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丨皇泽寺
时事
2025-01-12 08:10
四川
一座山,陪伴千年寺院;
一条江,流不尽一代又一代的传说;
一个人,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众说纷纭。
皇泽寺依山而建,山曾名西山、乌奴山、乌龙山,均有来历。乌奴山者,盖李乌奴曾占此山,后人用人名命此山。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乌奴山,县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高不可上。晋、宋间有氐李乌奴者,据此作乱,因名。”乌龙山者,杨夫人感龙而孕武则天,由传说而命名此山。明人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记载:“古利州废城,在今保宁府广元县,……县之南有黑龙潭,盖后母感溉龙而孕也。”后蜀皇泽寺之名。1954年修建宝成铁路,铁轨穿寺而过,出土《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石碑。因立碑时间是后蜀广政二十二年,人们习惯称广政碑。碑上说:“寺内之庙,不知所创之因,古老莫传,图经罕记。”虽然“图经罕记”,但在后蜀时,利州百姓已称寺为皇泽寺了。南宋则天顺圣皇后庙之名。大约与剑州名士黄裳同时代的南宋王象之,不恋功名,潜心著述,他在《舆地纪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顺圣皇后庙,在州(指广元)城西告成门外,旧碑云,其母感溉龙而生后,庙旧号则天金轮皇帝庙。嘉定乙亥运使曹彦约,谓理有未安,乃改曰则天顺圣皇后庙。”这段文字表明,不知何时也不知何因,皇泽寺改名称则天金轮皇帝庙了,当地长官——运使曹彦约认为,庙名不符道理,遂将“皇帝庙”改为“皇后庙”。这次改名,不是民间行为,乃官方所为。明朝川主庙之名。到了明朝,皇泽寺又称川主庙了。《蜀中名胜记》说:“县之临清门川主庙,即唐皇泽寺。”川主庙,祭祀李冰父子的庙宇,在四川很多地方都有。修建都江堰,把受水患之苦的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供奉李冰李二郎,乃百姓所愿。明朝皇泽寺之名。“寺榜皇泽何皇泽?乡标则天缘则天。”明代广元县令刘崇文《皇泽寺漫赋》诗,开篇就说则天祀庙叫作皇泽寺。可见,几经变化的寺名,又回到五代十国时期的称谓了。清朝皇泽寺之名。有清一朝,咏寺庙诗,笔者找到了十首,诗题均有“皇泽寺”,如王士祯《利州皇泽寺则天后像二首》、张赓谟《皇泽寺偕应、彭两广文,李司尉遨游》、夏金声《游皇泽寺见武后像有感率成二律》等。可见,清代“皇泽寺”之名已深入人心,成为寺庙定名。以上叙述可知,见诸碑文典籍的寺名,至少曾有四个名字,分别是:皇泽寺、则天金轮皇帝庙、则天顺圣皇后庙、川主庙。寺名反复变化,与武则天改唐为周由皇后而为皇帝、临死又下诏去帝号这段历史密不可分。寺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次变更,在全国也不多见。写皇泽寺,必写武则天。包裹在武则天身上的神秘色彩,与袁天纲、李淳风、薛怀义三位唐朝“大咖”分不开。武则天与袁天纲发生交集时,尚在襁褓之中。《旧唐书·袁天纲传》说他“尤工相术”,为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算仕途生涯,后来无不应验。袁天纲北上长安,应利州都督武士彟之邀,至武府看相。武士彟发妻为相里氏,生元庆元爽二子,病逝于长安。唐高祖李渊做媒,续弦杨达之女,即则天之母。武士彟主政利州时,杨夫人已生长女武顺(即后来的韩国夫人),并在利州诞下武则天。“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袁天纲说武元庆武元爽于家族有利,能当三品大员。“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又相韩国夫人,说她也能大富大贵,就是于丈夫不利。后来武顺嫁给越王府功曹贺兰越石,没几年,贺兰越石就一命归西,武顺早早守寡。果如袁天纲所言。乳母抱来穿着男儿服饰的武则天,袁天纲说小孩神色爽朗透彻,不易看出端倪,让走几步瞧瞧。细细一看,袁天纲大惊:“这个小孩眼睛似龙,脖颈似凤,贵人之极矣。”