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笔中有我也无我,任它造化安排中

文化   2024-11-26 22:30   山东  

董寿平(1904-1997),原名揆,字谐柏,后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人,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以画松、竹、梅、兰著称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哲学观点看艺术》一文中写道:“中国传统上常常用两个字,一个是‘道’字,一个是‘技’字。‘道’就是哲学的意思,‘技’就是艺术的意思。”《庄子·养生主》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说,“技”到了极点是可以成为道的,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进入了哲学的境界。

董老对中国哲学是有非常造诣和独到见解的。他书有一联:“海到无边天是岸,身登绝顶我为峰”。这话董老敢讲、能讲,而且讲的好。这是他的艺术追求,更是他的艺术境界。董老的艺术实践,成为冯友兰先生上述论断的最好注脚。

他的书画,从布局、用墨、设色等,无不体现着他深谙《易学》阴阳对立统一的真谛。

在梅花画作中,常见到在焦墨枝干中间,穿插几枝淡墨枝条。“董竹”的用墨同样如此:粗竹总有细枝相伴,茎杆间总有淡淡的新竹生发。这枝干的粗细浓淡,即是阴与阳的关系。还有花瓣、竹叶,在设色的深浅、取花叶的大小上,都体现着阴阳的变化。

在构图上,“计白当黑”是他最常用的一条原则。空间、黑白、虚实、疏密完全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东西。


启功先生所作赞美“董梅”的诗句,非常贴切地道出了董老阴阳运用之妙:“墨痕浓淡影横斜,绰约仙人在水涯。有目共知标格好,这般才是画梅花。


笔墨和意境,就是哲学上的形式与内容。在处理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二者相生相辅的积极作用方面,有着许多精彩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笔的作用在于表达事物的形象,墨的作用在于显现笔所运行的痕迹,二者相互依存,这种有机融合便是笔墨。

因情使笔,因笔生情,随机生发。


笔墨和意境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失其一便不能成为完美。单纯追求笔墨趣味,而立意不当、不高雅,则流于玩弄技巧。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他的黄山画作。画黄山时笔墨简约到了极致,有些地方几乎到了无墨的程度。山、石、松、云、雾,若离若合,山谷生风,云舞雾涌,黄山的典型特征毕现无遗,你不由心旷神怡,驻目难移。

不拘于黄山的真实具象,不受任何笔法所累,摄取黄山之神韵于笔墨之中,真正达到了“常行乎所当行,止乎不可不止,不着意,不留意,无上清新。”

他在画黄山时,先用焦墨下笔,勾勒出主峰,再用余墨擦出山石形体、近石、远山轮廓。这时他的动作很快,又很慢,疾如闪电,顿挫婉转,顺笔回峰,全身都在随着画笔摆动,形似打太极拳。

启功在《董寿平的书画艺术》一文中写道:我常在他的墨竹作品前远看、近看,总觉得枝、叶是书法的点画,而整体又是活生生的一片竹林。他写字时,总是提笔悬肘,看去像漫不经心地随意挥写,写成之后,又处处合乎章法。点画是那么沉着,行气和章法又是那么匀称自然。

董寿平曾作《枕上》诗云:“胸中本来无一物,诸般意象应机生。笔中有我也无我,任它造化安排中。”写字、画画,不可有所求,即便是求“好”,也会被这一意念侵入,影响末稍神经,反不能自然流畅。所以写字作画时,决不要有想头,要“空空然放笔也”。


80岁后,董老常用“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印章,许多同仁认为这是董老老当益壮,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追求。窃以为,这正是董老书画艺术达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的写照。



我作画写字,每下一笔,无论大小,一点一画都离不开对立统一规律,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协调互动,离不开有我无我的自然之道。——董寿平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国画鉴藏
以传播传统中国画艺术为宗旨,内容涵盖国画知识、国画学习、国画鉴赏等,带给你别样的国画艺术欣赏!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