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美丽的边陲西双版纳
有这样一个村庄
它无畏千年的雨打风吹
曼召
作为西双版纳唯一的傣纸”坚守者
它守望与传承着这一文明“活化石”
用自己的行动,
书写人类文明与自然交织的颂歌。
今天我们的故事,
就从新一辈曼召人的传承开始。
虽然天空阴雨连绵,但我们的童心港湾却充满了小朋友们的阳光笑容。
今天,我们的曼召一队携手勐海县文化馆、勐混镇政府、曼召村党支部书记暨省级非遗产传承人岩坎以及其他众多傣纸非遗传承人,与村庄中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生动且深刻的傣纸传承活动。
村长岩坎为小朋友们郑重地介绍着曼召世代传承的傣纸文化,小朋友们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对古朴傣纸的好奇与向往。
从傣纸、到曼召的世代历史,用温馨的傣语与国家普及的普通话,村长充分地带领孩子们了解了曼召的傣纸文化,也让大家明白了他们作为傣纸的下一代传承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国家文化传承的种子此刻在小小的心中萌芽。
来到曼召嘎兰纱
这里是曼召傣纸的加工坊。
空气中弥漫着树皮浸煮的草木香气
顺着捶打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曼召傣纸的小小传人——岩温坎。
他手里拿着两把木槌
正在娴熟地捶打着蒸煮处理后的构树皮,
一锤一打,声声碰撞
仿佛是这千年技艺于时代中的低回吟响。
曼召一队也跟随小朋友们
一起学习傣纸制作过程
大家对着树皮次次捶打
你一敲、我一锤
沉浸在这样简单又快乐的时光中
但在十余次、百余次的敲打后
大家不知如何才能算作是敲打完成
岩温坎向我们解答后
我们才得知一张千锤百炼的傣纸
需要六到八小时的反复敲击
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背后
是不厌其烦的坚守与传递
当把树皮敲成粉末,纤维化作细团,这时的造纸也进入了尾声,大家把处理好的原料均匀铺设在造纸的滤网上,一次又一次的筛平、抹匀,在精雕细琢之中,一张精致耐用的曼召傣纸逐渐浮出水面。
为使傣纸更加美观,大家在铺纸时还会加入花瓣和树叶,新颖别致,做到了时尚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看着孩子们大大的眼睛、专注的表情,曼召一队的队员们深受感动,大家都感叹着厚重历史下的质朴之美,整个下午,小朋友们再次感受到了曼召人的担当和巧妙精细的技术。
曼召一队的同学们也沉浸在傣纸世界。静静地、静静地聆听千年傣纸的回响……
傣族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即贝叶,傣语称为“非兰”,是用棕榈科植物贝多罗树的叶片加工而成;
从1126年曼召有个老人研究出另一种用构树皮做原料加工而成纸,即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嘎兰沙”。
2006年,傣族造纸工艺被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原始的造纸术之一,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与傣族手工造纸方法十分相似。
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一般都在家庭作坊中进行,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5步流程: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11道工序: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
西双版纳最初制造构皮纸的目的是用于佛寺里抄写经文,土司颁布告示、公文、任职文书,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的进程,这项独特的傣家传统工艺被人们参入艺术审美元素。
绘入无以伦比的傣文化特质,如今的用途多为制做手工工艺品:茶叶礼品盒、油纸伞、灯罩、笔记本、茶叶包装等。
傣族传统手工纸易保存(500-1000)年,具有通风、不易腐朽、驱蚊虫、不易撕破等特点。
翻开历史的书页
代表人类璀璨文明的四大发明光辉灿烂
曼召傣纸的传承人们
在风起云涌的千年时光中
静静守护着祖国的文化瑰宝
向后望,千年历史在页页傣纸中诉说秘密
向前看,文明长河在代代坚守下奔腾不息
曼召人的世世代代,是国家文明传承的缩影
曼召一队在曼召的故事未完待续......
文案丨杨洋
摄影丨曼召一队
编辑丨朱祎雯
审核丨彭婧 金天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