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王传福最新演讲:比亚迪30年是怎么过来的?

民生   2024-11-21 18:12   天津  

1994年11月18日,王传福拉起一支20人的小团队辞去铁饭碗下海创业,如今30年一晃而过,比亚迪第10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


查理·芒格曾赞赏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细数比亚迪的这30年,做电池,三年问鼎中国之首;做汽车,连续八年销冠;做电车,7年中国王者;做口罩,一个月产能世界第一;做新能源车,下线车辆世界第一……


11月18日,在比亚迪三十周年大会上,王传福进行了演讲发言。


在演讲中,王传福分享了三十年创业历程中的汗水和泪水、光荣与梦想。他强调,比亚迪能走出至暗时刻,靠的就是敢想敢干,以及对技术的信念。


“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搞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家立志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起比亚迪的时候,我希望他们一致记住的,不是我们卖了多少台车、赚了多少钱,而是比亚迪的工程师,真真切切地用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创造了更多价值。”


以下为演讲全文,enjoy!

口 述:王传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大家好,我是比亚迪王传福。很高兴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庆祝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

此时此刻,我非常激动,也非常地感慨。回想三十年前,我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1993年研究院把我派来深圳,做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时,我从北京来到深圳,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世界,看到身边许多朋友,都在搞项目,个个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让我很受鼓舞,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可以说,如果不是来了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


九十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件很拉风的事情。大哥大本身,要自带一块镍电池,一般还要多备一两块,换着用。我个人判断,未来镍电池的需求量将会很大。

当时,镍电池国内做的人很少,大部分靠日本进口。我想如果我能做出来,会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可是,在那个时候,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


身边的亲朋好友,许多人不理解,都来劝我,说我一没资源、二没背景,辞职创业太冒险了。我说,放心好了,没有冒险,我一定能干出来的!

30年前的今天,1994年的11月18号,我拉起了一支20人的小团队,就开干了。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都还没有领到,一直等到1995年年初才办下来,所以我们真正开始创业的时间,是1994年。


当年在深圳,同时期创业的人都是这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股敢闯敢试的劲,就是深圳的特区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也鼓舞着所有在深圳创业的人。为此,我很感谢深圳这片热土。

当时,造镍电池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我们毕竟刚刚创业,兜里还没几个钱,根本买不起,想在银行贷款,又没什么资产做抵押,也贷不出来。没办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我们深入研究,把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来完成的工序,用“人+夹具”的模式来完成。其中,许多生产设备,也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就这样,我们终于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整条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15,但做出来的产品和日本企业差不多,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把镍电池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很快,中国就迎来了手机时代。锂离子电池,比镍电池重量更轻、寿命更长、体验更好,在手机上,锂离子电池替代了镍电池,成为新的蓝海。在当时,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很高,中国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存在技术空白。

有技术空白的地方,就有比亚迪的工程师不断地去突破。我给研发团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要做出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


我们工程师也很争气,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没有实验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铜箔上自己做极片。就这样,一步步地突破,我们终于研发出了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

之后,我们又开始研究怎么实现量产。从拉浆机、卷绕机,到注液机、激光焊接机,整条生产线,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技术空白,比亚迪成为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但最开始,这样造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品质还不稳定,不是这里出点问题,就是那里出点问题,我们都稀里糊涂地解决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把机理搞懂,我们下定决心,对产品问题非得较真到底,对技术非得彻底弄明白,才肯罢休。

我们也成立了“中央研究部”,招聘了一批硕士、博士。我给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把锂离子电池最底层的机理,搞懂、搞透,从根子上理解技术,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还买了大量研发设备,我记得,当时买的最贵的是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价格要370多万,比我们整个启动资金还要多。当时,我们是全国第一家购买这个设备的非国有企业,内部甚至没人会用,为此,我们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我们如何使用。

后来,当我们再遇到产品问题的时候,我就会问工程师,找到根本原因没有?我们就这样,解决了电池的自放电、循环寿命差、电解液性能等一系列问题,产品越来越稳定,第一次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认可,他们也放心地把订单交给我们。

