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身在马达京岛的海下,陡峭的斜坡插入深海,这里生存着多种珊瑚,鱼群群居在水下马达京邮局里。
这里还有人类丢弃的垃圾,海床上最多的是塑料袋、塑料瓶,快递包裹的包扎带等。我在珊瑚中间捡起半个香烟盒,它的上半部分不知去向,由于是纸质的,香烟盒极易破碎,在我手中很快被水流冲成了碎片。我还拿起几个塑料瓶,上面记录的保质期是2025年12月,可能不久前刚被丢弃。
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垃圾排放的恶性后果:胃里装满塑料的海鸟,和被塑料堵住鼻孔、勒住身体的海龟。塑料与人造纤维蔑视时间的流动,在不停循环的世界中违规地待了太久。我们不能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把自然几世纪方可完成的事做好,再扔回海洋让它消化。大海最终会回到平衡,然而这期间小小的变化就会是人类的灾难。最终地球泰然自若,而人类要承受自己的后果。我们抵达Kulapuan岛,为岛上巴瑶族居民送去物资。我发现这座岛上的垃圾远多于之前看到的,沙地上到处可见塑料瓶、袋,金属罐头盖,废衣服。当学生们去海滩上比赛捡垃圾时,十个左右孩子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用塑料瓶装满了我手上半人高的麻袋,而且他们这组是最快的。这说明,巴瑶族人很可能是这片水域海洋垃圾的最大排放源。我们提前把装米面粮油的蓝色塑料袋拆掉,换成由凤梨叶纤维制成的可降解麻布袋,就是为了避免他们随手乱扔。然而,几周以后他们很可能还是会把空的罐头、米袋、糖袋杂乱丢弃,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海底的垃圾真的能捡完吗?巴瑶族急需援助物资,但其必然产生的废弃物又在破坏环境。消除贫穷、饥饿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部分,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同样是,这两者在巴瑶族的现状上产生了尖锐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措施必然是增强教育。落后的巴瑶族人不懂得垃圾处理,不明白废弃物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并在食物链中累积,最终使他们自己摄入过量有害塑料微粒。只有教育这些人正确处理垃圾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垃圾回收的好处可能在十几年后才会显现,然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那之前,必须有组织长期地维持人们的环保回收意识。好在,Kulapuan岛上的孩子们对捡垃圾比赛有极高的热情,他们夺冠之后特别兴奋;而且没有人混淆塑料瓶与其他垃圾,反观很早就推广垃圾分类的地区仍有人分不清楚。所以借助孩子们的热情来改变他们的岛屿是很有希望的。我们可以与孩子们约定,下次上岛送物资时,收集垃圾越多,得到的糖果零食越多。进而让孩子影响成人,使得全族群关注垃圾回收。还有,我们已经看到学校后面堆放了一些塑料罐填充而成的建筑材料。当垃圾再利用意识普及,巴瑶族人自然可以用这些建材改善其房屋,这有助于建立良性循环。