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故事 | 国奖专访(一)陈梁: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文摘   2024-12-10 22:13   湖北  


【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陈梁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1

个人简介


陈梁,理论经济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师从宋德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数字与产业经济,曾入选第六届“香樟青苗计划”。近年来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科研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及《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发表3篇理论文章,参与撰写的4篇咨询报告刊发于省市内参,并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主要参与3项国家社科重大、2项国家自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国赛一等奖、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工业经济学会青年杯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和华中科技大学“知行优秀奖”“社会活动积极分子”。担任国内外多个期刊匿名审稿人。




2

学长风采



1


学海无涯,砥砺前行

在学术研究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选题的迷茫写作的困惑投稿的煎熬,这些是每个科研人面临的共同难题,有效克服这些困难是学术成长的必经之路。

第一,选题的迷茫。一个好的研究选题不仅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是成功的全部!学术研究总是从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开始的,能否寻找一个“好的”问题将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事实上,在选题过程中经常面临理论薄弱、方法陈旧、数据获取的约束,导致选题过程陷入迷茫。如何突破选题的迷茫,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结合个人选题经历,总结以下三点感悟。一是认识好选题的重要标准,包括问题的重要性、论文的创新性、设计的合理性和研究的可行性等,很多时候有一个很好的选题,但不可识别,在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和范式下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题,那些顶级期刊的经典文献往往既有重要性,又可识别。因此,经济学选题过程也经常面临“不可能三角”问题,上述四个标准往往需要权衡和取舍。二是厘清好选题的主要来源,包括文献启发、学术交流、重大战略、重要课题和实践调研等。在很多时候,追随经典文献和前沿研究是选题的“捷径”,尤其是在学术入门阶段。思想的火花需要碰撞,好的选题往往来自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问题导向和现实重要性,需要深学细悟重大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与未来规划。三是探索好选题的实践积累。事实上,有时候选题“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正如复旦大学陈钊老师指出,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保持敏感度和洞察力,这两个需要日积月累。对于很多问题,能够判断哪个问题更重要,更有学术价值——这是敏感度;对于一个问题,如何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刻——这是洞察力。

第二,写作的困惑。如果有了一个好选题,有时候也会面临手中无粮、心中很慌的写作处境,如何用文字清晰表达论文的核心观点与重点内容,打动编辑、审稿专家和主编才是写作的关键。基于个人写作历程,总结以下三点心得。一是强调引言部分的重要性,一篇论文的引言部分是一个读者了解论文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过程的重要窗口,常见引言的三段式:问题提出→文献进展→边际贡献。首先,可以基于重要会议、重要理论、重要事实、重要文献等引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其次,基于相关文献分支梳理既有研究,在梳理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把文献串起来,让文献为自己服务,切忌简单罗列,综而不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意义等方面阐明本文与既要研究的区别和具体的边际贡献,一般可以写三个方面。二是增强理论分析的逻辑性,理论分析部分是一篇论文讲好“故事”的重要支撑,让人更信服本文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逻辑链条清晰、关键逻辑支撑,有理有据且符合直觉。常见的理论分析方式有两类:在经典理论模型上进行拓展,建立符合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在一个理论体系下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分析研究问题依据的理论脉络,提出相关研究假设。三是论证实证设计的可靠性,基于研究设计和识别策略,选取合适的数据检验理论假设,进一步论证。需要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完整展现实证设计与分析过程,得到可信且稳健的实证结论,并进一步检验与研究假说相对应的理论机制。尤其在进一步分析部分,开展与本文更贴切、近现实、有特色的拓展性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研究。

第三,投稿的煎熬。历经选题的迷茫与写作的困惑,最后的投稿与发表是学术研究获得同行认可的阶段,也是获得反馈、增强信心的关键。在论文投稿阶段,尤其中文投稿时常经历初审的等待、外审的忐忑和返修的痛苦,需要和审稿人“斗智斗勇”。在投稿之前,可以寻求导师的修改意见和小同行的评价。通过投稿高水平学术会议,与编辑、专家面对面交流,听取期刊编辑与点评专家的意见,将论文反复修改打磨之后,综合期刊等级、选题契合度、稿件处理评价,投稿到合适的期刊,减少沉没成本与时间成本。




2


学术探求,行稳致远

科研是一场长途跋涉,好的科研状态需要个人清晰的目标规划高效的时间管理。

第一,做好目标规划。在漫长且枯燥的科研过程,目标规划对自己的定位与成长十分重要。需要结合个人当前学习阶段与未来学术规划,制定自己的短期与长期目标。以前听一位老师说过,博士阶段是大多人的学术“巅峰期”。面对论文发表的“内卷”,若未来想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博士阶段应锚定更高的学术目标,争取发表个人的代表性成果。

第二,善于时间管理。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的每天都是24小时。但不同的人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效率存在千差万别。因此,需要了解自己生活与学习的生物钟,通过娱乐、运动等生活方式调节学业压力,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工作状态,让生活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工作中做到“打开电脑就能开始,关闭电脑就要结束。”




3


挺膺担当,全面发展

学术会议是同行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成果较快获得同行反馈的平台。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也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衡量研究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环节。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环境,需要主动求变、积极应变。


第一,拓宽学术交流广度,打磨研究成果。同行评价是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环节,做科研可以“坐冷板凳”,但绝不能“闭门造车”。目前国内部分期刊每年定期举办一些学术会议,这是作者、编辑和专家三者共同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通过同行交流为工作论文修改与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同时借此机会建立自己的学术口碑,寻找学术之路的同辈,在科研之旅中互相鼓励与学习。


第二,学深悟细先进思想,锻炼文笔功底。当前不少研究以数据为驱动,若面临数据局限将难以开展研究。需要敢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尝试开辟新的学术研究。围绕近期重要会议、重要讲话,结合每月党支部主题党日学习内容,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个人专业和研究方向,从重要会议、重要讲话选题并尝试撰写理论文章,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经济思想和创新理论,不仅可以强化理论思想,也能锻炼个人的写作功底。


第三,发挥个人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经常面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苦恼,在漫长的科研过程中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个人学术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借助课题调研的契机,个人开始尝试参与撰写咨询报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寻找更多学术价值,增强科研信心和底气。



3

学长寄语


踏平坎坷,渐成大道;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在荆棘密布与鲜花烂漫交织的世界破茧成蝶!





来源:经济学院研究生会
图片:陈梁
文字:陈梁 罗央其
排版:罗央其
责编:罗央其 王彤宇
审核:朱诗甜 袁嘉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全体师生及校友互动交流平台、服务平台。有你有我,有滋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