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卢中南楷书题匾大字,端庄、醒目!

文化   2024-10-22 07:00   北京  

卢中南
中国书协理事、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部秘书长,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匾额书法,说俗点叫“题匾”。“匾”,也作“扁”,《说文解字》说:“匾,署也。”会意,从“户”,从“册”,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额”,一个义项指的是店铺或厅堂正面或顶部挂的有字的板。有种说法是横为匾,竖为额。匾额,题字的长方形牌子。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匾额书法是挂在高处让人看的字,为要醒目,非大字莫属。

既然题写大字,不能不牵涉与之相关的诸如榜书、署书、擘窠大字、大书等书法称谓。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署”的一个基本字义是签名,题字。如署额,题字于碑额。署榜,开列姓名,张榜示人。“榜”作名词时有“匾额”之意,如“榜题”(匾额题字)、“榜字”(写在匾额上的大字),作动词时有“题匾”之意。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因此,署书亦称“榜书”,指古代题写匾额用的字体,后指书写于匾额上的大字,也称“榜署”。


随着历史的发展,泛化为像匾额一样的字,称为“擘窠大书”。清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拨镫,大笔大书用擘窠。”擘窠,最初是篆刻印章用语,指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擘,划分;窠,框格。“擘窠”也是大字的别称,后用以泛指大字。由此看来,东汉至今两千多年来,“擘窠”一开始叫“署书”“榜署”,唐代颜真卿称为“擘窠大书”,宋至明代称为“擘窠大字”,又简称其为“大书”,清王澍、包世臣在书论中以“榜书”阐述书法,成为比较流行的称谓。

从最初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到后来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习惯上把字径大于半尺的字叫做榜书。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字书法展评委会也是把字径15cm以上作为衡量大字的标准。

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建筑的眼睛”。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明费瀛《大书长语·堂匾》说:“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故题署匾榜曰‘颜其堂’云。”匾额书法是大字书法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政治、地理、历史、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变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财富。


匾额依附建筑和文字而产生和发展,有一种说法认为: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这种题名的功用,在制式、内容、书体、色彩上各呈其美,集思想、文学、书法、装潢等功用为一体,字虽不多却令人瞩目,既有可识性,强调标示性,大而明显,又言简意赅,志趣高远,使人目击而道存,“登其堂,观其匾,整饬工致,名雅而字佳,虽未见其主人,而风度家规可明征矣”

匾额的用途很广,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各种公开场合、各个层面和场所——殿堂、庙宇、园林、广场、学校、机关、商店、礼堂、纪念碑、博物馆、关隘、要塞、庭院等,特别是一些建筑物的匾额、标牌书写的正书,端庄、醒目、遒劲、易识,众目睽睽之下一览无余,既有庄重性,强调公众性,又成为文化品位、审美取向、风气时尚的一种表征



匾额书法体量大,不限字体,篆、隶、楷、行、草皆可书之。书者以精力法度结构之,于得心应手之妙,貌无遮掩,功力自见,其独有的形式魅力融于周边环境营造气氛,“匾额题字,非大字不能善其事,非大字不能壮其势”

匾额书法不是小字放大版。把一种字体写小、写大所呈现出来的实际效果、风格、个性、气质都不一样。现在利用计算机或复印机把小字放大轻而易举,数字制作工艺可以使书家墨迹任意放大而保持原貌基本不变,但是放大后的效果与原大书写的效果相比,差别还是显而易见,尤其是放大十几倍后得形遗神,筋骨存而风采失,此举可能是放大了缺点而不是放大了优点。

30多年前,我曾经看过刘炳森先生写匾额字小样,约拳头大小。他还对我说,因为要按这个小样放大制作很大,所以
笔画要加粗,空隙要尽量小,不然放大后的笔画就显得纤细孱弱,没法看了。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如此。如今,如果条件允许又不是书写超大的巨字,建议尽可能书写原大。惟此,题匾大字方圆肥瘦、缓急从意、骨脉格调,我自能主,方可得到最佳效果。


写大字要用大笔,最好不要用小笔写大字。羊毫笔因其毫长质软,弹性差,但蓄墨多,适宜书写丰腴饱满的大字,兼毫大笔更合适。由于大号毛笔的弹性不如小号毛笔,笔锋弹性小,不好借力调笔出锋,因此对用腕的要求很高,更多使用的是臂力,甚至使尽全身力气。用笔限度可以接近笔根部位,甚至可以全部按下去用笔肚子书写(也就是用到偏锋)。但收笔不能散锋,要通过转腕或捻管在运笔的末端来聚拢笔锋,过多的散锋容易造成笔怯无力、满纸浮躁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写大字楷书几乎可以将毛笔的所有性能表现无遗

