继承传统的精神依托圣地之一。
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洛党彝族乡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石洞寺院有大殿、厢房、二房等共5幢11间,另有古茶花树一株,合抱有余,为蒲门九蕊十八瓣茶花,与寺齐名。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对峙于两巨石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建有拱桥、地势险峻,风景优美。
到了凤庆的石洞寺,你就知道什么是深山藏古寺了。一地形态各异的石头,这就是石洞寺的“仙人赶羊”石群。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仙人想把山上的大石头搬到下面的迎春河里,造一个人工湖,以灌溉大兴、云州的田地,他便到天宫里向玉皇借仙鞭。玉皇听后认为他是为民做好事,就把仙鞭借给了他,并传了几句咒语,但要求必须在天亮之前将仙鞭归还,否则就不灵了。仙人拿着仙鞭趁天黑后就去赶石头,打一鞭念一句咒语,石头就变成羊群顺着山梁往下走。但因羊多,且调皮,互相打架的、找东西吃的、东跑西串,走得很慢又分散,仙人不停地叫喊着,忙得满头大汗。刚好赶到石洞寺这里,天快亮了,公鸡叫了头遍,羊一听到鸡叫声,就变成了石头站立不动了,后来就一直这样站在石洞寺外。
进入寺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古色古香的大殿有好几幢,高大古老的茶花树开得正欢。传说二百多年前离此地不远的洛党桃花村一梅姓女子抗婚,来到这儿的一个石洞里学道修炼。一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半夜,突闻石洞后面有钟声、诵经声、鼓号声响起,此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半夜都能听到。梅姓女子据此断定太上老君就在这里(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李耳的生日),于是她便募资建了大殿,梅姓女子也成了梅道人。大殿建成后,一当地的参军知晓了此事,非常敬佩梅姓女子的精神,欲娶之为妻,梅姓女子谢绝,那参军便将家中载了数十年的名贵茶花“九蕊十八瓣”送给梅姓女子,并与她一起在寺院里栽下。今天那茶花仍有“花开寺中满庭艳,残血烧红半边天”的雄姿。
鲁史古镇是云南西部茶马古道第一镇,是滇西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鲁史,原名阿鲁司,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设司讯辟为街场,民国18年(1929年)建镇,至今已有426年历史,是明清两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商贸往来的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此定居,街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集众家之长、独具一格的格局。白墙、格窗、拱门、飞檐,一条条老街、一块块青石板、一道道马蹄印,依稀诉说着当年的岁月。
步入古镇,仿佛穿越回那个以茶易马、以马驮茶的时代。你可以想象,当年的马帮在这里歇脚,茶馆里热气腾腾,商贾谈笑风生,交换着各地的信息与货物。如今,这些场景虽已不再,但鲁史古镇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让这段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洞景佛寺位于孟定镇洞景寨旁的山冈丛林中,距孟定镇大约8公里。“洞景”一词在傣语中意为佛祖锁骨舍利子,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其中1份舍利子传入孟定,后来在舍利子埋葬之地建造洞景佛塔。佛寺大殿内有释迦牟尼金身从佛1尊及弥勒睡佛等22尊佛像,神采各异;佛寺建筑结构及陈设属南传佛教山林派,无住寺僧侣。佛寺于1962年重建,后破损于1989年修复。
时隔多年后,于1994年4月20日又恢复重建废弃的白古塔,并出土了1节3厘米的暗红色晶体,据说这就是佛祖锁骨“舍利子”,由此传说得到印证,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珠宝和1套共69件地佛教铜像及铜片铭文,据铭文经专家翻译,梵文记载了这里埋葬着一批佛之圣物。自此之后,洞景佛寺便名声大震,现在,佛寺已经成为境内外笃信佛教教僧徒朝拜的圣地,也成功被申报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崖画地点11 处,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崖画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而成,内容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所画粗犷古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崖画各地点的画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长1~30米不等,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像数以百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像。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这些图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内容,其中有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内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 。
广允缅寺始建于清代,为小乘佛教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版纳景洪县的曼飞龙白塔和勐海县的景真八角亭,统称为云南省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寺庙位于沧源县城中心,俗称“学堂佛寺”。广允缅寺距今有330多年历史,是清政府调停耿马土司内讧,册封罕高荣为土司的时代所建,是对云南省西南地区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之一,现还保存有大殿、门等其他建筑。寺院占地2200平方米,主殿为穿斗式木架结构。整座大殿由主殿堂和突前的亭阁组成。
亭阁前方两根红色木柱上的盘龙特别醒目。这是两条倒悬的木雕巨龙,龙尾在上,龙身盘柱而下,龙首高昂,一足前伸,一足踏木质镂空的云座,梁柱上朵朵形态各异的木雕祥云,缭绕其间。精雕细刻,作工上乘,形态极佳,堪称木雕艺术中的精品。
大殿墙面绘有10幅彩色壁画,总面积约48平方米。具有传统中国画的风格。壁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礼仪制度、阶级关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投稿邮箱:xxzx2165600@126.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恒春临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