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海洋活化石”,民革福建省厦门市委会持续推动中国鲎保护工作

政务   2024-11-01 11:41   北京  

  “妈妈,妈妈,快来看,这里有可爱的小盔甲虫宝宝。”


  “咦!这是啥?这么坚硬的外壳上还有圆溜溜的小眼睛和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以前没见过呢。”


  今年9月,部分市民在福建省厦门鳌园附近的滩涂海域,发现了不少海洋生物的幼体,其中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水坑里就有45只,引发了大众关注。后经研究人员鉴别,眼前这些身披硬甲、匍匐拱沙、憨态可掬的海洋生物,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的幼体。这是近年来在厦门海域发现中国鲎幼体数量和密度最多的一次。


  研究人员表示,今年中国鲎的调查数量比去年的多,说明这一带海域环境越来越好,它的潮间带底质逐渐适合中国鲎育幼。研究人员的肯定让民革厦门市委会的专家党员们感觉十分欣慰,因为是他们多年执着地守“鲎”,才终于迎来了这最美的邂“鲎”。



数量急剧减少——

保护“海洋活化石”势在必行





  中国鲎(又名“中华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地球上唯一存活近5亿年并仍保留原始相貌的、拥有蓝色血液的神奇物种,素有“海洋活化石”之称。厦金海域曾经是中国鲎的名产地,厦门岛及周边海岸线的潮间带则是中华鲎上岸产卵及幼鲎成长地。每年夏天,成年的母鲎会背着公鲎来到高潮区沙滩产卵,等鲎宝宝孵化出来,再自己爬到潮间带发育生长,在这里它们要生活十几年,经历十几次蜕壳,最后游向大海。


  三十多年前,厦门渔民在海边看到鲎就像在沙滩看到贝壳一样,于是有“六月鲎,爬上灶”的民谚,足见鲎的数量之多。那时,不仅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鲎双双对对上岸产卵,而且潮间带也常有鲎宝宝自由自在爬行觅食。但由于过度捕捞,加上幼鲎成长的潮间带被码头、旅游、滩涂养殖所占用等原因,中华鲎资源直线下跌了90%。当年鲎随处可见的场景一去不返,前些年,厦门周边海域更是难觅鲎的踪迹。


  中国鲎的生存状态时刻牵动着民革厦门市委会不少民革党员的心。因为不少民革专家党员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他们对幼时在海边常见的中国鲎有着深深的情怀。如今,中国鲎因为数量锐减而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让他们深感痛心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推动中国鲎保护工作的使命感。于是,多年来,民革厦门市委会组织民革专家党员多方奔走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长期为厦门地区中华鲎的物种保护“鼓”与“呼”,持续做厦门海洋生物活化石的守“鲎”人。



积极建言献策——

为中国鲎寻找合适的生存家园





  7月26日,民革厦门市委会鲎保护课题组到集美,与鳌园管理处相关同志就潮间带鲎幼体保护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为进一步提高厦金海域中华鲎的数量,让中华鲎在这里安心繁衍,民革厦门市委会专家党员们依托专业优势,长年跟进厦门地区中华鲎的保护工作。


  在民革厦门市委会副秘书长黄鸣鹤的带领下,民革专家们组建了专题调研小组,他们经常于每年6月、9月,挑选上午涨潮的时间段,在厦门周边海域,根据鲎足迹,搜寻每个可能看到的鲎幼体,并记录个体数。调研组用游标卡尺测量鲎幼体前体部宽度,根据前体部宽度确定其幼体龄,并计算种群密度。


  据了解,2020年至今,调研组走遍了厦门环东海域、翔安澳头、环岛路、鳄鱼岛、马銮湾、厦大白城等地的周边海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基础数据。


  此外,民革厦门市委会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厦门地区中国鲎保护工作。7月26日,民革厦门市委会教科文卫专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赴集美鳌园开展“为中国鲎找家”专题研讨,并邀请水产专家系统介绍鲎的繁衍栖息等生态习性、医学药用价值等。经过研讨,与会者建议,以鲎、红树林为主体,借鉴马来西亚槟城生态保育好的做法,在潮间带建设木栈道或玻璃栈道,设置观察区,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潮间带生态建设情况,打造新的旅游目的地和科普地。


