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青年“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财富   2024-11-26 17:59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可见,“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在实现“三农”现代化的进程中,广大青年是中坚力量,理应成为“新农人”的主力军。而当下普遍存在着青年对新农人身份缺乏正确的价值认同、职业培训适应性不强,政府及基层组织没有提供完善的扶持政策,新农人职业化发展趋势不明晰及职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培育青年新农人是当下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索和改革。
重塑新农人的价值认同。新农人不仅包括种植养殖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包括在农村从事科技、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的职业人才。新农人群体的原点在农村,但他们生产生活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地域局限,成为连通城乡的纽带,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那么,新农人究竟“新”在何处?
一是具有“新”的价值取向。新农人不再将农民作为一种身份特征,而是发自内心愿意投身“三农”相关行业,将新农人作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职业载体,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致力于努力改变农村的落后局面。
二是具备“新”的发展理念。新农人以农为业,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注重法人化经营,多注册有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法人组织。同时,新农人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格局,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创新地将其他行业的经营理念、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等灵活运用到“三农”领域,从而有效推动“三农”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新农人善于引入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与销售,将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植入农村农业农民生产、服务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因此,在新时代,青年新农人是指具有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理念思维和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从事“三农”相关领域的有为青年。
不断提升新农人培育的适应性。当前新农人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支持政策尚不完善,不利于新农人队伍的职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新农人培育要顺应数字乡村、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趋势,结合乡村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面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创客、农业技术带头人、农业企业员工等,聚合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服务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线上学、田间学、夜间学等丰富的培训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坚持学做结合,培养新形态专业人才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提高面向乡村振兴领域创业就业的适应性和广阔性,全面提升新农人培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积极建设新农人依附性组织。新农人主要为青年人群体,他们或刚进入新的“三农”领域,或刚到新的农村区域,不管是专业技能、创业经验,还是地方民俗文化等,都需要重新适应并能获得相应支持,只有这样新农人才能留得下、干得好。所以,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各类依附性组织,帮助支持新农人建立起正式或非正式关系,通过这些组织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增量资源和活动空间。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依附性组织。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帮助新农人在第一时间了解与产业、创业和培训等扶持政策相关的信息和项目,了解各类创业优惠、人才补贴等利好政策。通过组织化的正式互动,破除“三农”产业政策的“信息茧房”,实现新农人与政府部门的双赢。
二是建立由政府引导的各类专业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是自治组织,是新农人在市场化过程中与外部市场连接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为新农人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包括提供信息和技术资源等。
三是由政府牵头成立的产业联盟。产业联盟能为新农人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是新农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组织载体。联盟内部定期举行产业协调会,对外联系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科研院所等开展交流活动抱团发展,通过系列活动在实现经济创收的同时强化群体认同、社会交往以及共同行动观念等价值实现。
科学建立新农人职称评审制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从身份农民走向职业农民,新农人的职称评审是农民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驱动。新农人职称评审制度的构建需要从评审对象、评审内容、评审队伍、评审程序等方面综合推进。
一是明确评审对象覆盖广度,推动评审内容系统化。新农人职称的评审应坚持面向人人的评审原则,扩大职称评审覆盖对象,分级分类以便广大新农人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标评审规则进行评审申请。系统化的评审内容应覆盖与“三农”相关的所有职业种类,在保证全面性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地域特色增设关于特色农业产业、种植与养殖等职业种类的评定。
二是构建专业化的职称评审队伍。新农人职称评审队伍应兼具代表性与多元性,成员结构应包括来自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代表与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多元相关利益主体,实现从不同视角综合审定新农人是否具备职称参评的相关资质。
三是全面优化职称评审程序。面向新农人的职称评审流程要具有简洁性、易操作性等特点,应提炼职称评审关注的要点内容,制定清晰规范的申报流程,全面简化申报材料。此外,应加速构建职称审定的学分转换机制,打造职称对接学历教育的通道,助力新农人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实现无缝对接。因此,建立新农人职称评审制度,通过职称评审传达对新农人个人技术能力的肯定和社会效用的认同,为乡村振兴选拔培育出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职业人才。
不断完善新农人职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制度在保基本、兜底线方面的作用,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但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对于农民的职业保障仍处在较为分散和低水平的状态,缺乏国家层面对新农人特有的创业和职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因此,需要从政策保障、社会保障、就业保障三个层面建立健全新农人职业保障体系。
第一层面,创设新农人政策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扶持。从政策层面提供相关补贴、信用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设立农民创业专项资金加强项目资金政府信誉制度的落实,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向新农人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从多个层面破解创业者的融资瓶颈。
第二层面,建立新农人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合法权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农人的应有权益,创新新农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为新农人提供住房、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并提高新农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层面,落实就业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如建立以政府服务为主导,商业保险为辅助的创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土地权益的保障,确保新农人在参与土地流转时能够享有合法权益等。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创立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背景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追求、有情怀的新农人作为中坚力量,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农人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为高素质青年人到乡村就业创业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让其留得下、能创业。可以想见,通过进一步推进青年新农人的培育和扶持工作,更多高素质青年人才将会投身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杨海华系苏州城市学院教授,闫孟宇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支持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3ZXZB032)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15版
作者:杨海华 闫孟宇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