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春节成功申遗
又一种中国人的“新年”列入“人类非遗”
“羌年”成功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会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羌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获得通过。著名非遗保护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锦表示,此次羌年的转名录,不仅再次确认了全世界对羌年非遗价值的认可,也意味着在中国政府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下,羌年的濒危程度已大大减小。
羌年,四川地区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以祭天祈福、感恩还愿为主题。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羌族民众共同举行仪式,敬祭诸神,驱秽庆收、还愿祈福;男女老幼身着盛装,集体欢庆。羌年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保存且延续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是集民间信仰、口头传统、法事技巧、歌舞表演、技艺展示、知识传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年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带来重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羌年活动的实践面临现实困境,羌年存续岌岌可危。2009年9月30日,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以羌年为代表的羌族文化,四川省于2008年10月批准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核心区域,兼及毗邻的阿坝州的松潘县、黑水县和绵阳市平武县的部分相关区域,涉及7个县,102个乡镇,971个村寨,总面积23225.83平方公里。
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代表的举措,从文化空间、活动实践、传承、传播、研究、振兴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羌年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传统羌寨村落与祭祀活动场所得到全面修复,部分羌年传习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提升改造,还通过从社区到学校的教育,强化了羌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参与羌年传习实践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此外,羌年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收徒传艺,羌年研究、展示、传播都成果不断,如今“非遗+旅游”的方式还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
和平武县豆叩羌族乡
每到羌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羌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各种羌年庆祝活动、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等多种方式,确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措施不仅让羌年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的游客和民众有机会了解和体验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986年十月初一,“首届在京羌族同胞‘羌历年’庆祝大会”举行后。北川从1991年开始,坚持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开展庆祝活动,已经成为北川的一大文化品牌。
作为四川“藏羌彝走廊”北段黄金线城市的平武,羌乡群众更是热情似火。豆叩羌族乡是平武县羌族人民聚居地,全乡有羌族群众11000多名。
每到羌年,豆叩乡到处挂满了羌红,羌乡儿女沿着路线进行庄重的游街祭祀仪式,羌族青年身着羊皮服饰跳起羊皮鼓舞、羌族姑娘身着鲜艳的羌族服饰跳起萨朗,大家吃饺子、喝咂洒、点篝火……与家人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贺一年一度的羌年。
点赞,祝贺!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绵阳发布微信
内容来源:绵阳发布综合
编辑:梁丹蕾 审核:谭汝江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