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的事er | 从无到有!瓮安这里正悄然“逆袭”

民生   2024-11-09 15:46   贵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村庄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文化与乡愁印迹,浓缩着村庄的过往,展示着当下与未来。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旨在记录展示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9月28日起,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千年古邑 红色瓮安”微信公众号开设“咱们村的事er”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脉络,带你一起追寻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山星村位于江界河镇北端,东与湄潭县石莲镇九坝村、沿江村毗邻;南与江界河镇铜锣村接壤;西北与珠藏镇新华村交界。距镇政府25公里,距离县城68公里,由原三乐村和新田坳村合并而成,整个山星村呈条状,一条通村公路穿村而过。村域面积15.17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组,辖区内有常年流水河一条,流经三乐坝区,沿途灌溉高标准良田300余亩,是全镇两个农业生产坝区之一,誉为山星“母亲河”。



  在江界河镇山星村香樟树组,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树龄350年,树高29米,冠幅达30米,如一把巨伞,挺立在村头,是远近有名的地标,路过的人都会驻足观看。它见证了村落的风风雨雨,也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衰老逝去,成为此地村民的一种精神寄托。2023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灾害发生在江界河镇,在狂风、强冰雹、暴雨的多重打击下,这棵历经风雨的百年古树轰然倒下。2024年4月,由镇政府、山星村牵头,在香樟树组重新移栽了一棵直径约0.5米、高约20米的香樟树苗木,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苗木长出新叶,依然是山星村的显著地标。在香樟树组,还有一片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罗氏墓群,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墓碑造型精巧,碑文记述事宜对于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和地方史事有参考价值。
  2018年以前,山星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山多地少,并且由于南北情况差异,南部片区得益于优良的灌溉条件和平坦的土地资源,经济状况较好,而北部片区因缺水,贫困深度大,发展潜力不足。2016年以来,在省州县各级关心之下和驻村工作队的全力帮扶下,山星村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利的交通让丰富的农特产品不再居于深山,纷纷“走”出去,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随着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山星村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坚持在经营管理模式、产品销售等方面拓展优势产业,带领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山星村是一个地上无工厂、地下无矿产的村,完全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由于近年来烤烟种植户外出务工,导致烤烟种植面积减少,同时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单一,助民增收的点不多,这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没有像样的产业,拿什么助农致富?村干部为乡村发展苦寻出路,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产销对接”“产业托管”“利益联结”的发展方式,让群众通过劳务收入、入股分红等方式持续获得收益。同时,采取干部带头找订单,村民加入发展建基地,专业合作社找市场等方式,推动山星村产业发展。

山星村属于交界地带,经济交流活跃,随着余遵高速开通,从山星村上高速只需10分钟,半个小时内就可到遵义市区,2个小时到贵阳,3个小时可达重庆,交通十分便捷。立足区位优势,山星村勾画发展蓝图,通过制定“党建引领、产业富村、生态富民”的发展思路,以“五抓”实现“五变”,抓党建引领实现富民目标,让群众幸福生活愈发多姿多彩。

 一路走来,勤劳的山星人民不畏艰难,勇敢追求幸福生活。这个曾经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因为脱贫攻坚行动、乡村振兴正悄然“逆袭”,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蝶变之路。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商   琴

编辑:陈珊萱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更多新闻资讯、同城信息、融媒圈,尽在《视界瓮安》新闻客户端...


千年古邑 红色瓮安
以瓮安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区域信息枢纽为宗旨,向用户提供本地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新闻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