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黄彬:给天气看诊把脉

政务   2024-11-18 09:38   北京  



编者按


古语曰,“天有不测风云”,这是古人对于天气的朴素理解与认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破解天气演变规律的密钥;在当下,天上有风云气象卫星,地上有雷达探测系统,人们不懈追求着“天有可测风云”。1980年7月,伴着一首《渔舟唱晚》,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与观众见面,气象科学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开启了国内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洞察“天机”的?近日,记者走进中央气象台,与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民革党员黄彬面对面,一起“揭秘”天气预报那些事儿。


“我是给天气看诊把脉的。”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海洋团队负责人黄彬从事气象工作已近30年,主要从事中国近海海洋天气预报,对中国近海大风、海雾等海洋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在黄彬看来,天气预报是一个“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这也是天气预报的“最大魅力”。她说:“当对未知的预测与实际情况越来越接近时,我心里的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黄彬在工作平台分析判断气象数据。赵 亮 摄




在岗在责:“白+黑”24小时坚守




走进中央气象台会商室,科技感和“忙碌”的气氛迎面扑来。一个个气象数据可视化展示大屏滚动播放着卫星云图、实况数据、精细化网格预报等监测预报资料。一台台电脑桌面上载有“云桌面”预报业务系统,让预报员不局限在指定工位就可随时登录所需平台,完成相关业务工作。这里一天24小时有人值守,值班预报员们或全神贯注地盯着云桌面频繁地敲击鼠标,或三五成群低声讨论……从黎明到深夜,迎朝霞披星月,会商室里的“值班熬夜”正是像黄彬这样的气象人日常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国已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结合的气象立体观测系统,包括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站等,通过这一“天罗地网”观测到的数据在被大型计算机收集、运算后,清晰呈现的观测结果以及“算”出来的未来天气形势就被供给预报员做进一步分析、判断、会商,得出具体的天气预报。


黄彬和她的团队常常凌晨两三点就到岗工作,通过分析气象卫星监测等多源观测资料,判断相关数值预报模式及客观预报方法所生成的初步预报结果,从海量、分散的数据资料中不断地抽丝剥茧,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及其可能的走向和影响。


“当看到某一数据资料时,我在脑海里会瞬间形成一个‘概念模型’,判断出天气情况是什么样的。”黄彬以气压数据为例解释说,“不同的气压值代表气压强弱,气压强弱预示着影响天气的剧烈程度,我通过气压值能判断出当前状况会对天气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黄彬1995年毕业于有着百年校史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专业,毕业后工作重心也一直围着“海洋”转。我国近海未来1天、3天、4-7天有关海域、海峡出现的风级范围是多少、阵风最高达到几级、风向情况如何、是否有海雾……根据监测和分析数据,黄彬和团队预报员会商分析未来海洋天气。


“会商”就像医生给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会诊一样。黄彬介绍说:“会商时,预报员会交流意见、讨论看法,同时通过网络视频、工作群、电话加密等方式联系重点省份的气象专家、相关防灾减灾机构的工作人员参与进来,形成‘叫应’与业务互动,得出天气预报结论,第一时间提供预警服务。”会商后,预报员根据天气预报结论,制作出不同形式的预报产品,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


“摸准老天爷的脾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种研究型业务,天气预报需要大量科研工作支撑,研究成果则会“反哺”实际业务。黄彬向记者介绍,天气预报员又被称为“气象科学家”,一名具有出色预报能力的气象预报员,要掌握专业的地理、气象、物理、统计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在“业务值班”之外,黄彬专注于海洋气象科研项目建设,带领团队创新研制和改进海洋气象预报方法和技术,提升海洋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黄彬向团结报记者介绍中央气象台会商室“云桌面”预报业务系统。赵 亮 摄




“气象卫士”为重大活动保驾护航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在青岛举行,以黄彬为牵头人开发的海雾数值预报系统,预报海雾和海上的能见度,为青岛奥帆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的预报有助于赛事的科学安排,那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为奥运会这样的国际重大赛事提供专业化气象服务的自豪。”黄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话语中难掩激动。


“我们平时会做大量的总结工作,在每一次重大保障和灾害天气后,我们大家会集思广益,重大保障活动后开展技术总结,针对亮点和不足,对方法和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黄彬说。


随着海洋强国的建设,海上生产活动越发频繁、交通运输不断发展,海洋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海雾、海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亟待提升。自2014年开始,黄彬作为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海洋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海雾、海上大风监测和预报技术攻关,从一次次实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2018年6月9日晚上约8时,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在青岛浮山湾海面上如期举行,黄彬为这次活动做气象服务保障的经历至今仍令她记忆犹新。


《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以天为幕、以海为台、以城为景,对气象条件要求高。按照演出计划,演出当天晚上8时到9时这一时间段的能见度大于2公里是演出组委会所提出的天气要求,而从现实情况看,演出当天从一大早开始,海面上已经弥漫起厚厚的海雾,能见度不足1公里。这时,黄彬作为保障专家研判:海雾是否消散?能见度是否转好?未来天气情况是否能保证灯光焰火艺术表演在海面上正常举行?