袁天纲又围着小则天看了一圈,再一次惊呼:“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若是个小女娃,将来就是天下的主人。袁天纲所相,六十余年后变成现实。李淳风与武则天发生交集时,则天正年轻,为太宗才人。《旧唐书·李淳风传》云:“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只要研究武则天,莫不熟读这段文字。大意是,唐太宗时,有《秘记》说:“唐朝历三帝后,女主武王拥有天下。”太宗召李淳风秘密访察民间传说。李淳风回禀太宗:“据卦象推演,其征兆已成。此人已生,就在陛下宫里。往后三十年,残杀陛下子孙,拥有社稷。”太宗说:“为保李唐江山,将可疑之人都杀死,如何?”李淳风回答说:“天命是无法禳避的,王者不死,恐伤及无辜。象已成,就在宫内,且是陛下眷属。三十年后,年岁已长,老者仁慈,虽代唐,对于陛下子孙,并无大碍。现在杀掉,此人当复生。年少心狠,仇恨难消。陛下子孙,恐不能幸免。”太宗听后,认为李淳风的话有道理,遂不再提及此事。武则天与薛怀义发生交集,武氏已年老矣。才人、尼姑、昭仪、皇后,武则天的人生跌宕起伏。唐高宗苦于风疾,武氏临朝;唐高宗去世,则天借机称制。权势炙热,毕竟未走上前台。雄才大略的武则天,怎能甘心?!此时,武则天宠信的僧人薛怀义上《大云经》及注疏。“新经”有女人为国王的内容,又有佛祖的训示:“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此明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赤者,即得子孙昌炽,……如有背叛作逆者,纵使国家不诛,上天降罚并自灭。”武则天欲当皇帝,在儒家经典中是找不到依据的。没想到,竟在佛家经卷中有了答案。武则天阅后大喜,将《大云经》颁敕天下。武则天登上大位,薛怀义造势立了一功。其实,发生在武则天身上的种种“奇闻”,与她由女人而为皇帝、对抗男权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吟皇泽寺之诗,总是借山、江潭、比丘尼像、传说而入题,表达之意不外乎褒、贬武则天而已。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唐宣宗大中五年,一生不得志的李商隐,远赴梓州,做柳仲郢幕府小官。那一天,风雨大作,诗人来到了利州,写下名篇《利州江潭作》。今天的人们,论述武则天生于广元,这首诗便是铁证。李诗晦涩,这首也不例外。首联用典,意在表明大人物降世,自有天理。颔联想象武后母亲与龙感配时场景。颈联写杨夫人洞察到的华美龙宫。尾联感叹时过境迁,寺庙一派荒芜。有“小李杜”之誉的李商隐诗甫一问世,后代之作便如雨后春笋了。宋代冯倓《题乌龙山》“不知遗臭无竟疆,万代犹遗鬼神怒”、明代刘崇文《皇泽寺漫赋》“早披汗简唾未已,秽声犹自蒙山川”、明代黄辉《戏题武后石像三首》“武都云雨化妖祸,凤殿龙宫著处家”、清代郑王臣《利州皇泽寺观金轮比丘尼石像》“嘉陵龙漦流祸水,感业寺尼作天子”“五龙夹日日再中,妖狐老死上阳宫”……这些诗,把武则天比作祸水、妖狐,说她的名声让山川蒙羞,所做的事让鬼神发怒,必将遗臭万年。这些诗,把武则天骂得可谓体无完肤。“龙颜凤颈惊昂然”“步下已觉生金莲”“神采翩翩转澳澈”,刘崇文诗,对武则天虽有微词,但也不吝美意,大加褒扬。江山何逼仄,古寺抱崖开。
亭自江心见,泉从佛顶来。
千峰矜翠壁,一水荡尘埃。
暂约藤花下,诗成酒入杯。
抚景怀今昔,登临自一时。
龙蛇随告化,松桂尚华兹。
良友成幽集,遥途会有期。
这首《皇泽寺偕应、彭两广文,李司尉遨游》,是清代广元县令张赓谟的诗作。这位父母官在诗中,虽只字未提武则天,但通过对皇泽寺景物的描写、对朋友吟诗唱酬的歌颂,以至目睹夕阳晚舟时,有归隐之情,实际上是赞美故乡出了一位伟大人物武则天。“爱士不兴文字狱,知人能任栋梁材”,清代夏金声在《游皇泽寺见武后像有感率成二律》诗中,对武则天不兴文字狱、爱惜人才大加赞赏。有清一代,文字狱冤案不少,夏金声此诗,也是据事实录,有感而发,并非空穴来风。武则天完善了肇始于隋的科举制度,提拔信任如狄仁杰这样的能吏干才,使得武周王朝人才济济,为开元盛世打下良好基础。夏金声“知人能任栋梁材”,评价中肯。后世史家、骚客,对武氏滥用酷吏、诛杀李唐子孙耿耿于怀。其实,改朝换代,哪有不流血的!从这个层面讲,武氏扫除登基途上的拦路虎,也无可厚非。庚子年仲春,湖光潋滟,白色的樱花从围墙上探出笑脸,正应了古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之语。