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中锋
用笔不是笔杆垂直竖起,就是中锋。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所以不论写字作画,都贵中锋。
写字可以用同一个执笔姿势,只要中间能换笔,就可以达到中锋的效果。
作画要求不同,它横拖竖抹,作用多端,因之不能永远竖起笔杆,有时把笔卧倒,也可取得中锋的效果。
陆俨少作品
用笔要圆
所说执笔无定法,归根到底只是用笔无定法。然不定中也有定的一点,就是用笔要圆。圆的对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断续无气,妄生圭角。
要做到圆,第一笔锋必须永远在墨痕中心,也就是中锋。
笔平划是中锋,但转了一个弯,笔锋偏出墨痕边缘,就不圆,就不是中锋,这样必须换笔,那末笔锋又回到墨痕中心来,还是中锋。不论竖笔,卧笔,都是一样。
陆俨少作品
线条大小
上面所说竖笔卧笔之外,又须尽量运用笔的工具特点。国画用柔毫尖锋。一枝笔头有笔尖、笔腹、笔根三个部分。
运用笔尖时,要提得起,留得住。
画一根线条,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
送的时候中指向下按,同时臂腕向里拖,中指微微拨动,摇曳生姿,不是平划过去。
这样线内就有东西,有了东西,就留得住。如我们时常听到说:某人笔头大,某人笔头小。
陆俨少作品
用笔提按
笔既要提得起,还要揿得下。执笔法中所说起倒提按,就是这两个方面。提得起,用笔尖,揿得下,就要用笔腹、笔根。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
要一揿到底,揿得重,揿得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湿或干,要有决断,无所疑忌。
切不要欲揿又止,不重不透,观望不前,犹豫不决。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尤其提揿二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产生节奏感,画面就不平,有韵味。
陆俨少作品
用笔诀窍
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但要用到创作中,必须经常训练。其法把注意点时刻放到中指上,使中指觉到有重量,而且好象有长一节的感觉。
无事时,空手拨动中指,让它本能地自会拨动,积久之后,对用笔大有帮助。
此外还须训练运腕,要求腕的运使圈得转。就靠平时不断地训练画圆圈、打圈子。把指腕运活,配搭紧密,以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
陆俨少作品
落笔和收拾
古话“大胆落笔,细心收拾”。
初落笔时,胆子要大,着重笔的运用,就是用笔要有变化。当落笔之前,大体心中要有个底稿,至于细部,往往画了一笔,从这一笔的笔势,生发出下一笔,也就生发出一个局部的章法来,预先想是想不出来的。
所以稿子不能打得太细,老辈画家,作画每多不打稿子。所谓“九朽一罢”,我的猜想,是用在人物或花鸟画上,要求形象极端正确,所以必定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方才定下来。
至于山水画,在大体结构上,是要用脑子经过反复推敲,至于细部,不必预先稿子打得很明确。
我的经验,每画一图,先看幅式横直阔狭,要画什么,大体怎样章法,怎样取势,既定之后,至多画一个小稿,表出位置,心中记住,也不必在纸上打木炭稿,就可以下笔。
这样做,画出来就活,变化就多。而给看的人探索不尽,挹趣无穷。
陆俨少作品
皴法
唐以前,山水画中山石无皴,到了唐代后期,以至五代,山石才有皴。
有皴是山水画的一大进展,是许多前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成的经验。
有了皴,山石就有质感、立体感。
陆俨少作品
用笔要毛
作画用笔要毛,忌光。笔松乃见毛,然后有苍茫的感觉。
但不是笔头干了才见毛,湿笔也可见毛。要做到笔松而不散,笔与笔之间,顾盼生姿,错错落落,时起时倒,似接非接,似断非断,虽湿也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