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报道文山坝子村绽放“姐妹花”

文摘   2024-09-25 19:24   云南  

2024年第18期

《半月谈》报道

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的

两名驻村女工作队员何万俊和杨帆

用自己所学的农业专业技术

夯实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帮村里走出一条致富路
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
当两位女干部一起驻村,能为村子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的坝子村,来自该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的何万俊和杨帆这对“姐妹花”用专业实力夯实乡村振兴发展根基,帮村里走出一条致富路。

农科人就要走到田间地头

“一开始,我从名单里看到是两位女同志来我们这里驻村,想着就是走过场,完全没想到她们这么能干。”坝子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国发说。
坝子村有18个村小组、800多户人,每个村寨里户与户之间相隔能达两三公里。初来乍到的何万俊和杨帆为了熟悉地形、了解村情,用3个多月走遍所有村小组。遇到语言不通的瑶族群众时,她们一边用手势比划着交流,一边向懂民族语言的村干部请教。
“针对外出务工返乡的群众,我们会在养殖业、农业上提供一些建议。”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何万俊说。来自荒田村小组的李金艳是驻村工作队帮助过的村民之一。“我会问她们茶叶生病了要打什么农药。”李金艳说,“虽然路很难走,她们还是会来我的茶山看看。”
杨帆表示,作为“农科人”,不应该坐在办公室,理应深入田间地头,把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实实在在地运用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振兴还靠专业硬实力

坝子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农耕养殖和务工。如何帮助群众钱包“鼓”起来?如何把外出务工的人留下来?这是“姐妹花”来到坝子村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村口旁边有一个兄弟合作社,“姐妹花”经常路过。看着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她们有了新思路。“我们想着能不能发挥专业本领,发展一种‘短平快’、经济实惠的产业。”何万俊说。
合作社负责人高仁稳知道“姐妹花”有农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后,也主动上门咨询。大家一拍即合,开始对当地的土壤、水质、气温等方面开展研究,最终决定发展无土栽培水果黄瓜。何万俊和杨帆一边向乡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一边向县农科局积极争取资金和专家指导,终于促成这一项目落地,坝子村也由此成为全县第一个尝试无土栽培的地方。
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收获……工作队全程参与,强化技术指导。“姐妹花”还到县农投公司针对发展模式“取经问道”,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的方式参与种植发展,构建起“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何万俊(左前)和杨帆(右前)正在移植黄瓜苗

“姐妹花”成了村民贴心人

半月谈记者见到“姐妹花”时,她们正在村民家里询问落实耕地补贴是否到位。临走时,村民把刚做好的玉米粑粑塞到两人手里,空气中满是玉米香甜的味道。
“这里的村民特别淳朴热情。”何万俊说,“遇到节庆,村民还会主动邀请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然而,杨帆回想起工作队刚到坝子村时,当地群众并不信任从县上来的陌生面孔,第一次调解纠纷时,她们想询问发生矛盾的缘由,村民不肯开口多言。这次“遇冷”让何万俊和杨帆意识到,只有把自己当“村里人”、把坝子村当成“家”,才能干成事,让群众接受、认可自己。
驻村期间,何万俊和杨帆两人一起工作、生活,互相帮助,亲如姐妹。一起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是她们的日常,走访时,一人询问,一人负责记录,两人配合默契。村民说,两位女干部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需求,做事也很细致。
两人白天一起入户上山,晚上风尘仆仆回到宿舍,梳理各种材料。渐渐地,“姐妹花”和村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为待业村民对接岗位信息,为农户申领化肥,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争取慰问品……“姐妹花”工作队办的一件件实事,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来源:《半月谈》

主办:中共文山州委组织部

投稿:zgwszwzzb@163.com

点击右上角“…”或“┆”可将此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发送给朋友或查看公众号关注我们

文山先锋党建
关注“文山先锋党建”,及时收取文山州内组织工作相关的干部、人事、党建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