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澜沧江-红河流域滑坡InSAR弱形变特征野外核查

文摘   科学   2024-11-04 19:05   北京  

本文约1000字,阅读时间约2分钟




9月20日-10月17日,“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与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围绕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域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技术研发”任务,完成了怒江、澜沧江及红河流域实地核查。重点针对受发育场景(植被覆盖、气候条件等)影响,外在表现为微弱形变(InSAR监测)特征的崩滑类隐患开展现场验证。通过实地踏勘查证了弱形变特征对应的斜坡变形迹象、对应地物和植被覆盖状况,通过对比以往调查资料和在库隐患,综合研判灾害成因与风险程度。现场共核查斜坡变形区120处,发现植被覆盖度较高斜坡仍可提取出形变信息,其“微弱且离散”多数对应着显著的变形迹象,多处“弱形变”构成了确认隐患的实际“证据”。

野外核查现场

工作中邀请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共同分析云南红层地区、地震影响区、干热河谷区以及采矿/工程扰动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讨InSAR形变监测、高分影像解译、机载LiDAR等技术的适用性,探讨适应云南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技术方法。野外组向云南省专家详细介绍了国产陆地探测一号干涉SAR卫星应用技术,为省内开展隐患识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石林县鹿阜镇滑坡野外调查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清水河大桥附近泥石流沟

核查认为,滑坡InSAR形变“微弱”原因有三条:一是受发育场景影响,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植被茂密,导致InSAR失相干现象明显;二是人为活动影响,区内农业耕种区较多,作物具有周期性耕种、收割的特点,易干扰InSAR有效观测;三是森林形态的快速变化影响相位散射中心,加剧了InSAR观测相位中心的不稳定。

野外调查专家组实地调研地质灾害形变迹象

调查发现,怒江、澜沧江及红河流域的滑坡隐患在成因上主要受构造控制及河流水位影响,类型以堆积层滑坡、山体崩塌为主,部分高风险隐患已纳入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隐患识别与监测预警的衔接。


 

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布设仪器

总结此次工作,一是要深刻理解调查区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受控因素;二是要结合InSAR监测结果与遥感影像综合研判,通过实地调查地表覆盖变化情况,增进对综合遥感隐患判别的认识;三是调查工具的规范使用,特别是无人机,在边境地区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规程。





 撰  文 | 葛大庆、万祥星‍‍‍‍
 编  辑 | 陈扬洋
 校  稿 | 张丽

InSAR究————


地质灾害遥感识别与监测

GeoHazards_Detector

扫码关注我们

地质灾害遥感识别与监测
致力于遥感技术研究与地质灾害识别、监测、评估等应用。提供国内外研究动态、工程应用方法、典型案例剖析、技术研发思考等。推动地灾遥感业务向观测体系协同化、数据处理自动化、解译识别智能化、业务应用精细化等方向发展,为我国地灾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