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精神内耗是一种现象,但我觉得内耗其实是一种长期的思维习惯。无法改变长期的思维习惯,就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内耗的问题。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见到许多精神内耗的行为。我们常常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看到类似的表现:
过度揣测他人心思:老板在钉钉上询问某件事情的进展,你迅速整理思路回复了消息,但之后却迟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反馈。面对无声的聊天窗口,心里开始反复琢磨:是我的回复不够全面吗?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细节?还是表达方式出了问题,让老板不满意?越想越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选择过载决策困难:在淘宝上看到一瓶打折的护肤品,心里开始反复盘算:“我真的需要它吗?这个价格算不算划算?拼多多上的价格会不会更便宜?要不要再研究一下补贴政策,看看能不能更省一点?”就这样,一边比较一边犹豫,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购物车始终没点下去。最后不仅没买成,反而被自己的纠结耗得筋疲力尽.
当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让我开心; 当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让我充满能量; 当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让我忘记时间; 当我做什么事情的收会让我时刻想要投入;
9分的承诺:从真实的自己出发
当我说“9分的承诺”时,并不是要限制自己做事情的上限,而是基于职场中与许多人合作的经历,我发现,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残酷,但现实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和生活中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拥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最真实的自己,另一个是被角色和标签化的想象的自己。
前者,渺小、普通;
后者,光鲜、伟大;
与“能力有限”这种评判标准相比,更为残酷的,是这两个自我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常常被那个假想中的自我所左右,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完成更多的任务,追求更加卓越的表现。但往往忽视了真正的自我——那个真实、渺小的自己。
实际上,承诺能力范围内90%的事情,首先是要回归到最真实、最渺小的那个自己来出发。承诺时,我们需要明白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别人能够做的事情,未必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别人赚到的钱,也未必属于我们。这个现实和股市中的A股韭菜现象一样,许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置于别人光鲜的假象之中,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
你走到今天,做过的事才成就了现在的你。最少内耗的做法,正是承诺自己曾经做过的,或类似做过的事情。这不仅让我们避免了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也让我们有能力在当前条件下高效完成任务。
因此,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根据自己过往的事实,为承诺提供依据。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周围的人,都会根据你所提供的事实形成他们的评价,从而为你提供机会。这里再次强调,事实才是最有力的支撑,是你承诺的基石。通过这一点,你会找到最稳固和有自信的定位。
10内分钟行动:念头是没有意义的
当某个念头在你的脑海中停留超过10分钟,立刻将其转化为10分钟内可以执行的具体行动。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思维的无休止循环,迅速消除内耗,推动事情向前进展。例如对于老板无声的回复,你察觉到自己已经纠结这个事情超过10分钟了,而且对自己的回复感到不安,那么具体的行动就可以是:
打开你的回复内容,快速检查一下是否遗漏了关键信息。如果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再更新并发送;
如果在一定时间后仍未收到反馈,你可以再主动发起一个跟进消息。比如:“老板,关于XX事情的进展,我已经按照之前的回复整理了详细信息。请问是否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后续注意跟进事项?
行动的目的不是让你变得完美,而是让那些不断盘旋的念头转化为明确的行动,并推动事情向前发展。通过行动,你将思维从停滞中解放出来,让“球”开始滚动,形成流动的关系和持续的进展。每一次的行动,哪怕是微小的一步,都会带来反馈和调整,让你从反复思考斟酌的循环中跳脱出来,朝着目标不断前行。行动带来的是节奏和动能,而不是完美的结果。
同理,情绪也是如此。如果你担心自己做了什么惹恼了某个朋友,感到不安或焦虑,同样,你也可以主动去询问对方的感受。与其在脑海中反复揣测,想象可能的冲突或不满,不如直接沟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疑虑。
你可以说:“我看到你似乎有些不开心,想不想出来喝杯咖啡聊聊?”这种直接的行动,最重要的效果是能够消除你内心的不安。因为你的不安不仅会困扰自己,还可能无形中影响到后续的关系。所以表达事实/感受+行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拒绝一个真诚表达感受,坦诚期待沟通的人。归根到底,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啊!
上述提到的三个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因为内耗的习惯往往是在长时间的思维模式中逐渐形成的。大脑的思考方式是经过多年习惯养成的,因此要打破这些内耗模式,确实需要持续的正向训练。这个训练就像我们训练肌肉和跑步一样。
1个原则:我要做什么是首要的事情,写下我这一生都会去做的事情;
9分的承诺:回到真我,提供事实,你只需要完成9分的承诺;
10分钟行动:停留超过10分钟的念头立刻将其转化成下一步的小行动。
每一次主动的行动,每一次的情绪调整,都是对大脑思维模式的重新塑造。就像锻炼身体一样,只有坚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才能逐渐培养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真正的内在转变。这个过程我花了若干年时间,但值得付出而成为一个摆脱自我束缚的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