嘉陵江西岸的皇泽寺,迎来又一个春天。跨进皇泽寺大门便是二圣殿,供奉的自然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门柱上刻一楹联:“地接三秦关河在望,天陛二圣日月当空。”撰写者别具匠心,“日月当空”,乃武后所造之字“曌”也;上联有语“关河在望”,暗指大好河山当属武则天。殿内两厢塑有高宗、武周时期重要臣工,依次是来俊臣、张柬之、娄师德、狄仁杰、上官婉儿、李昭德、魏元忠、李义府、李勣,这九人,或忠或奸,为武则天攫取皇后宝座,或登上权力的巅峰,或治理武周朝政,贡献甚伟。过二圣殿,便是则天殿,门柱上“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对联乃郭沫若撰写,殿内供奉武则天真容石刻像。从文献记载来看,真容石刻像曾被推翻在地,甚至折断了颈脖。由此看来,武则天在历史上的口碑,毁誉不一。像着金身,有老态龙钟之感,显然是武则天暮年之仪。殿内有广政碑、升仙太子碑,这两块石碑,都是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最好证据。则天殿西南侧,为武氏家庙,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彟及后妻杨夫人,右侧是武士彟与原配相里氏所生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左侧是武士彟与杨夫人所生三个女儿:长女顺、次女约,季女史书没有记载名字。则天殿、迎晖楼、大佛楼,飞檐翘角,形成三重殿宇的格局。皇泽寺内摩崖石刻造像众多,开凿于盛唐的大佛窟便是其中代表。洞窟高7米,宽5米,深3.8米。龛正中释迦牟尼大佛高约6米,左手屈举于胸,中置宝珠,右手作施无畏印,肃穆慈祥平视前方。左右两弟子和两菩萨,个个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大佛背后石壁浮雕“天龙八部”护法像,所谓八部,乃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迦也。因“天众”及“龙众”据重要位置,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在变化多端的彩云中若隐若现,十分生动。则天殿之西,便是中心柱窟。中间一根完整的石柱,其实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三面石壁都刻有佛像。正中是释迦牟尼,左右是文殊、普贤,据考证为西魏或北周时所刻。右壁菩萨头像已无,甚憾。五佛亭有一联:“二水回环凝秀气,六星高朗焕文光。”五佛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头部均毁,部分佛像手、脚也不全;吕祖阁中,吕洞宾长髯飘飘,从头至脚披红绸;写《心经》洞,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一马当先平定安史之乱,任利州刺史时书写佛教经典《心经》,计二百余字,刻碑立于皇泽寺。经文杳无踪迹,空余两洞……在时间的长河中,风雨剥蚀,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遗产,当格外珍惜。皇泽寺,佛、道、儒三家,和谐存于一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也盼望着宽裕的日子。嘉庆二十二年,任广元县令的曾逢吉,发布通告,“栽桑一百至五百株者,分别赐于匾额奖给小银牌、大银牌及绢”,又刻《蚕桑十二事图》,育种、种桑、树桑、条桑、窝种、体蚕、喂蚕、起眠、上蔟、分茧、腌种、缫丝,以连环画形式绘十二幅图,展现栽桑养蚕到手工缫丝全过程。如今,《蚕桑十二事图》碑陈列于皇泽寺则天殿西侧。众生心遂所愿,乃三家之主旨吧!宝成铁路改道西山背后穿隧道而过,寺前通往上西坝的公路已改为下沉式沿江而行——嘈杂之声已远。站在大佛楼上,沐和风,观碧涛,赏高楼,眺东山。武则天一声啼哭,从娘肚里破腹而出,引来东山上百凤朝鸣。今天,东山上引颈回望的凤凰楼,与西山大佛楼,脉脉注视,直到地老天荒。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乾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