黄彬和保障专家全面细致分析天气实况演变和模式数据。“我发现大气层的风向从东南转南向有略微调整,气流抬升有变化。”黄彬在与其他气象专家认真讨论后,最终给演出组委会的一个结论是:当天晚上8时到9时,会有轻雾影响,但能见度大于2公里小于5公里。


随后,黄彬和其他气象专家密切关注着气象变化,从当天下午2时起,能见度慢慢往上升,直到最终正式表演时,实际能见度是3.9公里,与预测一致。“重大服务保障活动不可避免会有压力,但压力就是动力。”黄彬说,“将每一次预测过程中有用的气象线索和细节积累起来,就能逐步提升预报能力。”


预报难免也会遇到失败,在黄彬眼中,有些失败可能是“一辈子的遗憾”,但是,她更想探究的是没有报准的原因。她会带领团队科学剖析预报得失,开展有针对性的原因查找,让教训成为下一次预报成功的基石。


“每走一小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黄彬形容,海洋团队有些“慢热”,因为这个领域很多都是空白,需要闯出一条新路,探索海洋预报的方向。曾经,海雾监测和预报主要依靠预报员对气象数据的人眼识别和主观经验判断,因此不同的预报员往往结论不同。2019年,黄彬带领团队尝试将卫星资料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机器学习”让计算机“找寻”观测数据和海雾的对应关系,在“智能+”的辅助下实现了定量化、全天候识别海雾,以及海雾预报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实际上,我们是将积累的有关海雾的气象线索和细节转化成‘数据特征’告知计算机,计算机会在学习中逐步优化。”黄彬进一步解释说。


目前,黄彬已经带领团队建立起我国近海海雾监测和预报体系,牵头制定了国家标准《海雾预警等级》。黄彬说:“就像跑马拉松,只要坚持到终点,成绩就体现出来了。我们能看见一个个目标逐步实现,更多的愿景正在实现的路上。”





防灾减灾 天有可测风云




如今,在有关防灾减灾部门和行业的需求推动下,海洋气象预报的覆盖面更广、专业度更强、精细度更深。“气象预报,发挥着国家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预报结果精准一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就会安全一分。”黄彬在谈到自己深耕气象预报事业的动力时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愿意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对海洋气象的精准把握。在深入石油行业调研后,黄彬发现,当台风来临时,石油行业需要了解台风的影响范围到底有多大、不同高度的风速有多少等情况,以便防范预警、组织撤离,保护海上人员和财产安全。


以需求为导向,今年以来,黄彬带领团队成员研发出台风过程风、高度风产品,助力石油行业防灾减灾。“前段时间,当台风摩羯、普拉桑来临时,我们为石油行业提供的有关台风影响范围、风速的图表、数据、预测报告等内容,切实发挥了作用。”黄彬说。


在为有关防灾减灾部门或行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同时,为各级气象部门提供业务指导,也是黄彬的重要工作之一。黄彬每年会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为全国预报员授课海洋气象专业技术;同时,还会经常通过现场或者远程省、市级气象台作专题讲课、学术指导等培训工作。


“海雾监测技术和预报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海上交通、航空交通运行效率以及相关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11月29日,在对福建省厦门市气象台业务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时,黄彬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强调了海雾监测和预报的意义。在讲座中,黄彬深入浅出地指导了如何通过卫星图像识别海雾,分享了国家级业务单位在开展海雾监测和预报过程中所用的平台和技术,提出了有关技术本地化应用方面的建议。


“培训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黄彬对记者说,“通过培训,基层气象工作者会更加了解国家先进预报技术和方法,我也可以在深入交流中进一步了解行业需求提升预报技术研究能力。”


在日常工作之余,黄彬热心发挥特长、服务社会。曾经作为气象领域专家多次参与民革中央防灾减灾方面参政议政工作的黄彬于2020年加入民革,现任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我加入民革的初心,就是想更好发挥自身‘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气象领域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链接,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生产、应急管理等领域。”


今年6月4日,民革北京市委会人资环建委员会智慧应急课题组联合民革海淀区工委、西城区委会相关课题组赴中国气象局,就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监测情况开展市区联动调研,黄彬参与其中。调研中,她提出气象预警应被更好地纳入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气象数据应通过政府协作被更好地应用于农业、交通业等行业。


“扎实做好参政议政,有助于打通海量气象数据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黄彬还曾结合地方实际需求,于今年年初联合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提交了《北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估及潜在影响和应对建议》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北京市有关领导的批示。


气象数据如何与农业结合?通过进一步探究,近日,黄彬联合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专家完成了一份建言——《关于推进气象大数据与农业进一步结合发展的建议》,并已提交给民革中央。建言中提出,要加强多数据、多模型、多方法的融合应用,提升农业气象精细化监测评估能力;结合作物模型和机器学习,高效处理数据;加强各部门合作,将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进一步结合。


“民革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履职平台,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将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用专业和实干展现气象为民的担当作为。”黄彬说。



团结报2024年11月12日五版

作者 _  赵 亮 陈晓燕
本期编辑 _ 王欣雨 赵昕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结报团结网
倾听民主党派声音,记录多党合作进程,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团结报-团结网公众账号,以独家的新闻报道、丰富的文史资源,展示我国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了解名人轶闻,回顾风雨往事。愿与您携手尽览同心盛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