短短几年,我们锂离子电池份额就进入全球市场的前列。回头看,我们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掌握,也为日后,把锂电池装到车上埋下了伏笔。就这样,我们尝到了搞技术的甜头,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技术储备也越来越多。

在电子浪潮到来的时候,我们顺势进入了电子产业,自己搞研发、自己搞设计、自己造零部件,从零部件的代工商,发展到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继摩托罗拉之后,我们又拿下了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的订单。开头这几年,快速成长的创业经历,证明了我们让工程师放开手搞技术,这个路子是对的。


有人说,我们花这么多钱搞研发、搞设备是在烧钱,但我觉得,在研发上敢砸钱,这不是烧钱,而是在存钱。

这就是我早年创业的一些经历。现在回想,我跳出稳定的人生轨道,下海创立比亚迪,从小厂房走到上市公司,正是靠着“敢想敢干”的精神,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才有了后来无限的可能。

当我们把电池,做到了世界领先,我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未来,开始寻找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


当时,汽车刚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我想,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未来的汽车市场规模肯定很大,但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起来后,石油只能依赖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将是个大问题。还有,那时候咱们的马路上跑的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

在燃油车的三大件上,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落后国外汽车几十年,要是跟着国外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所以我断定,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

我记得,1996年的时候,广东省政府组建了“电动车协调小组”,因为我们造电池很出名,就被邀请加入。1997年,我们就成功把镍电池,装上了一台试验车。2002年,我们又把锂离子电池,装上了试验车。研究的越多,我就越笃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绝对大有前途。2003年,我们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拿到了进入汽车产业的入场券。


收购的消息一公布,我的电话就被投资者打爆了。他们跟我说“你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汽车,你这样干,就是拉着我们,一起上赌场”。


我印象很深刻,那一整天,我跟许多投资者在沟通,根本顾不上吃饭。回到酒店,好不容易喘口气,刚点了一碗面,筷子都还没拿起来,就又接到了香港一位基金经理的电话。他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你所有的股票,都抛了!”


但是,不管他们是劝我,还是吓我,我早已下定了决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而且,就是要干新能源汽车!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能这么坚定,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


技术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看得更长远。虽然这个决策,很“敢”,但不是盲目的敢,更不是在赌,而是看清楚方向之后,才决定开干的。


当我们开始造车之后才发现造车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连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了。所以,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造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腿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4年1月,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316。在发布之前,我们找来了一批经销商现场评审,结果,他们都觉得这款车没戏。我的心,一下子就沉到了谷底。光模具我们就砸进去了几个亿,如果停掉,这些钱就都要打水漂了,如果继续干下去,又会亏得更多。

我纠结了一个晚上,还是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砍掉316。我们自己没有造车的经验,更不能“闭门造车”,要潜下心来向优秀的车企学习!我们一口气买了几十台市场上大卖的车,让大家拆,在拆的过程中,研究学习,看看那些市场上,受欢迎的车,都是怎么造出来的。

一开始,大家不敢拆,我就选了一台奔驰,拿起一把钥匙,围着车身,用力划了一圈,让大家放心地拆。我们反复地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不理解的,就直接开现场会,直到全部都搞懂。


过了一年多,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款量产车F3,上市14个月,就卖出了10万台,在2009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是中国品牌的头一回!

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第一批车主的支持,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可以说,没有F3就没有我们的今天。F3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造车,是要造新能源汽车的梦想。


那时,我一直在想,燃油车用的汽油,基本都是来自石油,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且,使用这些能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一直这样过度使用下去,就是在透支人类的未来。

那有什么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呢?我们的答案,是太阳。太阳是最纯净、取之不尽的能源,我们从太阳上获取能量,对环境友好、也对子孙后代友好。


但太阳能,受到昼夜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让这种间歇性的能源,变得更稳定?我们搞电池的,自然而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成电池储能电站,把太阳能发的电,存在电池里,实现“削峰填谷”,平衡电网,减少能源浪费。

最后,在能源的应用上,我们要用新能源汽车,去替代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污染。


2008年,我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储存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当时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不能只去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而是要去思考,怎么样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通过三大绿色梦想,造福子孙后代,这就是我未来一生的事业,也是比亚迪的使命。

