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自醒、自信、自强——读许倬云《万古江河》有感

文摘   2024-11-04 20:07   江苏  

建设“书香政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政协委员增强履职本领、提高建言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好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委员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和履职能力,和平桥街道政协工委开展“书香政协·筑梦崇川” 委员读书活动,以线上读书品鉴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政协工作更高质量发展。

委员荐书:

自醒、自信、自强

    ——读许倬云《万古江河》有感

(蔡跃华)



日前,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掀起一波波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叹服与震撼,也让国人的民族自信再攀新高。不由人想起近年来久为读者关注的文化力作《万古江河》,这本书作者是著名史学家许倬云。

如果说,《黑神话悟空》是从神话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成功演绎,那么,《万古江河》则是从细微日常生活,到宏大历史脉络的真实精妙叙述。许倬云先生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同期历史相比较,以考古发现为主、以文献资料为辅,考察先秦到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摄庙堂,下猎江湖,纵横东西,由表及里,细致合理地厘清中国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川终将归大海,万古江河万古流。”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在实证:华夏文明之万古江河,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胸怀,既是一份历史和文化的自觉自醒,也是一份来自心底的文化自信,更是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写照。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教授曾给入学新生赠送此书,并强调说:我们都应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汲取力量。这几年伴随着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日新月异进步,此书带来的影响力日盛,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知和思考亦愈加深切。

一、中国历史文化交流中自立

“万古江河,念念回想”。

许先生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讲起,从中国人从小便熟悉的黄河和长江的起源说起,串联起中国文化圈的动态发展脉络和进程,交织形成了一首生动的文化交响乐,勾勒出中国发展变迁中的文化风貌。

从“远古的中国”开始,旧石器时代诞生了中国文化的黎明,孕育出中华文明的精神信仰;再到“中国的中国”阶段,秦汉开创性的统一和文化融合,再到“东亚的中国”和“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中国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胡汉多民族融合,成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向心力的东方大国。

10世纪之后,进入“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中国又一次面临着多民族的扩张和冲突,南北的交流融合下农业和经济重心这时已经开始变迁;再到15世纪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并未促进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是“百年蹒跚的中国”,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在面临世界大变局之下的各种救亡和社会变革。

这其中,中国历史文化与其说是交流,毋宁讲是一份比较中的自醒。这一点今天的我们认知更加理性:多一份历史和文化的自觉,我们就会多一份行动上的自警。

二、中国历史文化包容中自信

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兼容并蓄的胸怀,它源自于我们心底里的自信。

回望一下,在其他文明塌下来之后,“庙底沟二期”文明站起来了。许倬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其他更早的文明,早到五千年以前就有了,而且很多很多。但庙底沟文明是核心。考古学家将之称为“夏文化”,许倬云觉得夏文化应该是“诸夏”,“在文献上讲夏朝就是诸夏,就是许多的夏,并不只是一个夏。”在许倬云看来,山西运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色,都肯采纳别处的东西,因此东南西北的特色它都有。“我认为这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虽然没有大的显赫的成就,但是肯接纳、肯吸收。这个动力、这个特性,使它可以变成一个强固的核心,有了核心,它就慢慢成长。

在南北朝以前,中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是中原。广义的中原,包括今日所谓北五省(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狭义言之,则是黄河中游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自唐中叶以后,北方多经战乱,渐渐凋敝,南方则战乱较少,加上气候温和,发展农业的条件较佳,于是浸浸然在人口与财富两方面都超越了北方。

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而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

中国文明思想体系,亦即北方的儒家与长江流域的道家,两者相互交流影响。

我们每一朝文化在扩大的时候,都是“有给有拿”。我们不吝啬“给出去”,也不惭愧“拿进来”,这才是大大方方、磊磊落落。有好的我就学,见贤思齐。在这种状态中,中国慢慢地成长了。

于是,许倬云提醒读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三、中国历史文化并蓄中自强

巴颜喀拉山的雪水,在最近的未来必流入大洋。

我们知道,“中国”是从“中原”开始的,“中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在并絮中发展出来的。

事实上,向内观:当时东北的红山文化,就早于庙底沟文化,是有玉器、玉刻的文明,还有神庙、很大的墓,有等级不同、规模很大的聚落。浙江杭州旁边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也有很好的玉刻器具,有很大的土台,有很好的木结构房子,还有水稻。湖北石家河有一连串的城市,每一个都比庙底沟看着要像样子。而山东的大汶口,甚至可能有了文字,因为有几个字留下来了,不是普通的符号,而是文字。

向外望:近代中国面临世界大变局下的各种救亡和社会变革,早已突破了“文化”的视野,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文化中心论和西方对比研究,而是用一种“敬天爱人”的人文精神,探究中国文化和人类共同命运。

那么,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是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重点关心、剖析的问题。他用由浅入深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等于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一部传记。

沧海正悬帆!在这个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时代背景下,今天的我们更要学会开放与包容,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和视野传承过去、把握未来,既要守住传统文化的理想田园,将传承历史作为自身的责任,也要积极吸收全人类的精华、摒弃落伍于时代的糟粕,将华夏文明和思想精粹传播向世界,这是新时代中国人的责任。

习总书记2024年8月22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始终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求是》杂志2024年第14期发表习总书记关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主题文章明确指出: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万古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首善和平桥
传播即时信息,加强工作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