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野生景点隐患频发急需关注

文摘   2024-10-24 16:45   四川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3日消息,6月2日,两名游客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溪流时被水冲走。据官方回应,事发地并非正规景区,属于“野景点”,加之事发前曾有暴雨天气,涉事人员自救知识匮乏,多重因素叠加酿成悲剧。随着气温升高,野外出游增多,如何防范野生景点打卡成为事故多发地,应引起各方注意与思考。

一、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盲目从众跟风,面对危险警示置若罔闻。虽然全国和各省市都有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法律法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缺乏理性认知,而且心存侥幸。不仅一些人对灾害发生前的预警并不理会,就连灾害已经快来临了也不愿意撤离和转移,这也让其自身和应急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比如,315国道青海段的U型公路,游客扎堆在道路中间摆pose拍照,甚至逼停过往车辆乃至重型货车,当地交警多次巡逻喊话并设立警示牌,但依然难以杜绝违规情况。还有宁波市某隧道,一些网帖将其称为“最美星空隧道”,并发布博主站在隧道中间的照片,引发游客效仿。
二是网络平台和自媒体人不负责任的推介“网红打卡”。在彭州当地不少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宣传龙漕沟徒步、露营、玩水的推荐信息。龙槽沟就曾是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这个台发布有多篇关于龙槽沟露营/BBQ的种草攻略,还有博主介绍如何翻山越河以规避当地禁止进入宿营的禁令。对于这些鼓励人们去龙槽沟消夏露营又不提及如何保证安全的攻略,相关平台也没有尽到审核、提示和警示的功能,致使很多人以为龙槽沟是一个既有野趣,又能消夏和安全的地方,纷纷涌向龙槽沟。这两年,打着“时尚”“猎奇”等标签的旅游“网红地”大量出现,也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例如海南某地,甚至有博主以“每往前一步都举步维艰,冒着生命危险”作为一种噱头吸引人前去探险。近期抖音火爆全网的“羊皮洞”也引得无数游客前去打卡。
三是管理部门对景点管理强度不够,缺少强制执行依据。多数网红景点所在地的政府职能部门都知晓这些“景点”所存在的风险隐患,也设置了安全警示牌、铁丝网等隔离警示设施,除此之外的强硬而主动的防范措施却鲜有配置。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省份通过人大立法出台了强制转移群众规范,如:2016年12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自然灾害应急避险中人员强制转移的决定》,该规定提出,易受自然灾害危及人员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配合应急避险转移。对经劝导仍拒绝转移的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带离危险区域。法律是政府行政的依据,对于此项空白亟需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执法标准。
二、意见建议
一是游客在游玩时应保持理性,量力而行。个人向往“野外求生”之时,应掌握一些基本安全常识,遵循景区规定和提示要求,最大限度保护好自身安全。在选择旅游景点时,应避免偏听偏信,不能一味跟着网红走、跟着达人转,应从多方了解信息,事先通过权威渠道摸清当地状况,避免信息不对称埋下的隐患。此外,切忌存在侥幸心理,当意识到危险或被网上信息欺骗时,宁愿终止行程也不要冒险前进。
二是平台博主在安利种草景点时应严谨负责。自媒体人应自觉承担起对他人生命安全负责的责任,禁止虚假宣传和胡吹乱侃。平台不能只遵循流量算法,应当对包含危险行为或不安全因素的内容添加明显的安全提示,对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内容及时删除,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的安全秩序。
三是政府部门对“野生景区”的安全保障应加强。面对大量游客进入,政府部门应提前设置必要的逃生通道以及救援措施,以防止意外。同时,需要针对类似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因地制宜地做好安全预案,防患于未然。无论是未开发的打卡地,还是设施健全的景点,都需要将安全这一最关键的要素前置,勿存侥幸心理,以最全面的考虑来切实保障民众生命安全。


德昌文旅
宣传德昌文旅资源,提供游客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