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故事】一座古宅,百年家风 | 寺街西南营名人故居系列(二)

文摘   2024-10-31 21:54   江苏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在寺街里就有这么几个家族,传承百年人才兴盛经久不衰,其子孙代代有名人。





袁氏老宅


寺街内,石桥头西边的24、25、27号,3个大门堂并排,坐北朝南,是至今已有500年历史的袁氏古宅。



袁氏古宅是南通城少有的明清连屋分居宅,三宅七架梁的高屋就有几十间,是明清盛世时所建,在寺街一带首屈一指。



浸染岁月的雕砖藏在屋檐阴影里,落满灰尘的门槛前,是又长又厚的巨型条石,古旧而庄严。



大门上是彩漆描绘的是秦叔宝、尉迟公门神,虽经风雨,仍清晰可见。院内郁郁葱葱,枝丫探出围墙,偶闻犬吠、车铃,除此以外,巷子内的一切安祥而宁静。




据了解,袁氏古宅的创建人为袁九皋,字君鸣,明万历已丑年进士(1589)、明太仆寺少卿袁随的侄子。因其父袁观早逝,他和弟弟袁九功都由叔父袁随抚养教育成人。袁氏叔侄为官一世,刚正不阿,深受家乡人民的爱戴。其勤奋好学的家风代代相传,袁氏古宅成为成才的摇篮,代有人才出。


图片来源:江隐公的书房


袁运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昌,中国林业部资源司总工程师,中国第一批林业资源航空测绘工程师;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袁氏老宅在2011年12月被公布为南通历史建筑。在这院落中弥足珍贵的,不仅是古老的土木砖瓦,更有蕴含在这袁宅院中“勤学善思,笃行致远”的家风传习。



这里是袁氏家族数代人奋斗拼搏历史的缩影,亦是袁氏儿女们精神寄托的殿堂,更是崇川优良家风的传习之地。




徐氏祖宅


一梁一柱、一椽一檐,在徐氏祖宅里,一面是青石黛瓦的老屋,一面是崭新现代的房屋,古典和现代相互交融,并没有太多违和感,每个角落都讲述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



走进宅内,明媚的阳光倾泄,石板上也洒满了金晖。


徐氏为南通大姓,因早在宋代便徙迁通州,故徐姓住宅大都在南通旧城六桥之内。历经700多年的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徐氏后裔有经商的、当官的、读书的,人才济济,遍及各行各业。




寺街有多处徐宅,根据家谱所载,居寺街59号的徐益修为文爵公第十一世长房长子长嫡孙,曾任徐氏族长。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推测,寺街59号当为南通徐氏祖宅。



徐氏代有才人出,比较著名的当是徐宗干,他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授福建台湾道台,任期达六年之久。在治理台湾期间,广建书院,兴办义学,整顿绿营,变通船政,平定台湾叛乱,颇有治绩。在台湾、福建任职期间,他为维护台湾和大陆的统一,立下不朽功勋。


徐宗干

图片来源:品藏天下

图片来源:史志通,林则徐赠徐宗干书幅

徐益修和徐立孙兄弟,是进入二十世纪后从徐氏祖宅走出的一对文化艺术大家。徐益修为国学大师,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国学专著的撰述,其对《周易》的研究独树一帜,门生弟子遍布国内。


徐益修

徐立孙


徐立孙是被誉为“中国当代四大古琴家”之一,他是诸城派古琴传人,梅庵琴社创始人之一。195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音乐界的第一次群英会——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他曾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演奏过梅庵名曲《捣衣》。



时光流转,如今走进寺街59号,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它不仅仅是崇川的一处古宅,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并传承好这份宝贵财富,去感受那份沉淀了数百年的宁静与美好,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

周末漫步寺街一次吧,在那朴实无华的街巷小道,感受虽历经数百年却依然散发着的人文光芒。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话说寺街西南营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著、微信公众号“史志通”、“首善和平桥”、“南通市文联”、“江海儿女”)

来源 | 紫琅风

首善和平桥
传播即时信息,加强工作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