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1364-1402),贵池上清溪人,字澜伯,又字尚宾,出身贫寒。黄观少时师从学者黄冔,勤学苦读,聪明绝伦,是个地地道道的学霸。
黄观画像
洪武二十三年,26岁的黄观在乡试中夺魁,接着第二年的会试、殿试,又连中会元、状元,27岁的黄观连中三元,一时名动天下。
据说黄观科考途中,历经县、府、院,乡、会、殿,总共六次考试全部夺得第一,号称“六首状元”,这个成就是十分罕见的。有人曾查阅1300多年封建科举史,发现仅有两人号称“六首状元”,另一人是晚了将近三百年的清乾隆年间苏州人钱棨,而且钱棨还不是连中。黄观这一壮举,被后人写成一联贴在“黄公祠”中:“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可以说,黄观在科举成就上,真乃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人。
也因此,在贵池前后曾出现过的7名文武状元中,黄观以其旷世奇才而声名最为显著。
黄观的状元,是被明太祖御笔钦点的。这年殿试,太祖亲临考场,以当时的边防问题,问策于众考生。
当时,虽说大明一统天下、四方绥靖,但边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太祖于是就想在考场上看看有没有谁拿出高明之策。结果,黄观伏案疾书对策,强调两点:一是“蛮夷悍诈顽冥难以仁义结,宜乘中国兵力之强以扫荡芟夷,而乘机之图不可罢”;二是“宜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而远戍之兵不可绝”。黄观锐眼分析利弊,所陈之策据实而论,十分契合明太祖的心思。于是这位马上皇帝朱笔钦点黄观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并在之后托付辅佐太孙朱允炆。
可见,黄观高中状元,靠的是注重时论的真才实学,而非泛泛浮文。
明朝初年发生了著名的“靖难之变”,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最终发动兵变夺了侄儿朱允炆的江山。
燕王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最具个性也最有威权。朱元璋死后,传位于建文帝。有一次燕王进京上朝,声称自己身体患疾,就不行参拜之礼了。当时燕王威势熏天,众大臣见此多缄口不言。但黄观不惧威权,上前慷慨谏言道:“虎拜朝天,殿上尽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指出燕王在君臣之礼上要分清场合、把握分寸,不能挟叔侄私情而坏君臣大义。说得燕王一时难堪不已,只好勉行大礼。
这位从池州走出的“六首状元”,谨守君臣道义,威武不屈,着实表现出大丈夫凛然气概,也便就此与燕王结下梁子。
建文帝即位不久,听从一班文臣意见着手削藩,结果激起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起兵十万自北京向南京扑来。
在此之际,黄观奉命草诏,责令朱棣收军归藩,中止叛乱行为,并自缚其身到太祖陵前告罪。一番激烈言辞令朱棣更加含恨在心。之后不久,靖难兵渡过淮河,兵锋直指南京。黄观看形势危急,便自告奋勇,亲自到长江上游征兵勤王。然而形势发展太快,黄观走到安庆的时候,有人来报说南京的金川门已经洞开,并告知他的夫人、两个女儿及家仆等十人,俱已投秦淮河而死。黄观闻此,仰天长叹。船行到贵池乌沙罗刹矶时,黄观立于舟上,向东再拜,然后投水自沉。舟人奋力来救,无奈水流太急,仅得一顶棕帽。
燕王攻破南京后,将建文朝25名文职官员作为奸臣代表榜告天下,黄观名列第六。这些不屈服于朱棣的建文大臣后来多遭诛杀,情形惨烈,史称“壬午殉难”。
黄观及其妻女殉难后,明成祖疑心黄观被人藏匿起来,又听说黄观征兵时带走了玉玺,便派人四出追捕,但始终不得,只好拿来那顶帽子戴在草人头上,斩之于市以泄其愤,随后下令族灭其家,将其姻亲朋党百余人下狱或者戍边。黄观的状元名号,也从登科录上一笔划去。
虽然为着统治之需,封建王权想将黄观彻底地“毁尸灭迹”,但六首状元的忠贞气概终究要透出历史云霾,发出夺目光芒。
靖难之时,黄观妻子翁夫人引二女投淮清桥下死,等到大家在赛洪桥觅见尸首时,母女三人仍裙裾相联,令人悲痛叹惜,便用棺木将尸首收殓起来停放于桥侧。50多年后,有池州人到南京,看见柳林下几具破棺,问询乡老,都说那就是状元黄观的妻子和女儿。于是感念翁夫人之烈,就在桥侧私建了祭祀黄观与翁夫人、二女之祠,勇敢表达着民间对黄观满门忠烈的崇敬之情。
差不多过了200年,到明万历二十四年,黄观终于得到彻底的平反,并补谥“文贞”。池州官府也开始不断为黄观建祠建坊。传说黄观投水自沉后百姓在罗刹矶旁的翠屏山附近发现他的尸体,并把他葬于山中,明朝知府钟榖就在罗刹矶旁为黄观首先建立了一所祠堂;后来的知府钱槚,就是那位着手兴建清溪塔的,又于九华门外建了一所黄公祠。此外,还先后兴建起三状元坊、状元坊、双忠坊、六烈坊、乡贤祠等建筑,表彰纪念这位池州最为有名的忠烈状元。一些池州后起之秀,如明末时期,朝中大员郑三俊、孔贞运、丁绍轼等,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位前贤的纪念,不断巩固完善着官方对黄观的祭祀礼制。
今天,贵池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里,建起了一座黄公祠。祠中,黄观塑像挺立于中央,上面横额题字为:“天下第一考神”。两边对联是:“天下三元可称凤,世上六首独属公。”把池州人的那一份骄傲尽情抒发,引得无数游人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