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2025年小寒时间是1月5日10点32分31秒,腊月初六。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1.气温寒冷。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常有寒潮南下,气温显著下降,而且白天和夜晚温差明显,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气温相对较高,夜晚热量散失快,气温迅速降低,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
2.降水减少。整体上小寒时节降水较少,北方地区受冷空气控制,空气干燥,以降雪形式为主,但降雪量通常不大;南方地区虽相对湿润,但因冷空气频繁,暖湿气流活动减弱,降雨也有所减少。
3.植物冬眠。随着气温的降低,许多植物逐渐进入冬眠状态。树木凋零,草地枯黄,大自然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
一候雁北乡
二候鹊始巢
三候雉始鸲
一候雁北乡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实际上,小寒时节大雁在南方过冬,感知到阴阳的消长变化,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二候鹊始巢
小寒后五日,喜鹊开始筑巢。喜鹊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准备繁衍后代。喜鹊的繁殖期大约是在3月中下旬,其巢非常复杂,需要三、四个月才能筑好,所以在寒冷的腊月喜鹊就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鸲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是一种阳鸟,雊为求偶声。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雉鸟开始雌雄同鸣,发出求偶的声音,这也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
祭祀类
腊祭: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古人会在小寒所在的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同时祭百神,感谢他们为农业所作贡献,人们也借此游乐一番。
饮食类
1.吃腊八粥:最早起源于宋代,当时称为“七宝五味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盛行。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
2.吃糯米饭:广东有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的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暖和,利于驱寒,且从中医理论来讲,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
3.吃菜饭:在南京地区,有小寒吃菜饭的习俗,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加上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美味可口。
娱乐类
1.冰戏:《宋史》《钦定日下旧闻考》等有相关记载,我国北方各省,入冬后天寒地冻,冰期长久,人们会在冰上进行各种活动,如坐冰床、穿冰鞋竞走、用爬犁滑行等。
2.探梅: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是梅花,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赏梅寻韵,感受梅花的傲骨清香。
3.画图数九: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从冬至开始,人们每天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充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
养肾防寒
中医认为,冬季与肾相对应,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小寒时节天气寒冷,肾阳易受寒邪侵袭,导致肾气亏损。可食用羊肉、核桃等温补肾阳的食物,还可艾灸肾俞穴等穴位以养肾防寒。
起居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使关节痛、颈椎病甚至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复发。因此着装应注重保暖,护住头、项、背、脚等部位,外出可戴帽子、围巾、手套等。
饮食调养
受寒冷气候影响,身体需补充足够营养以提高耐受寒冷的能力和免疫功能。饮食以温热食材为主,如牛肉、桂圆等,同时注意谷、肉、果、菜的合理搭配。
情绪调养
冬季万物闭藏,易使人情绪低落。不良情绪会扰动体内阳气,影响身体健康。宜保持心态平和,情绪安宁,可通过晒太阳、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
小寒
唐·元稹
小寒连大吕,
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
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
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
春冬正月交。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其一
宋·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
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
窦家园里有莺声。
窗前木芙蓉
南宋·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小寒
元·张昱
花外东风作小寒,
轻红淡白满阑干。
春光不与人怜惜,
留得清明伴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