怀抱着这样的使命,我们的工程师一直在用技术创新,践行着梦想。2008年,我们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入光伏产业,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年,我们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打造出了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F3DM,后来又推出了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汽车。

在当时,这三大绿色梦想太超前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就在公司里面,建了一个“未来村”,在屋顶铺满光伏板,用太阳能发电;在屋里装着家用的小型储能电站,可以存储靠太阳能发的电;在屋外,安装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充电。

房子里所有的电力来源,全靠太阳能。这就是我们给人类未来绿色生活,打造的一个样板。就这样,我们朝着三大绿色梦想,大步向前。

那段时间,汽车销量也在高速增长,一切都突飞猛进,集团上下信心满满。我记得,在2009年的厂庆运动会上,我们销售团队,一起唱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歌,干劲十足,给第二年定下了80万台的销量目标,直接翻了一倍。

在我们全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实狠狠地给我们上了一课。销量回落、渠道退网,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利润跌去了90%。不得不承认,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敬畏市场、稳扎稳打。


在2011年的股东大会上,我向股东们承认,我在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要做出改变,用三年的调整,苦练内功、狠抓品质、重振市场。

三年调整后,我本来以为,很快就会有转机,提出了二次腾飞的目标,没想到,不但没飞起来,反而就这么一直沉寂了十年。这十年里,我们每个月的销量都在三万上下,大家都嘲笑我们是“比三万”,而同期的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卖到了月销超十万,我们却怎么都干不起来。

特别是到了2019年,利润同比下降了40%,我们已经是命悬一线。当时汽车产业苦,我们的光伏和储能也很苦,业务全线大收缩。


许多一起打拼了多年的战友,都在那个时期,辞职离开了我们,甚至有车企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到了我们大门口,挖走了许多我们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我心里很想留住他们,但那个时候,我甚至连希望都给不了他们。

后来,就连一些主要股东都坐不住了。2019年,我们的净利润是16个亿,但是扣非净利润只有2个多亿,在研发上,我们却砸了80多个亿,许多股东都觉得,我们是在乱花钱,认不清形势,要介入公司的管理,甚至要对高管团队大换血,请外部专业的人来搞。

那个时候,我内心都打起了鼓,我们还能不能等到明天?这十年,在外人看来,我们停滞不前,没有什么进步。但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成长的十年。在技术的突破、能力的积累上,我们一直在进步。

那个时候,大家说我们发动机不咋样,我们就研发出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箱;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我们就率先推动“城市公交电动化”;大家对续航有焦虑,我们就研发出了第二代DM技术;大家说我们的车不好看,我们就设计出“Dragonface”的龙颜美学。做了这么多,该试的方法也都试了,但销量依然没有起色。


那是我们的至暗时刻,迟迟看不到希望。在去年第5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发布会上,我也是讲到了2019年,当时忍不住哽咽,是因为回想起这段时间,公司太难了,差点就活不下去了。

当时,我们能继续走下来,靠的就是对技术的信念。可以说,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你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等不来结果,却还能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我们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但我相信,当机会来到的时候,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最困难的2019年刚过去,紧接着就是疫情,我们的压力更大了。疫情一来,我们没口罩,国家也缺口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即决定,我们要援产口罩!


我们有十几万的产线工人、我们有几十万平的无尘车间、我们还有顶尖的工业制造能力,汽车生产线都能造,造个口罩生产线,有什么难的,我们也能造。

说干就干,我连夜召集大家动起来,自己也天天泡在厂房里,从0开始,争分夺秒,24天就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厂。这场口罩战役,我们也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团队大练兵”,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绳,敢打敢拼。



我们士气大涨,越发坚信,不会再有问题能难得倒我们!忙着造口罩的同时,我也要求技术团队,研发不能停,要把造口罩的士气,用到搞技术研发上。在这之后,我们攻克了许多,卡了很久的技术难题,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技术。

2020年,我们推出的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的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的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1年的电动车平台化路线;2023年,我们推出的易四方,实现了我们19年前的四电机创想。


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易三方,极致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终于迎来了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时代。可以说,正是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厚积厚发”,才让比亚迪迎来了市场的拐点。



