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湛蓝如洗的天空到水清岸绿的江河,从安全洁净的市民水缸到变废为宝的生活垃圾……绿城生态持续变好,美好蓝图已成现实。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持续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动“中国绿城”提质升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巩固、提升、厚植生态优势,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美丽南宁建设,加速形成绿色生产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持续擦亮“中国绿城”名片。
绘就底色 天蓝地绿环境美
“南宁天蓝水清环境好,欢迎大家到这里来感受生态之美。”“我的家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更加宜居。”近年来,蓝天白云的美景在南宁市不断呈现,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化的南宁市民常常在网上晒幸福,收获不少点赞。
南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图为在“南宁蓝”的映衬下,邕江水清岸绿景美。记者 黄维业 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广大市民享受的生态红利,正是南宁市坚持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带来的效应。为了实现“南宁蓝”常驻,2024年以来南宁市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加强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加油站、储油库、涂装印刷企业、工业企业等排查整治,累计完成氮氧化物减排3161吨、VOCs减排1599吨,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着重强化管控施工工地、道路、物料堆场等扬尘源和烟花爆竹禁燃限放,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优异答卷。
2024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实现连续4年改善。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环境的改善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南宁一直在努力。”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守好环境保护“门”,建立健全美丽南宁建设长效机制,纵深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既出雷霆之举,又下“绣花”功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答卷写在绿城大地上。
冬日的暖阳下,那考河波光粼粼、鸟语花香,人们看着河畅水清岸绿的美景,早已忘却了曾经的黑臭模样。那考河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她的蝶变正是南宁市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的最好例证。
作为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项目,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作为治水理念,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质净化、清水补给、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进行综合治理,让那考河在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后重获新生。
近年来,那考河流域新增的水生动植物、飞禽鸟类共38种,流域物种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我们将持续巩固提升那考河生态治理成效。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开展那考河生态保护立法工作,倡导广大市民自觉爱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深入开展外水排查,提高水厂进水浓度,提升水厂处理效率。同时,持续推进工艺设备升级改造,优化工艺调控,进一步降低药耗和电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吞“废”吐“金” 追“新”逐“质”绿意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途径。
日前,一辆辆垃圾车载着生活垃圾,陆续驶入南宁市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卸料大厅。随着垃圾被倒入巨大的全封闭负压垃圾仓,几只大型吊爪像抓娃娃一样将垃圾抓起,场面颇为壮观。
作为我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点项目,南宁市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通过高温焚烧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并利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
据介绍,双定园区的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每天“吃”下近2600吨生活垃圾,垃圾发酵5至7天达到最佳焚烧状态后,被投入焚烧炉进行焚烧,每天“吐”出近130万千瓦时电量,平均每吨垃圾的发电量约等于一个三口之家3个月的生活用电。焚烧产生的炉渣经处理后,还可以制作成“环保砖”加以再利用。
垃圾处理厂变身为“城市资源站”,循环经济变废为宝。近年来,由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子公司南宁建康环保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南宁市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城市形象的绿色新名片。该产业园是广西首个以“一园一企,多元协同”方式进行固废处置的“1+N”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投运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有机垃圾处理厂、污泥处置厂、医废处置厂、炉渣综合处置厂等项目。
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将围绕“无废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固废处理项目,推动南宁市固废处理前端清扫保洁、中端收集转运、末端焚烧发电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加快实现全市全域全覆盖城乡统筹垃圾处理目标,推动南宁市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助力绘就首府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兴水利民 绿色发展惠民生
近年来,南宁市在水资源管理上下足功夫,不仅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促进了全市供水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挖掘机、装载机、履带式起重机等机械忙碌运转,起吊机、混凝土泵车等机械设备开足马力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新年伊始,在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抢抓有利天气,刷新了工程建设“进度条”。
该工程将从左江、右江分别取水,修建左江泵站、右江泵站和石埠泵站3座泵站,改造老口泵站,同时修建总长度为28.2公里的供水管线,总引水规模达268万立方米/日。
“项目于2024年2月开工建设,总工期42个月。目前,右江泵站正开展取水泵房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左江泵站正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和抗浮锚杆施工,同步开展厂区路基填筑及浆砌片石骨架施工;隧洞工程(盾构段)DY1始发井完成主体施工,已掘进45米,为稳步推进盾构机全面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各项节点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子公司市排水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林嘉明介绍。
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建成后,届时南宁市将率先在国内建成同规模联合运行的双水源体系,形成“两江并举,互为备用”的原水取水格局,在应急情况下可实现单边引水,能够灵活应对多种水源故障的应急保障需求,充分保障城市原水系统安全运行,为南宁市供水安全加上“双保险”。同时,项目将原来的6个取水口全部上移至三江口上游,解决了城市开发建设和水源地保护的矛盾,为推动沿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建立健全美丽南宁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力度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日报 记者 杨盛 余秋兰 通讯员 覃琳 罗颖 廖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