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是不是该去冲冲血管了?”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年人。
他一坐下,先笑着说:“医生,我最近听人说,年纪大了血管里垃圾多,
每年输几次液可以把它们冲掉,这样人就不会得脑梗、心梗了。
您看,我要不要也冲冲血管?”
老人满脸诚恳,看得出,他很在意自己的健康。
然而,在进一步询问后,医生才知道,老人这段时间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
只是被街坊邻居的“经验之谈”所影响,觉得自己也该“清理清理血管垃圾”。
于是,我一边耐心地向他解释,一边心里默默叹气——这样的误区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
不少人认为输液就像打扫房间一样,能把身体里的“脏东西”扫个干净。
这种说法看似简单易懂,但却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血管真的有“垃圾”需要清理吗?
很多人对血管里的“垃圾”有一种很形象的想象:就像下水道里的污垢一样,需要用强力水流“冲刷”干净。
然而,科学并不支持这样的比喻。
我们的血管并不是一条脏了就需要打扫的管道,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有着自我修复和代谢功能。
所谓“血管垃圾”其实是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比如血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一些细胞代谢后的产物。
这些物质通常会通过肝脏、肾脏等器官被分解或排出体外。
也就是说,身体自身就有一个天然的“清洁系统”,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外力来“冲洗”。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在血管内壁堆积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些斑块是因为血管内壁的慢性损伤和脂质沉积形成的,而并非像淤泥一样的“垃圾”。
一旦斑块形成,它们就会变得非常牢固,并可能进一步引发血管狭窄或阻塞。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输几次液就能改善的。
医学研究表明,斑块的形成与血压、血脂、血糖、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生活方式管理,
比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规范用药,而不是单纯依赖输液这种短期行为。
频繁输液真的能改善血管健康吗?
在老年人群体中,频繁输液“冲血管”的做法屡见不鲜。
可惜,这种做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
静脉输液的真实作用有限
输液通常使用的是扩张血管、抗凝血药物或者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这些药物确实能在短期内让血液流动更加顺畅。
但是,这种效果是暂时的。药物一旦代谢完,
血液流动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对已经存在的斑块或者硬化的血管没有任何修复作用。
输液滥用的健康隐患
频繁输液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输液过程中可能混入微小颗粒,进入血液后会增加微血管栓塞的风险。
输液还可能引起静脉炎、感染,甚至加重肝肾负担。
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一次性输注较大量体液可能会导致心脏超负荷运转,诱发心衰等严重问题。
有研究显示,长期滥用输液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医疗风险。
例如,2019年我国的输液使用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但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为什么输液“清血管”没有科学依据?
人体的清洁系统其实非常高效,也非常智能。
如果它真的需要外力清理,我们的祖先早就因“垃圾堆积”而无法生存了。
肝脏和肾脏:代谢的主力军:肝脏负责分解脂肪、药物和毒素,
肾脏则通过尿液将这些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只要肝肾功能正常,代谢废物会自然被清除。
血液循环:一个自净系统:血液本身是一个流动的系统,它通过不断循环,把废物输送到代谢器官。
这种循环根本不需要“冲洗”,输液不仅无法帮助这个过程,反而可能干扰它的正常运作。
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的是长期管理:至于动脉斑块,
它们是慢性病变的结果,需要长期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来控制。
短期输液既无法清理斑块,也无法阻止新斑块的形成。
如何科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生活方式才是关键
与其迷信输液,不如从日常生活入手,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血管健康。
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三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和按时服药,可以有效延缓斑块的形成。
坚持健康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减少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深海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改善血脂水平,是保护心血管的好帮手。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的形成。
戒烟限酒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一步。
适量运动: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
促进血液循环,但运动量要根据个人情况控制,切勿过量。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该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并进行心脑血管的健康评估。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当心误区:输液不能替代规范用药
一些老年人错误地认为输液效果“立竿见影”,因此擅自停掉医生开的口服药,转而依赖输液。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规范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基础,
而输液只是辅助手段,甚至不应该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医学专家一致认为,长期规律服药能够有效降低脑梗、心梗的风险,
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更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危险因素。
别让谣言左右健康,科学才是守护的力量
健康是生活的基石,但它并不依赖某种“神奇疗法”或者速效手段。
老年人群体应该摆脱“冲血管”的错误观念,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
我们的健康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而不是一两次输液这样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