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社区“家史馆”:让群众站上舞台 让服务暖心起来
民生
2024-12-08 19:56
西藏
拉萨市城关区八一社区,其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由于该社区地处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一农场”范围内,因此得名。目前,该社区居住有6183户17126位居民,其中包括藏、汉、蒙、回、彝等22个民族。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如何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如何更进一步增进邻里情感,八一社区居委会一直在寻找答案。为贯彻落实区市党委关于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战略的工作部署,八一社区以城关区推行的网格员与群众“三个认识”活动为切口,打造以榜样精神、精准服务、多样活动为牵引力的“家史馆”,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注入强劲动力。走进八一社区“家史馆”,第一感觉是明亮又温馨。居民们自述的家史配以老照片、老物件,仿佛岁月长河中的一颗颗星星,串联起历史的回忆。八一社区居委会第一书记央曦说:“改造以前,居委会主要是替居民群众办理一些最基本的业务,‘家史馆’所在的区域,以前是用来停放车辆的铁皮棚,当时的居委会,除了办公室和值班室,没有可以供群众活动的地方。”“今年,趁着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造的有利契机,我们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在这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能更好地吸引群众来到这里。”央曦说。今年,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肖友才在全市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战略现场会上作出安排部署,城关区也以网格员认识群众、群众认识网格员、网格员带动群众之间相互认识为目标,探索推行网格员与群众“三个认识”活动,着力打造邻里互助的“熟人社区”。而在一次次的深入走访中,网格员们了解到一些有意思的家庭故事,这让央曦和社区干部深受启发。央曦清楚地记得,今年年初肖友才书记在全市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战略现场会上曾说,要真正发挥群众的主动性,把群众请上舞台,站上c位,给足灯光,成为主角。“这句话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我们在想基层治理最终就是要跟群众挂靠在一起,真正让群众当上主角,才能达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目的。我们八一社区,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历史沉淀背景的社区,所以我们就在想为何不利用我们自己本有的优势,以这个为立足点来打造我们的家史馆呢?”央曦说,“通过前期入户,我们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感人的家庭,很多具有模范代表性的家庭,把他们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一方面既可以展现社区历史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以小见大,可以见证咱们拉萨的发展,见证咱们新西藏的发展史。”通过近4个月的收集制作,八一社区“家史馆”内如今收录了94篇家史故事和不少居民自发捐赠的老物件。一方小小的天地,一页薄薄的信纸,一件件被精心珍藏着的展品,浓缩着70多年来群众生活的点滴故事,每一段故事的字里行间,藏着对西藏历史变迁的欣喜,藏着对现有生活的满足,也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八一社区“家史馆”不仅成为居民们共同回忆的载体,更在无形中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居民们在这里分享着彼此的故事,感受着岁月的温度。八一社区居民泽吉高兴地说:“八一社区新建了家史馆之后,我觉得特别好,对八一社区的居民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我的家庭故事上了墙,我感到很光荣。现在社区活动也搞得特别好,我们已经进行了两次国学教育学习,当时很多居民都来了,都深受感动。”八一社区居民刘珍则感慨地说:“听说社区要办家史馆之后,我将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写了下来,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八一农场、八一社区的故事。”“自从我们完成整体改造,建成家史馆后,感觉这里也算是我们辖区的一个热门景点了,我们的居民朋友平常茶余饭后也都喜欢来逛一逛,比如我们就经常看到有一些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辈的小朋友们过来,给他们讲一讲家史故事,也讲一讲自己原来曾经的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家庭教育课。”央曦说。在前期入户了解居民群众家史的过程中,有些居民群众是比较排斥的,不愿意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但是自从家史馆打造完成,居民群众亲自参观了解后,他们的心态产生了变化。央曦说:“居民朋友亲自来看到后,就会主动向我们提出,明年能不能也让自己的家史故事上墙,听到这句话,也让我们很动容,也感受到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家史馆打造成功以后,央曦和社区同事们又在探索提升服务水平的新路径。他们以社区“家史馆”为阵地,延伸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同时与西藏大学合作开办了老年大学社区课堂,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办藏文书法学习班,恢复了社区老年文艺队,开放社区食堂,老年人就餐享受半折优惠,一系列举措,让社区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央曦说:“我们对家史馆的定位既是一个文化阵地,也是一个服务阵地。今后我们也想依托这个阵地,向居民群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最主要的是面对我们‘一老一小’群体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生活日常方面的服务,作为今后向现代化社区转型的目标。”来源:拉萨日报
编辑|(一审)周宏伟
责编|(二审)张 贇
审核|(三审)齐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