技术攻坚这条路,要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构建起了五网四品牌的庞大品牌矩阵,上个月的销量更是突破了50万台,再度刷新了中国品牌的月销量纪录。(全文有少量删节)
“中国汽车大王
——王传福的传奇人生


01

中国算得上优秀的企业家,似乎都有一个苦难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的安徽无为县,充满了灰色。

五年级时,王传福的父亲罹患肝癌,不幸过世。

这个有八个孩子的木匠,给孩子们留下的财产,只有三间残破瓦房。

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艰难养活全家,后来,姐姐们相继出嫁,十八岁的哥哥辍学做小买卖,最小的妹妹因无力养活而送人……

寒门出贵子,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王传福读书异常用功,他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以后吃公家饭。

但就在父亲刚去世的两年后,母亲也因为积劳成疾,突然撒手人寰……

当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王传福考到一半,突遭此变,急奔回家。

母亲没了,考试也因为缺考,没有被中专录取。

家徒四壁,父母双亡,这就是王传福的人生开局。

幸好,王传福有一个好哥哥。

当时,哥哥刚结婚不久,作为家族的顶梁柱,各种各样的压力向哥哥涌来。

此时的王传福不忍做哥哥的累赘,决定辍学去南方打工。

但就在他有所动摇时,年仅18岁的哥嫂拦下了他。

她把王传福大骂一通,拒绝了他的分家提议,还要求他一心学习,别的不用管。

(哥哥王传方)

听完此话,王传福的眼泪涌出,背起行囊去继续上学!

哥哥和嫂子呢,就辛苦做着小生意,一边赚钱供着正在长身体的王传福,一边防备有关部门对投机倒把的检查。

有一段时间,因为生意不好,哥嫂为了不耽误王传福的学习,甚至还挨家挨户地去借钱。

王传福知道读书的机会不易,学习也一直名列前茅。

高考结束,王传福成为了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那是一九八三年,王传福十七岁。

02

王传福考上了大学,哥哥、嫂子也非常高兴,哥哥甚至把结婚时最重要的大件——一块上海牌手表送给了弟弟,还特地买了一床新被褥,送他去中南大学。

后来,为了解决弟弟的生活费,哥嫂二人甚至把家搬到了千里之外的长沙,在学校附近摆摊谋生。

看到哥哥如此辛苦,王传福在大学也是努力学习,丝毫不敢懈怠。

中南大学就在岳麓山下,王传福却整整四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山。

1987年,成绩优异的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读研。

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所内的副主任。

这是一个副处长的岗位,却拥有处长的实权。

此时,王传福才二十六岁,是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也离他最初的梦想——吃公家饭,最为接近。

但读书,改变了他的梦想。

当上领导的王传福,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搞好科研,教书育人。

不过,这种平凡的幸福,注定不属于非凡之人。

1993年,研究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一个项目,要在深圳成立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

王传福被选中,派往深圳负责筹建。

当时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后第二年,一片生机勃勃,与北京的氛围完全不同。

科学家的梦想很快褪色,企业家的野望涌上心头。

在深圳,王传福看到很多人在用大哥大。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高达两到三万元,而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要卖到上千块。

一九九四年,王传福在报纸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王传福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块大肥肉!

因为当时的市场对镍镉电池的需求很大,如果能承接这个产业,能赚大钱。

于是,他向上级打报告,无奈,国企的僵化体制下,王传福的请示石沉大海。

而他也因此很快明白,如果继续。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从而错失良机。

苦思冥想了几个晚上,王传福选择了脱离体制!然后又向表哥借来250万,创立了比亚迪公司,一个人兼任董事长、销售、工程师、一线工人……全力生产镍镉电池。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池产品价格大跌20%至40%,很多的电池厂商处于亏损边缘。

但是,比亚迪却凭借着成本和质量优势逆势增长,一举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收获了“电池大王”的桂冠。

03

从贫困走向繁荣和从繁荣中生长出来的人,心态是不一样的。

“电池大王”的美誉,并没有阻碍王传福的进取。

2003年,他相中一个正在爆发的行业:汽车。

说干就干,他立马收购了年年亏损的西安秦川汽车公司,不过,很多投资人却不看好,甚至有香港的投资者直接威胁王传福:“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但王传福的性格是,只要决定了一件事,就会不顾他人意见。