匾额大字楷书运笔讲究重、缓、稳,不可轻、快、滑,也不建议做作地颤抖顿挫。起笔、行笔、收笔力度要送到位,就像扫地一样,按住扫帚缓送而不能轻飘甩扬,也不能像用湿墩布拖地那样,仅靠笔毫在纸上拖滑。尽量一气呵成,保持一以贯之的坚定沉实,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张力,要写出入木三分的立体感和弹性,即古人所说的“印泥画沙”之意。


匾额大字楷书的创作,谋篇布局很重要。

首先,突出节奏感和强调协调感。尽可能在楷书固有的整齐匀称中凸显大小、长短、宽窄、参差、错落、疏密等特点,写成一样大小而毫无变化就死定了。

其次,楷书难点在于结构紧密,虚实结合。结构一定不能松散,应该以茂密为主。收紧结构关键在“黑多白少”,即笔画是实,是黑,要粗壮;虚是空隙,是白,留白要少。同时也要防止过于紧密而墨气太重,笔画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发生粘连,都是黑没有白,就“糊了”,成了一团“墨疙瘩”,那就是败笔。一定要写出“透气”的感觉,离远看还能看得出笔画之间的空隙,留白即使很小也必须有。墨气完足,大而不散,密可透风,方显精神。

三是方中见圆,圆中见方。有圆必有方,有方必有圆。一个字里不可能都用方笔或都用圆笔。一味单纯地追求方笔或圆笔,笔画或偏枯薄弱,或圭角怒张,或胡涂臃肿。取势要就方宜圆。字形见方者,四边棱角需微圆而不宜太方,提按顿转处少出圭角、少露尖锋,否则易犯方板之病。反之,只有圆钝而无方角,则是只见赘肉不见筋骨,是谓“墨猪”。


匾额书法在章法上要注意相互照应及气势的连贯。竖式书写,字形适宜趋于方正稍扁,以示稳重,便于取势,把握住中轴线不要左右偏离,有一种顺势而下、流动自如之感。横式书写,字形可以稍长,以显挺拔,注意字形的长短搭配、相同笔画的揖让变换,避免雷同。字的重心偏右,形成左顾右盼、互相照应之势,给人左紧右松、昂首阔步、势不可挡的动感,看上去行气连贯、通畅舒展。

无论横式竖式,都要做到“龙头凤尾豹子腰”,首字领衔字和尾字压轴字,可以稍大一些,中间的字可以收得稍小一些。中间的字如果大于首尾字,会产生“抢风头”不舒服的突兀之感。把住两头,统领中间,既防止了大小雷同、“虎头蛇尾”,又能寻求变化,把控自如。

欧阳询,楷书四大家之一,有“唐人楷书第一”的美誉。他的楷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正险绝,给人一种奔放生动的感觉。他的运笔技巧,是以方为主,略带隶意,刚中带柔。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和《用笔论》《三十六法》。他活到了84岁,是古代少有的高寿之人。他一生遭遇无数坎坷,均能够化险为夷。特殊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所有的际遇都化在了书法之中,形成了既险绝冷峭,又平正严谨的特点。


在书法造诣上,他承继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的精髓,兼取汉隶、北碑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笔力险劲,结体坚实强固,用笔精到,法度森严,意态精密,独具风格,世称“欧体”。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享有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等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倍受人们喜爱。


欧阳询的书法,既有汉隶的敦厚,也有二王的潇洒,还有六朝碑书的古朴,是广采各家之长,开创了一代风流。


他的书法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欧体的字形稍长,布白恰当,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八面玲珑,恰到好处。

在点画配合和结构安排上,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却没有偏移的感觉。他的楷书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和《九成宫醴泉铭》等。


欧体用笔,以方为主,略带隶意,平整稳健,刚劲有力。欧体强调指力,笔画结实有力、轻重得体,长短适宜、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也不太过丰满。

同时,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和突出主笔的地位,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有的字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


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犹如昂扬向上、不屈不息的生命。欧体在笔法,在具体的技巧上,有几个方面:

1、以方为主、笔画精细,方圆兼施、张弛有度,笔势灵活生动,但动作幅度小。

2、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横竖笔画,多凌空取势,以折锋起笔。

3、点画呼应,笔势连贯,在统一中强调变化,不拘泥于藩篱。

4、钩画风格独特,讲究变化,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如隶书,心钩、波钩却如魏碑。

5、树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与颜体的外拓刚好相反,给人中宫紧密的感觉。

6、捺画落笔多变,捺脚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较小。平捺多用藏锋,斜捺多为露锋。


精彩回顾:
【鉴赏】姚孟起临《皇甫诞碑》 ,你见过吗?
【学欧】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教学手稿
【取法】近代欧楷十大家书法,漂亮养眼!

欧阳询书法园地
学习欧体书法,继承传统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