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000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九月的北京,秋雨连绵。九月的青海,雨水不断!在以多年度InSAR变形速率为本底数据完成西部地区斜坡形变聚集区智能识别后,开展实地核查是必然的要求。这是隐患识别(综合遥感)“三要素四步”工作方法的最后一步:通过现场核查,寻找灾害迹象,走访调查,评估潜在风险。最近几年,团队陆续前往了白龙江流域、四川强震影响区、金沙江流域做过野外调查。
本次则是前往西北,走向黄河上游,见识大型黄土滑坡的形态外貌,历史旧痕与当下变形迹象。于是从8月25日出发,第一站前往青海西宁,在当地地质环境总站的协助下,于第一周前往了向往已久的果洛,现场爬坡下沟,见识了黄河两岸20多处大型滑坡的地层岩性结构特征,找到了后壁、裂缝、侧壁、鼓丘等典型特征,土质滑坡的共性特征一目了然。
接着转向黄南州,回到了尖扎-循化-化隆。这一带滑坡密集分布,方量巨大,还有一些浅表层侵蚀,不去现场,不易将其与滑坡形变区分开来。早在2020年大规模处理哨兵-1数据时,便发现了这一带的大型滑坡分布,这里简直是黄土滑坡的天然博物馆,有大型持续滑移的,有黄土台塬不断崩塌的。凡此种种,不去现场,难以想象其现实中的模样。
9月2日来到了李家峡水库边上的李坎滑坡。该滑坡为黄土型,体积高达1540万立方米,其表面由浅层风化物覆盖,变形运动特征为推移式。变形特征在2016年以来的InSAR监测结果中均有反映,为持续且快速的滑移。特别是,三面临空,左右两侧和前缘均有不同部位的滑移。这种针对大型滑坡的InSAR形变聚集区特征,是遥感智能识别最佳的应用场景。通过MFFNet智能识别模型+InSAR形变结果,可准确识别出滑坡形变聚集区的位置范围,提取其变形强度,为现场核查提供关键的必要信息。李坎滑坡滑坡规模大、变形快,室内认定风险极高,是本次野外核查的重点对象。
李坎滑坡远景
李坎滑坡光学影像
李坎滑坡陆探一号20230805-20230902差分干涉结果
当天上午前往该处滑坡,从李家峡水库盘山公路向上,一路上很多斜坡早已挂上了防护网,但仍目睹了多次落石。站在受滑移影响的公路边上远望,库水碧绿,天蓝云低。但与前几日不易找到直接破坏变形迹象的感受相较,大家在此看到了滑移破坏的直接现象:抗滑桩受剪切出现破坏、表层黄土滑移越过挡墙冲下公路、路基坍塌、局部山体塌方、护坡(如抗滑桩、挡土墙)破坏等。雨季的险情已经出现,这让每个“寻灾人”都兴奋不已,而这种兴奋,显然不是“幸灾乐祸”。
团队成员在路基破坏区
路基坍塌
越过挡墙的土体
护坡破坏
实际上,该处滑坡已被当地列为隐患,实施了自动化监测。此前无论是群众报灾、遥感识别还是现场调查,都确定其为大型滑坡。坡体上分布着多个次级滑坡,朝向不同的位置。现场可见已安装的多台自动化监测设备,来到坡顶,找到一处仪器,扫描其二维码显示为2023年布设,可查询过去一段时间的滑移量,这是普适型监测预警体系带来的“惊喜”。扫描结果显示,GNSS站所在的次级滑坡在前几个月内发生过加速滑移,有黄色预警提示。
当“寻灾人”因这次“青海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雨”停止现场调查,整理现场核查记录时,就在9月6日,李坎滑坡出现了险情。根据媒体报道“受连续多日强降雨影响,9月6日凌晨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李坎公路8km+500m处发生山体塌方,道路中断,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关闭”。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于2023年5月在李坎滑坡上布设了7台套监测设备。9月5日19时,GNSS监测站监测到20.8毫米/小时的水平地表形变,在本次山体塌方前触发了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有效减少了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显然,对于此类大型持续变形的隐患,通过遥感识别出来,加上GNSS监测,及时发布预警,这种“广域综合遥感识别->现场核查验证->普适型仪器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的工作链条是有效的。
李坎滑坡GNSS监测数据
本公众号依托“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与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团队,立足遥感技术研究与地质灾害应用,面向图谱遥感与几何遥感,致力于创新InSAR测量、影像变化检测、遥感智能解译、定量评估方法,构建联通地质灾害业务应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研究——业务应用系统平台开发——卫星(传感器)设计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支撑综合防灾减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GeoHazards_Detector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