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有高人!来看隐藏在民间的宝刀→

汽车   2024-12-23 15:52   江西  

“文有书院,武有宝刀”说的是莲花县闪石乡“文武兼备”,其中,书院是指1572年明朝大儒刘元卿创办的“复礼书院”,宝刀则是乡野村民敲打了半个世纪的“石字刀”。

每天天刚亮,“叮当”“叮当”的节奏之声就从闪石乡闪石村西北角传来,那是63岁的李树权和儿子李益特在锻造钢刀。每把刀上万次的捶打,反复正火、退火、回火,精细削、剪、磋、磨,这种在旁人眼中又累又脏又枯燥的活,李树权说起来却是满嘴的门道和滋味。



“打”出了一番天地

1976年,15岁的李树权从复礼中学毕业,随即在父母的安排下,跟着表哥抡大锤打铁。打铁不仅每天一身汗、上下黑黢黢,收入也不高,不少师兄弟,包括当师傅的表哥干着干着就转了行,但李树权却把它当成了技术活,“打”出了一番天地。

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刀刃

1980年,李树权独立打铁后,时常到坊楼、路口等地售卖菜刀、锄头、镰刀等铁器。看到手艺高的老匠人在自己制作的工具上敲下个性化的印字,李树权思考后,选择了以“石”字作为自己产品的印字,“石”字既代表工具来源于矿石,更代表这是一把来自闪石的刀。

“石字刀”由原来的切、砍2大类发展为如今的4大类12小类

上世纪90年代末,感知到市场的变化,李树权决定专业打造家家户户离不开的菜刀。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刀具,李树权一一拿来对比,发现自己凭经验生产的刀,在硬度、配重、适磨性、成品率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钢铁材质的选择、锻造温度的控制、淬火技术的把握,毫厘之差就让自己的刀降了好几个档次。

每把刀都需要经过精细的削、剪、磋、磨

此后,李树权从书本里学、请高手们教、在摸索中悟。《热处理工实用技术手册》《锻工实用技术手册》《电焊工入门与技巧》……他一门一门钻研;上海人民工具厂、长沙市捞刀河刀剪厂、各地的钢铁企业……他想法设法取经。“人就像鱼,在大海里游,才能见世界。”李树权说。

从烧炭炉子到电炉控温,从传统冷处理到现代热处理,光是各类钢材就试了几十种,李树权的锻造技艺不断提升,越来越懂得打造一把好刀的关键所在。“做好刀的关键是选料、剪料、锻打、热处理、削刀、校平、磨刀、抛光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要一关一关地过,每一关都要踏‘石’留印。”得益于李树权精益求精、诚信立业,“石字刀”的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年产500把,增加到现在的年产5000把。铁越打越热,刀越做越好,李树权的生意和日子越来越红火。

“做事不能像烧碳一样,旺一下就没了。好的产品、好的信用是有生命力的。”聊天中,李树权反复说着“信用”二字。他说自己宁愿在生产成本上多花钱,也不能偷工减料坏了自己的名声。


“磨”出匠人匠心

李树权的儿子李益特也是从15岁开始学习打铁,第一天也是抡大锤,“抡得手酸疼”。虽然李益特在学艺过程中有时会闹情绪、会出差错,但李树权从不会责骂。“我自己就是被骂大的,挨骂不会带来好心情、好兴趣。”李树权认为,“做手艺不在难,在于用心。做的时间长了,匠人也就像磨刀一样磨出来了。”

李树权(右)和儿子李益特合力锻造钢刀

如今的李益特和父亲一样,对锻造好刀兴致勃勃。高频炉、合成钢、热处理、复合锻打等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被他娴熟运用,网络评货、带货也被他引入自家的制刀工坊。相较于父亲李树权的谦虚,李益特的自信溢于言表,“我把刀放到网络上测评,敢与各类一线品牌比质量、争排名,我爸现在还要向我学呢。”

        一把好刀需要经过上万次的捶打

2015年,“石字刀”菜刀成功注册为商标;2016年,“石字刀”菜刀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证书;“石字刀”菜刀由原来的切、砍两大类,发展为如今的4大类12小类,并能为有个性化需求的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够用总是没有更好来得好。”在精益求精之路上,李益特和父亲李树权将一直走下去。


◆来源:《萍乡日报·赣西都市》12月15日1版
◆作者:段黎亮 贺鑫欣 文/图
◆责编:梁敏
◆审校:刘婧
◆核发:王坚


萍乡日报
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权威发布萍乡本地新闻及生活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