  经过持续几年的跟踪研究,民革厦门市委会提交了多份相关提案。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起,民革厦门市委会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厦门金门两地合作共同做好厦金海域“中华鲎保育工作”的若干建议》《关于制定厦金海域中国鲎增殖放流中长期规划的建议》《关于发布厦金海域中华鲎物种保育共同宣言及行动纲要的建议》《建议国家应尽快将中国鲎定位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等提案。今年,民革厦门市委会又提交了《关于加强厦门海域中国鲎濒危物种保育的若干建议》,并向福建省政协提出委员提案《关于加强福建海域中国鲎濒危物种保育的提案》。


  “建议推动建立中华鲎生态文化展示馆,面向公众做好‘海洋生态教育’科普工作,向市民讲好‘中华鲎故事’;建立厦金海域中华鲎保育区;定期开展中华鲎增殖放流活动;设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生态修复;在闽西南协同发展框架下推动中国鲎保护区域协作……”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民主监督协商等多渠道,民革厦门市委会呼吁道。


  其中最亮眼的是,2023年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落实,民革厦门市委会建言加强与金门县在中国鲎保育领域的协同,加强与金门县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将厦门、金门共同放流中国鲎幼苗常态化;双方共同开展放流与种群恢复效果监测,开展中国鲎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等。该建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保护成效显著——

多方协同持续守“鲎”





      2022年6月,民革厦门市委会教科文卫专委会参加第三届国际鲎保育日福建沿海科普宣传与放流活动。


  长期的关注、持续的调研和扎实的建言,让民革厦门市委会的相关建议和提案得到了厦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纳和推进。


  据了解,2020年,厦门有关部门拨专款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设立了中华鲎生态文化展示馆;2021年,鲎科学与保护亚太国际研讨会在厦门顺利召开,专家教授们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国家和地区对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此外,“中国鲎人工育苗、增殖放流及栖息地保护项目”也得到落地。


  2023年夏天,民革厦门市委会教科文卫专委会作为支持单位,与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多家单位共同举行厦金海域中国鲎增殖放流活动,共向厦金海域投放了 5000尾以上人工孵化的中国鲎幼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革专家党员们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完成极具实践操作价值的《厦门市集美区嘉庚公园东侧和北侧中国鲎育幼栖息地调查报告》,该报告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9月,结合民革相关提案的办理工作,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集美鳌园景区管理处和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专家们,一起来到鳌园景区,现场勘察中国鲎栖息的滩涂,面对面交流讨论接下来该如何保护中国鲎和它们的家园。大家议定,先打造一支集美鳌园“护鲎”巡逻和劝导队,邀请民革专家、景区管理处、集美大学的志愿者、海洋执法支队的执法人员以及周边居民,在退潮时来到滩涂边巡逻,向市民游客科普宣传中国鲎,并提醒大家不要随意捕捉野生动物。其次,逐步在厦门集美区嘉庚公园东侧的潮间带设置“中国鲎育幼栖息地”保护带,给鲎宝宝一个安定的家。


  不久前,中国鲎研究团队翁老师向黄鸣鹤赠送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一幅标本画。“鲎蜕一次壳为1龄,我亲手用厦门海域捡到的1龄到7龄鲎的蜕壳专门做了一幅标本画。这可不是鲎的活体或者死亡幼鲎做的,是用它们不同年龄的蜕壳做的。收集到这些,说明厦门的海域现在对鲎越来越友好了!我代表这些不会说话的小家伙们向您和民革厦门市委会的专家们表示感谢!”电话里,翁老师的话让黄鸣鹤十分激动,因为这不仅是一幅标本画,更是民革厦门市委会保护中国鲎的成果的见证。


  如今,集美鳌园嘉庚纪念馆附近滩涂属泥砂质潮滩,成了幼鲎天然的育苗场。未来,民革厦门市委会也将继续用爱守“鲎”,用“会说话的提案”帮助“不会说话的鲎”发声,保护好这些海洋活化石。



《团结报》10月29日6版



作者 _ 邱凌 兰岚
本期编辑 _ 王欣雨 林紫文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结报团结网
倾听民主党派声音,记录多党合作进程,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团结报-团结网公众账号,以独家的新闻报道、丰富的文史资源,展示我国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了解名人轶闻,回顾风雨往事。愿与您携手尽览同心盛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