巧合的是,也是在这一年,特斯拉美国硅谷正式成立,马斯克也萌生了造车的想法。

自此,两位“造车狂人”开启各自的新阶段。

相比于其他的企业家,王传福更加注重一线工作,并且身体力行。

为了造汽车,他买了市场上的五十辆车,并自己亲自动手把它们全给拆了。

拆,是为了模仿,说难听点,就是抄袭。

毕竟当时收购的秦川汽车,连发动机技术都没有。

仔细研究各大汽车厂商的优点后,比亚迪把这些技术进行高度的垂直整合。

既生产出了自己的东西,又规避了专利侵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传福还想到,把电池塞进汽车里去!

为什么?

因为环保,因为中国缺油。

王传福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大国,70%油基本是靠进口,这很可怕。

美国曾经进口也很大,但美国后来通过页岩油气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出口。

从国家战略上讲,中国的能源储备很危险。

但是,电动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电有很多种获得方式,比如风电、水电、太阳能(000591,股吧)电。

特别是这个太阳能电。

中国有广阔的沙漠,数据统计,未来,如果中国的沙漠有1%的面积铺上太阳能电子板的话。

中国的电就完全够用了,甚至火电站都可以全部关掉了。

而且太阳几乎是永恒的,不像煤炭,还有开采完的一天。

当然了,太阳能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

就是晚上没太阳,这就需要电池去储能。

而电池,恰恰是比亚迪的强项。

众所周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极大地提升了锂电池的安全性,指标远大于特斯拉。

而如今的比亚迪,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靠模仿别人造车的厂商了。

发动机、电池、空调、灯具、安全气囊、倒车雷达……比亚迪已经拥有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产业链。

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不被卡脖子,独立搞定电动汽车三大件的厂家!

04

为什么要独立,一直依附不好吗?

比亚迪的汽车和其他国内厂家不一样,“唐”“宋”“元”“汉”“秦”,都是中国名字,甚至车上的提示按钮,也都是中文。

很多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觉得,这很土,但王传福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曾经去英国谈合作,但是英国相关部门总是让他拿返程机票给他们看,怕王传福是借贸易之名,想留在英国。

这让王传福非常难受——我来你英国是解决你的就业,不是让你们对我的人格进行侮辱。

凭什么中国人就一定要迁就外国?

王传福当时甩开手,连护照也不要了。

“为了争口气!你说我们现在为了钱嘛,我们能用多少钱?就希望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啊!”

为了争口气!

在王传福看来,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

如今,中国迎来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在过去的汽车行业,中国人落后了100多年。

现在,中国人可以追上,甚至超越。

2008年9月26日,巴菲特官宣投资2.3亿美元,持有比亚迪10%的股权。

这是巴菲特买入的第二只中国股票。

原因就是看中了王传福的为人。

先前,巴菲特的好友芒格对他说:“王传福是个天才,他能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同时,芒格还认为,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

虽然赞美之词华丽,但巴菲特却很谨慎,他派出了副手索科尔到深圳考察。

索科尔到了比亚迪的工厂,被惊呆了。王传福居然管理着整整10万工人,比美国通用还夸张。

更让索科尔震惊的是:王传福为了证明电池有多环保,当着他的面喝了一杯电池液。

回到美国后,索科尔对巴菲特说,"This guy is amazing. You want to meet him."(这家伙不可思议,你一定想见)。

不久,巴菲特也被王传福折服了,大举买入比亚迪的股票。

十多年后的今年,比亚迪的股价已经一飞冲天,巴菲特乐得合不拢嘴,甚至还发了推特,感谢比亚迪。

而时至今日,王传福依然每天穿着工作服,在比亚迪的食堂吃工作餐。

让中国工业走向世界!

他珍惜现在艰辛却充实的工作,并将这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

“奋斗,我们每天都在奋斗。”王传福说。






编辑 | 韩振
来源 | 正和岛 深度车评 和讯汽车 晚点LatePost 晚点Auto 直新闻




天津广播
天津最好的本地新闻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