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儿爸说
大家好,我是钱儿爸。今天的文章我也录了音。
以下
是我今天更新在视频号里
视频的文字版本,
方便喜欢看文章的朋友们阅读,
中间有不少口头语,和啰嗦的地方,
请自行忽略。
The following text
今天我想聊一聊关于给孩子做对比这个事儿。咱们经常说,不要拿别人孩子去对比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老说:“你看别人家那孩子考试考多少分,别人家孩子学琴学到什么程度,体育到什么水平。”这种对比会对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这是肯定的。
如果你的态度是拿别的孩子去戏谑自己的孩子,或者在自己孩子面前说:“你不行,你差得远。你要是做不到像他那样,就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这种做法完全是负面的。
但是反过来看,通过对比你确实可以看到孩子之间性格的不同,同时这种对比也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东西,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是耐激型的,还是自激型的,还是无所谓的,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换句话说,实实在在地讲,在这个社会上,人一定会进行横向对比,这是毋庸置疑的。咱自己也是一样,不可能遗世独立,孩子也不可能独立于同龄人不去做对比。人活着本来就有一个坐标系,这个坐标系里有和你生活环境、阶层、情况差不多的人。
比如孩子上学,他们就是要在一群差不多水平的孩子中竞争出来,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有能力,或者拥有特殊的才能,往上一个阶层再走一步,这是社会的现实。
所以即使你再说不拿孩子去跟别人做对比,但事实上你的心里也会不断地进行对比,你的孩子自己心里也会在横向、纵向地比较。有时候,你的眼神、情绪,甚至一举一动,都会让人看得出来:“原来别人家的孩子是那样的,我有点酸了。别人家孩子,你看人家怎么那样,你怎么这样。” 你什么都不用说,这些情绪也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沟通这件事。
举个例子,以前钱儿小的时候,不管是我还是钱儿妈,拿别人家的孩子和钱儿做对比。我会说:“你看人家学得多好,你好像比人家差一些。你看他上课怎么学的,你能不能跟他多沟通、交流一下?人家练琴练得多好,现在已经到这个程度了。”
钱儿当时的回答非常有趣,他说:“哦,他真的很棒,他不错,我觉得他非常不错。”
我追问:“然后呢?”
钱儿回答:“然后就是,他不错呀。”
我再问:“那你呢?”
他非常自然地回答:“我也不错呀,我也挺好的,我有些地方比他好,我觉得我也挺好的。”
他就非常自然、爽快地告诉你,我不用跟他们比。他们比我好,我也不羡慕,也不在乎,比我好就比我好呗,我无所谓。
这是一类非常典型的孩子,不管别人怎么样,永远打动不了他,感染不了他,也不会动摇他对自己的那份心。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始终活在自己快乐的小小世界里,这让你有些无奈。
小时候的钱儿就是那种“你卷也卷不动”的孩子,但他又很听话,他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他是一个强记型的孩子,你让他做什么,他就会按照你的步骤做完,但他不会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你想让他灵活变通,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会听话去干。
现在濑濑也在上三年级,当年她哥哥上三年级的时候,那就是个典型的“late bloomer”(大器晚成),再加上没心没肺,但特别可爱。
现在妹妹到了三年级,有一天晚上,钱儿妈的朋友发了一个孩子弹琴的视频给她,那个孩子已经考到了最高级,弹的练习曲相当复杂,听上去那孩子每天应该花了不少时间练习,演奏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专业的感觉。
而濑濑还在打酱油的状态,弹一些简单的、比较口水的曲子,她自己觉得这些曲子弹得还不错。钱儿妈正看着那个视频时,濑濑凑过来说:“妈妈,你在看什么呢?”钱儿妈刚好接话:“你看,这是你那位同学弹的曲子。”
我看着濑濑的表情,先是眉头皱了起来,嘴角也开始往下撇,紧接着,脸皱成一团,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最后,她张开嘴,开始嚎啕大哭。
从她的哭声里,你能感受到各种复杂的情绪——不甘心、嫉妒,还有些不知所措,仿佛在说:“他怎么能弹成这样?他凭什么能弹成这样?我为什么弹不成这样?我该怎么办?”我和钱儿妈看到这个场景,内心都忍不住笑了。
这正是家里有多个孩子的好处,回头想想对比当年的哥哥,他顶多瞥一眼,说一句:“哦,弹得不错。再见。”这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表现,就体现了性格的差异。
钱儿妈安慰濑濑:“没关系,人家每天弹琴的时间非常长,每天练两个小时,而且老师要求也很严格。人家是要在这方面尽全力、做出成绩的。你每天弹琴的时间不多,能弹到今天的水平也不错了。每个人的付出不同,要求也不一样,你不必对自己有其他的看法。”
我和钱儿妈安慰了濑濑好长时间,跟她沟通了很久,情绪终于稳定下来。稳定后,她默默地坐在琴前,那天晚上练了一个半小时,这已经打破了她的练琴记录。
不过你也会发现,孩子常常是“5分钟热度”。你刺激了她,这股劲儿也不会持续太久。她能够度过这一关,重新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你的鼓励和支持下,情绪会慢慢平复。你会发现,这种小小的刺激对她是有用的。
即便你不主动让她看,她自己平时也会找参照系,到处比对:“这个同学怎么样,我行不行?那个同学又怎么样,我行不行?”
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你可以给她找参照系,哪怕只是三分钟热度,你也可以跟她说:“你看,这个同学的琴弹得不错,这首曲子你也弹过,你觉得他弹得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她一看差距就会明白,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即使这股劲头只能维持几分钟、几天、十天半个月,总之在这个阶段,你的刺激会产生效果。
就像我小时候,我就是那种会横向对比的性格。周围的同学会对我有刺激作用,我需要参照系来激励自己,我不服输,会主动去努力。即便家长不给我找参照,我也会自己找。
所以有时候真的没必要把孩子想得那么脆弱,孩子的内心有强大的基因,在成长过程中,人性里自带的竞争和拼搏精神会自然显现。你只需要等待,当他成长到一定阶段,这种特质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说男孩发育晚,你看钱儿现在,他的竞争心和拼搏心就自己生发出来了。他也会找参照系,但仍然保留原来的性格,不会让参照系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心态。他不会像他妹妹那样,看到参照系比自己强很多就崩溃,他不会崩溃,而是会真心去羡慕,然后给自己制定训练计划,照着去做。
有的孩子,就是那种有了参照系就能调动自己积极性的类型。我觉得,经常给孩子看看那些优秀的人或者项目,比如练琴、艺术、体育等,尤其是跟他同龄或情况差不多的人,能对他形成正面的刺激,这其实也挺好的。
但也有一点要注意,有的孩子属于“一激即溃”的。你一对比,他发现自己差距太大,就会觉得赶不上别人,崩溃了,甚至躺平,什么也不想干了。
这种情况可能是你和他的沟通方式不太好。你总拿这种事去刺激他,结果引发了他极大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不再愿意努力。
再有的孩子先天在竞争方面比较脆弱。他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很多时,就觉得自己没希望了,只能自暴自弃,朝相反的方向去了。
对于这种孩子,需要你在给他参照系时多沟通。同时,当他自己找到那些让他无法承受的参照系时,你也要及时和他沟通,把事情摆清楚,让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以及真正强于别人的地方在哪里。只有这样,不断帮助他寻找自信,才能起到效果。
所以我觉得,什么事都不能武断地下结论,有的孩子适合,有的孩子完全不适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好。
点个“在看”,戳个“赞”,日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