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吃西餐用团购券,被13岁女儿嫌丢人”,过来人支招:3句话,治好虚荣心

教育   2024-11-13 07:02   河南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9)



最近有个热搜,说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经济条件原本有限,但为了给女儿更好的体验,妈妈就带女儿吃了顿牛排。


看见软件上有个比较便宜的团购,老母亲没多想就下单了。


没想到结账时偶遇同学,女儿竟低头躲了起来。


回家的路上,女儿一个劲儿抱怨:“以后我们吃西餐能不能别用团购了,没钱为什么要来吃?这样真的很low,别人会瞧不起我们的。”


这话直接给老母亲整蒙了,她不理解13岁的女儿为何突然这么虚荣,就发帖询问:现在年轻人都觉得用团购吃东西很丢人吗?



评论区众说纷纭。


有人给她支招:你就对她说,女儿,以后我们不吃西餐了,真没钱。



也有人说,我初中高中都不这样,说实话这女儿该教育了。


还有的说,等她自己掌握钱就老实了,我常常为了省几毛钱,恨不得把每个软件都查一遍。



其实,很多家庭并不差一顿牛排钱,但不差钱跟用券没啥冲突,能省则省,也没什么不好。


这位妈妈吐槽的点,是想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虚荣




事实上,不单纯是孩子的虚荣心在作祟,而是当孩子看到小伙伴们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会产生一种想要“和他们看齐”的想法。


小伙伴们花钱不打小算盘,不用优惠券,也同样影响了孩子的消费观。


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俗称“随大溜”。


在同伴压力下,人们很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原先的想法,最后把自己的行为调整成和其他人一致。


早在1956年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就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垂线实验”。


他找来一群大学生,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是事先安排好的“托儿”,只有1人为真正的被试。


阿希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一张上有一条竖线X,另外一张是带有A、B、C编号的三条竖线,他要求参与者找出两张卡片中一样长的竖线。



阿希安排真被试最后一个答题,并让“托儿”们报出统一的错误答案来干扰被试。


结果发现,有75%的真被试至少出现过一次从众行为。


阿希还分析过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群体的压力,也就是“不合群”带来的压力。


说回开篇那个孩子,她看到同学后马上躲了起来,生怕自己妈妈用券被同学发现。


有时候,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怕别人觉得他“不合群”,为了融入这个集体,孩子可能会有点小虚荣,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其实大人也一样。当我们想要留在某个圈子里,就会努力迎合别人,与别人保持一致。


比如说,在职场中,我们本来对某个项目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开会时发现大家都赞同另一种观点。


虽然自己也怀疑他们的观点,但还是动摇了初心,最终选择站在大家一致的立场,这些都是从众心理造成的。


从众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所以孩子“怕丢人”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一样可怕的事儿。


图/摄图网




很多孩子“爱面子”、有“虚荣心”,根源都是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被接纳、被赞美。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虚荣表现的时候,少贴标签,多引导,换一种思路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一位心理学家分享过类似的情况,教大家如何把孩子的虚荣心转化为自驱力。


还别说,这方法真的比批评和说教好用得多,对于普通家庭很有借鉴意义。


他举了个例子,这也许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的场景。


孩子看父亲开普通车接他放学,说:“我同学家的车都那么高级,为什么咱家车这么破?”


这个父亲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去共情孩子。


首先,一上来不要全盘否定孩子,一棍子把他的虚荣心打死。


而是告诉他,“爸爸觉得你长大了,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豪车,有些东西是昂贵的。你现在开始向往更好的东西了,我很替你高兴。”


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现实中的这件事带给他的感受。


对他讲:“老爸开这车给你丢脸了,让你在同学面前跌份儿了。有没有可能,你这些同学都是一些家庭条件很好的,而咱家的条件比不上他们,这让你产生自卑感了。”


你看,如果家长能像这位心理学家说的那样与孩子对话,孩子情绪上大概率不会很抵触。


而且,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能够理解他的,这样后面的步骤才有意义。


图/CC0


第二步,引导孩子启动第三视角。


而后,从这件事里跳出来,让孩子启动第三视角观察。


他拿出一张百元纸钞给孩子看,说:“这钱上有油渍污迹了,掉到地上,你会捡吗?”


孩子还是捡了起来,于是他顺势引导:“这钱这么脏,你为什么还会捡?”


孩子说:“因为它是一百块钱啊。”


接着这位父亲就开始了引导,问孩子:“这一百块钱的表象是它的价值,还是内涵是它的价值?”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孩子从旁观者的角度,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


无论孩子的结论是什么,都为更进一步的讨论留出了空间。


第三步,类比回问题本身。


顺着孩子的结论,跟孩子把话题拉回到价值方面。


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最喜欢谁,比如孩子说马斯克、任正非等都可以,引导孩子类比回起初的问题。


这位父亲就说:


如果任正非这么有名的企业家,今天骑个电动自行车来接孩子,你们同学会看不起他吗?会觉得他很low吗?


不会,他会闪闪发光,因为他开什么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本质和内涵已经把档次拉满。


小时候,是因为他爸爸用豪车来接他,他才会闪闪发光吗?还是因为他有某种能量令他闪闪发光?


在这个过程中,少讲道理,多讲故事,让孩子自己感悟。


这位心理学专家爸爸的做法很赞,让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其实比家长讲多少道理都管用。


有句话说:“养育孩子,不要光想着怎么在物质层面无底线满足,而是要用爱和智慧去浇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活法,没必要强撑着够不到的财力去一味满足孩子,那样只会养出内心空洞、物欲满满的孩子。


引导孩子发现自身价值,创造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正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9

本文综合来源已标注,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本公众号,
记得加★星标★不会错过好文!


陕西学法小卫士
和全省青少年学生一起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